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研究
2020-04-27杨丽娜
杨丽娜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口腔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职业损伤指的是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性危险因素造成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受损,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损伤防护是当前研究的焦点[1]。相较于一般的临床科室,口腔科的特点是患者多、病情隐蔽、周转快,大部分操作均在口腔内进行操作,因此口腔科护士已经成为职业损伤的高危人群,如何做好口腔科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是当前口腔科护理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本研究旨在探讨口腔科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以期为减少口腔科护士职业损伤的发生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本市68名口腔科护士进行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其防护问卷调查,发放68份问卷,回收6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内容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以及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等。
2 结果
利器刺伤、紫外线消毒损伤皮肤与眼睛、传染性疾病、配置化学消毒剂感觉不适、射线臭氧侵害是口腔科护士职业损伤的集中常见危险因素,其中以利器损伤作为常见,见表1。
3 口腔门诊医护人员职业危险因素
3.1 物理性因素:臭氧消毒法、紫外线灯消毒法是当前口腔科诊室常用的空气消毒方式,臭氧消毒法所使用的臭氧为强氧化剂的一种,吸入后可对呼吸道黏膜及组织造成破坏,紫外线灯消毒法中的紫外线可照射人的皮肤、眼睛,从而诱发过敏、皮肤红斑、眼角膜炎等。
表1 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危害因素分析
3.2 化学性因素:口腔科护理人员所接触的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具有挥发性强、刺激性大等特点,吸入后或直接接触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损伤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或吸入后会对皮肤黏膜产生一定的损伤,严重者甚至或诱发荨麻疹、鼻炎、气喘等。
3.3 医疗废物:患者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物、缝针、刀片、针头、敷料、棉球、棉签等含有大量的脓液、分泌物、唾液、血液等,极易污染诊室环境。
3.4 飞沫、气溶胶及血液、唾液的污染:超声波洁牙机或高、低速手机等在高速震荡或旋转时所产生的气溶胶和飞沫飘散在空气中或飘落在诊室的物体表面造成污染。在进行口腔治疗操作时,若患者患有经血传播的感染性疾病,高速旋转的牙科手机可导致患者的唾液、血液四处飞溅,若防护不当可飞溅到护士身上和脸上,造成污染。
3.5 锐器伤:口腔科护士承担着器械回收、器械消毒、器械清洗、器械分捡等工作,若操作不慎极易被扩大针、缝针、刀片、注射针头、棉花针、拔髓针、车针、探针等锐器刺破皮肤,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有研究显示,通过锐器刺伤而发生传播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已经确定有20多种,而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3.6 身心因素:口腔科门诊的患者数量众多,护理人员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患者,重复着咨询、接诊、安排患者、准备器械、准备材料等工作,且部分护理人员同时穿梭在几台牙椅及患者之间,精神每时每刻均处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极易造成护理人员生理及心理上的疲劳。
4 口腔科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
4.1 严格遵循预防原则:预防是阻断医患间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方法。预防标准中强调所有病患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以及被病患体液、血液污染的物品均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应戴好口罩、面罩、帽子、手套、护目镜,穿好工作服等,从而有效减少操作过程中唾液或血液喷溅及其产生的飞沫、气雾潜在的病原体。同时,护理人员在上岗前应经过严格的职业防护教育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防护意识。
4.2 环境护理:使用臭氧消毒机或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时,应在晚上无人及下班后时进行,每日上午、下午固定时间进行消毒,每次消毒30 min。同时合理布局诊室环境,并定时做好诊室的通风处理,从而有效减少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同时严格区分口腔诊疗区域、器械消毒及清洗区域,器械消毒及清洗应单独设定一个诊室,减少空气中化学试剂和细菌的含量,注意保持消毒液容器盖子的密合度,如有条件可安装空气净化器。
4.3 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在工作中,应及时将废弃的敷料、棉球、棉签等装入封闭的黄色垃圾袋内,同时将安甁、缝针、刀片针头等放入专门的锐器盒,当天及时处理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废物,避免留在诊室内过夜,减少再次污染的发生。一旦发生锐器损伤应立即轻轻挤压伤口的旁端,并尽量挤尽损伤处的血液,然后及时使用肥皂水及流动水对伤口进行冲洗,使用75%酒精或0.5%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包扎,并及时报告院感办进行相应的紧急处理,紧急注射抗病毒血清或高效免疫球蛋白,按要求进行定期的复查[3]。
综上所述,针对口腔科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加强口腔科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