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对比观察
2020-04-27张林
张 林
(沈阳维康医院骨科,辽宁 沈阳 110021)
临床上对股骨颈骨折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者无需进行整体置换,可一定程度地去除骨折断端促进骨愈合,并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老年患者的耐受性[1],但诸多研究显示,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较严重,尤其是体质量偏重、活动量大的患者,髋臼磨损性疼痛明显;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彻底去除断裂碎骨,让解剖功能恢复正常,并有效地避免股骨头坏死或者骨不愈合等并发症,但手术时间比较长,老年患者的耐受性比较差[2]。为了进一步探讨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开展了本次试验观察,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纳入本科室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试验观察对象,患者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试验组50例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纳入标准:患者经诊断均符合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均为新鲜移位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60岁以上;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可完成随访。排出标准:伴有严重肝肾与心肺功能异常;严重脑血管疾病者;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性骨折。对照组中男、女分别29例、21例,年龄61~80岁,年龄平均为(68.9±1.6)岁,骨折部位:左侧骨折26例,右侧骨折24例。试验组中男、女分别28例、22例,年龄62~82岁,年龄平均为(69.3±1.7)岁,骨折部位:左侧骨折27例,右侧骨折2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上述各个方面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对比可行。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完善检查,并且经过评估给予椎管内麻醉或者全麻。
对照组患者实施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取健侧卧位,麻醉满意后行Hardinge小切口入路,切开皮肤、组织、深筋膜,于臀中肌1/3位置将关节囊切开,暴露出股骨颈,在小转子上部1.2公分位置使用摆锯将骨折残端锯除,去除股骨头,清除残余组织并扩大股骨髓腔,选择合适的人工骨,检查患者骨质疏松情况,挑选合适假体类型,采取“假体试模法”进行髋关节复位,检查契合度,并在安装完成后再次进行检查,确保无活动性出血,放置引流关闭创口。
试验组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选取合适体位,麻醉满意后行纵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组织、深筋膜与关节囊,将股骨头颈充分显露,将髋关节通过内侧旋转取出游离的股骨头,并使用摆锯于合适位置横断股骨颈,暴露髋臼并进行挫磨,到合适的深度,选择对应型号髋臼杯与里衬;将股骨颈基底部暴露出来,骨凿对股骨颈基底侧开口,扩髓并达到合适的型号,将股骨柄与头置入,复位人工关节达到良好的匹配,在人工髋关节被动活动满意后进行冲洗,并放置引流、关闭创口。
1.3 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min)、失血量(mL)、下床锻炼时间(d)与住院时间(d)。
1.4 观察指标:对本次试验获得的资料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作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与并发症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显著水平α=0.05。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下床锻炼时间均显示对照组更低,P<0.05;而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3 讨论
当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治疗目的是恢复髋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后遗症与并发症。通过手术治疗患者可以在短期内恢复肢体活动和开展全身功能锻炼,可以让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最大成都地降低,促进创伤的恢复,达到接近骨折前的状态或者彻底治愈[3-4],在试验当中,我们对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取了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通过结果显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下床锻炼时间均比全髋关节置换更低,但两种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并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操作更为复杂,创伤也更大,但术后疗效肯定,并不会影响术后的恢复,也不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都是有效的,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由于该术式手术时间、失血量较大,手术需要考虑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骨质疏松情况和耐受情况等,做好手术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