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口腔修复学全口义齿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4-27罗春香杨恩巧
罗春香,杨恩巧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病例导入教学是以病例进行引导的一种问题教学方法,其是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及以病例为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其是一种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基本流程为病例-问题-自学-讨论-小结[2]。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以教师教授为主,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3]。目前传统教学法已不能满足临床教学,因此我学院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用于口腔修复学全口义齿临床教学中,教学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 年3 月—6 月我学院的82 名口腔医学3年制大专的学生,根据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 例,对照组中男22 名,女19 名,年龄21~25岁,平均(23.52±1.20)岁;观察组中男21名,女20名,年龄20~25岁,平均(22.95±1.25)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首选确立病案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病案专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中根据真实病例进行改编,在此加入一些故事情节,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病例选择需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实践性,问题设计需采用难度递进式,同时注意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主动学习、自我思考,在课后通过资料查找获得相应知识。病例专题包括牙列缺失病因、治疗设计过程,口腔修复学全口义齿的临床疾病诊断,牙列缺失的多种修复适应证及方法,个性化美观排牙、全口义齿制作过程的关键,患者戴入后的处理方法。要求每个病案设计3~4个讨论题目。
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教学中以临床病例为主线,灵活的应用病例引导,先观察选择病例,之后进行病例导入会议,对病例展开讲解、讨论,由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反馈,以病例为总结讲座的教学步骤。教学实施中由教师给学生讲解教学的目的、意义及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的诊断、设计、疾病基本概念、治疗及预后。
以上两种方法学生讨论时5人为一组,每组分配一个专题,再由学生根据自己预习遇到情况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学、请教教师、临床观察、互相学习来解决问题,提出治疗计划、操作重点,每组推举一个发言人,在课堂进行发言,发言后所有人均可对发言者进行提问,完成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讨论结束后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两组均进行一学期,学期末进行考核。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学生的各项考评成绩,包括课程讲解能力、病例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及理论知识得分,每项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学生掌握程度越好[4];(2)对比两组学生的教学模式主观评价结果,包括是否可提高学习兴趣、提高集体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临床操作能力占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各项考评成绩
观察组学生的课程讲解能力、病例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及理论知识得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各项考评成绩(±s,分)
表1 对比各项考评成绩(±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n 课程讲解能力 病例分析能力 操作能力 理论知识得分观察组 41 97.15±3.15* 94.15±4.52* 96.12±5.10* 96.88±5.26*对照组 41 89.52±2.98 87.25±3.99 88.42±5.78 87.02±5.06
2.2 对比教学模式主观评价结果
观察组可提高学习兴趣、提高集体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的占比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3 讨 论
为了适应教育的改革,我国也不断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其中最常用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及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两种方法结合目前已经逐渐开始在临床教学中开始应用,而其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应用较少[5],因此本文分析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对口腔修复学全口义齿临床教学的效果,以为口腔修复学临床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表2 对比教学模式主观评价结果[n(%)]
结果表明,观察组学生的课程讲解能力、病例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及理论知识得分明显较对照组高,观察组可提高学习兴趣、提高集体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的占比明显较对照组高,表明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可提高口腔修复学的临床教学效果。
总之,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可提高口腔修复学全口义齿的临床教学效果。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认为需化较长时间进行准备,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