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重建技术对评估颅底骨折损伤程度的准确性分析

2020-04-27鲁云庄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8期
关键词:横断面孔道后处理

鲁云庄

(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卫生健康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500)

目前,随着交通事故、意外事故的多发,我国颅脑损伤患者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临床在明确患者存在脑部外伤史后,多以CT对患者颅底骨折进行确诊,但CT扫描确诊率较低[1]。因此,亟待临床选择一种更为便捷、高效、精准的诊断方式。基于此,临床开始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该技术操作简单,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成像时间快,又可高效将骨折断端及其周边骨质清洗显示出来,因此已成为临床确诊颅底骨折及法医学的主要手段[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54例颅底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探究MPR、VR、SSD、横断面等多层螺旋CT四种重建方法对评估颅底骨折损伤程度的准确性,以供参考,现将结果做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54例颅底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检查均已确诊为颅骨骨折,并均存在明确外伤史。其中,共有40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8.32±6.13)岁;致伤原因:36例交通事故伤,10例坠落伤,8例打击伤;临床表现:9例视力降低或使命,5例听力障碍,7例脑脊液漏,9例面神经瘫,24例框周大面积血斑。

1.2 方法:给予所有患者多层螺旋CT(仪器为西门子16层螺旋CT机)检查,检查时使患者呈平卧状态,首先收集患者原始数据,图像矩阵:512×512,基线:听眶下线,扫描骨部分,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10 mA,螺距:1 mm,层厚0.5~1.0 mm,扫描从蝶骨上缘开始一直延续至乳突下缘,通过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技术(VR)、表面遮盖显示技术(SSD)、原始二维横断面等对骨折情况进行总结。在结束扫描后,将所有数据传输至计算机软件内,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分析经MPR、VR、SSD、原始二维横断面等MSCT三维后处理重建技术的颅底骨折检出情况、孔道累及情况、颅底骨折损伤程度的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对经MPR、VR、SSD、原始二维横断面等MSCT三维后处理重建技术的颅底骨折检出情况、孔道累及情况、颅底骨折损伤程度的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将患者颅底骨折损伤程度分成4级,分别为0、1、2、3级,其中,0级为无脑组织损伤,1级为脑挫裂伤或轴索损伤,2级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3级为脑挫裂伤伴颅内外出血血肿,级别越高受损程度越重[3]。

1.4 统计学方法:在完成研究后,将两组患者各项评价数据录入SPSS21.0统计学软件,确保数据精准无误后,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多层螺旋CT四种重建方法对颅底骨折的诊断准确率:由表1可以看出,本组54例颅底骨折患者中经综合诊断确诊有颅前窝骨折患者28例,颅中窝骨折患者32例,颅后窝骨折患者14例。经多层螺旋CT四种重建方法图像显示,MPR重建层面颅底骨折诊断准确率比VR、SSD重建层面诊断准确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PR重建层面颅底骨折诊断准确率与原始二维横断面颅底骨折诊断准确率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R、SSD重建层面颅底骨折诊断准确率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相比VR、SSD重建层面颅底骨折诊断,MPR重建层面颅底骨折诊断准确率更为精准。

表1 比较多层螺旋CT四种重建方法对颅底骨折的诊断准确率[n(%)]

2.2 比较多层螺旋CT四种重建方法对颅底孔道累及情况:由表2可以看出,本组54例患者中枕骨大孔受累3例,圆孔受累18例,卵圆孔受累20例,棘孔受累21例,视神经管受累10例,颈动脉管受累6例。在确诊颅底圆孔、卵圆孔、棘孔、视神经管等孔道受累情况上,MPR准确率要高于VR、SSD及原始二维横断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始二维横断面、MPR、VR、SSD等多层螺旋CT四种重建方法在确诊颅底枕骨大孔受累情况上,并无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确诊颈动脉管受累情况上,原始二维横断面准确率要比MPR、VR、SSD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比较多层螺旋CT四种重建方法对颅底损伤程度的评估结果:由表3可知,本组54例患者中颅底损伤程度分类:0级7例,1级18例,2级21例,3级8例。在诊断0级、3级颅底损伤程度上,原始二维横断面的诊断准确率比MPR、VR、SSD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诊断1级、2级颅底损伤程度上,原始二维横断面的诊断准确率比VR、SSD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MPR对1级、2级颅底损伤程度的诊断准确率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比较多层螺旋CT四种重建方法对颅底孔道累及情况[n(%)]

表3 比较多层螺旋CT四种重建方法对颅底损伤程度的评估结果[n(%)]

3 讨论

颅底骨折是因多种原因导致颅底薄弱区域发生骨折的疾病,按照颅底骨折损伤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4]。其中,颅前窝骨折患者多表现为眼眶及眼球结膜下瘀血,即熊猫眼症状,鼻腔流血并伴有脑脊液鼻漏,可以合并嗅神经、视神经、脑垂体、下丘脑挫伤等症状;颅中窝骨折患者可能会出现外耳道流血情况,并伴有脑脊液耳漏,常常会有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损伤症状;颅后窝骨折会出现乳突皮下瘀血、肿胀,有时会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5-7]。而在诊断颅骨骨折时,因人类颅底解剖结构并不简单,因此经X线检查会使颅底骨质呈重叠状态,无法给予临床有效确诊信息,而常规的CT扫描为二维图像,该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能够有效显示出颅底骨折患者硬膜下出血、颅内血肿、脑水肿等情况,可利于临床确定颅底骨折部位[8]。但常规CT行轴位扫描时可因图像过厚而使扫描的颅底骨重叠起来,进而对部分容积效应显像造成影响,进而无法有效显示出水平线样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且易出现假象,进而对临床诊断造成影响,引发漏诊、误诊情况,从而延误患者治疗[9-10]。因此,如何高效、精准地显像颅底骨折情况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临床已经可以通过CT三维后重建技术的MPR、VR、SSD、横断面等4个层面直观显示出颅底骨折的微薄组织结构,进而提高颅底骨折临床判断的准确率。其中,MPR 三维后处理技术可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通过斜冠状面、矢状面进行重建,有效显示微小骨折线及孔道解剖结构;VR、SSD在显示微小骨折线及孔道解剖结构上虽无法与MPR相比,但VR可提高显示图像清晰度,使图像更为细致,SSD可增加图像立体感,也可为临床确诊颅底骨折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多层螺旋CT成像快,可快速在几分钟内扫描大面积容积,并及时提取出有效数据,进而减少患者检查时间,使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有效的骨折位置及损伤程度的确定可帮助医师明确患者病情,进而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对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相比原始横断面诊断颅底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重建技术的颅底骨折检出率更高且将三维后处理技术与原始横断面结合后进行检测,可有效提高颅底骨折检出率,使临床了解孔道累及情况及颅底骨折受损程度,其图像信息对于临床确诊颅底骨折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予以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横断面孔道后处理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正六边形和四边形孔道DPF性能的仿真试验研究
“HRT”非对称孔道颗粒捕集器压降特性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基于ANSYS的液压集成块内部孔道受力分析
BMC Family Practice论文摘要汇编
——初级保健中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相关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基于FLUENT的预应力孔道压浆机理与缺陷分析
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论述
基于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的排放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基于AutoCAD平台的线路横断面线提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