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络酮急救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探讨
2020-04-27朱超云
朱超云
(宜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无锡 214200)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所参与的应酬活动逐渐增多,酒精是聚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且近几年,急性酒精中毒发生率逐年升高,一旦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影响患者运动、神经系统,甚至出现生命危险[1]。因此,找寻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纳洛酮属于阿片类受体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酒精对大脑的神经毒性。本文以我院收治15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为例,分析纳洛酮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诊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150例进行观察分析,其中男120例,女30例,年龄20~60岁,平均(39.5±1.7)岁。据问询调查,饮酒量150~560 mL,平均(275±13)mL。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及时进行补液,确保呼吸道通畅,实时检测脉搏、血压、体温等,同时注射0.8 mg纳洛酮急救,后将4.8 mg纳洛酮与500 mL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清醒时间、体温、血压恢复时间及住院总时间,观察患者清醒后不适反应,对比患者急救前后血气指标及β内啡肽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经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计量资料分别通过卡方、t值验证,P<0.05表示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清醒时间、体温、血压恢复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统计
患者经急救治疗后均于138~200 min后恢复意识,平均清醒时间为(160.45±20.23)min;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时间:18~40 min,平均用时(23.89±3.97)min;体温恢复正常时间:45~70 min,平均用时(60.14±9.35)min;住院时间3~6 d,平均住院时间(4.75±0.46)d。
2.2 清醒后不适发生率
15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清醒后20例患者表示存在头痛感,11例患者主诉腹胀感,4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总发生率为23.33%。
2.3 治疗前后血气指标、β内啡肽变化对比
患者经纳洛酮急救治疗后,血气水平、β内啡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具体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气指标、β内啡肽变化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血气指标、β内啡肽变化对比(±s)
时间 β内啡肽(ng/L) SaO2(%) PaO2(mmHg) PaCO2(mmHg)治疗前 535.48±10.13 85.13±2.96 80.22±5.04 50.29±3.79治疗后 142.05±10.12 95.89±2.97 91.12±5.05 35.58±3.77 t 410.504 31.428 18.711 33.702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急性酒精中毒是急诊科室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患者均是由于短时间内摄入过量酒精或含酒精类饮料,大量乙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处于异常兴奋状态,且共济功能失调[2]。患者在发病后大多呈现出意识障碍、昏睡、不自主恶心呕吐等,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麻痹、心脏骤停等症状,有较高几率导致患者猝死。该病症患者通常由家属或朋友带领前往医院救治,且具有明确的大量饮酒史,因此临床诊断难度相对较低,这也为后续临床治疗带来了有效的辅助。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进入人体的超过80%的酒精是由十二指肠、空肠所吸收,当饮酒者处于空腹状态下饮酒时,其中超过90%的酒精会在90 min内被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当中,且随着饮酒时间的延长随循环系统到达脑组织、心脏、肺部等重要脏器内,再由肝脏对酒精开展进一步的代谢,最终生成乙酰辅酶A、二氧化碳、水,还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另外少部分未吸收的酒精会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极少部分酒精挥发后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3]。当人体摄入过量酒精后,其超过肝脏可代谢的最大值,就会在体内大量累积,而酒精即乙醇,属于脂溶性物质,其在脑组织内累积后可快速突破神经细胞屏障,并与相关酶类物质发生反应,进而对神经细胞的功能构成显著影响。同时乙醇还可刺激阿片类物质的快速合成,进而对呼吸功能、血液循环功能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也是引发猝死的重要原因。
纳洛酮本质为阿片类物质拮抗剂,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进入人体后可有效阻断阿片类物质的合成,降低该物质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的影响。同时纳洛酮还能抑制已经生成的阿片类物质,帮助已经出现呼吸、循环等功能抑制的患者逐渐恢复正常,并最终逆转身体状态[4]。目前纳洛酮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可用于治疗麻醉镇静药物使用产生的急性重度,缩短患者术后的苏醒时间;可用于治疗无痛分娩过程中受母体内麻醉药物影响的新生儿,扭转其呼吸抑制的生理状态,减少麻醉药物经脐带系统残留新生儿体内的影响;可用于帮助因麻醉镇静药物依赖性群体的戒断性治疗;和γ氨基丁酸联合使用,可有效激活脑干组织内的网状结构功能,用于扭转昏迷、休克状态的患者意识。临床也可将其应用于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当中,其不仅可以发挥非特异性的催醒功能,还能够发挥特异性的阿片类物质拮抗功能,与阿片类受体竞争性结合,从而高校阻断内源性的吗啡类物质与相关受体结合,从而抑制阿片类物质的产生,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功能失调的状态。另外纳洛酮还可抑制粒细胞产生自由基,且粒细胞膜具备纳洛酮的特异性结合位点,药物有效成分与其结合后能够加快人体内乙醇的代谢速度。急性酒精中毒后肝脏均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患者可能会出现NAD氧化代谢功能异常,使用纳洛酮后可有效逆转这一异常状态,提高对机体的保护效果。根据药物分子学研究显示,纳洛酮还可以降低钙离子的外排速率,而钙离子外排效应和神经元兴奋度提升、神经递质释放等均有着密切关联,外排速率越高则神经兴奋度越高,引发的神经功能紊乱,而纳洛酮可有效降低该效应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实际应用时可采取静脉给药的方式,有效降低酒精中毒后阿片类物质的合成速率,并刺激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继而产生大量的儿茶酚胺,对呼吸系统产生一定的兴奋性,缓解呼吸抑制症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血压,促进患者的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