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分析
2020-04-27张自达
张自达
河南濮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濮阳 457100
粘连性肠梗阻是因腹腔感染、手术等因素引起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腹腔脏器之间的异常黏附,引起肠内容物难以顺利通过的一种疾病,是肠梗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对保守治疗消除梗阻粘连欠佳的患者而言,手术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收集2016-01—2018-06间我院收治的69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不同术式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9例患者均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排除:(1)合并严重心、脑、 肺、肾等器质病变。(2)肠结核、克罗恩病,以及较窄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3)依从性差、有腹腔镜手术禁忌证,以及随访资料不全的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腹腔镜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21~67岁,平均45.06岁。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7例, 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术10例, 开放胆囊切除术6例。发病至手术时间32~59 h,平均 44.60 h。开腹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2~65岁,平均44.58岁。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8例,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术11例,开放胆囊切除术7例。发病至手术时间33~60 h,平均45.20 h。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腹腔镜组予以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气腹穿刺点距原切口至少5~6 cm,尽量靠近脐部,避开肠管明显扩张区。放置套管建立气腹,CO2压力维持在10~13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腹腔镜探查确定粘连部位和类型,并据此选择合适数量(2~4个)和部位的操作孔。置入超声刀等手术器械,依据粘连类型采用超声刀将粘连束带切断;对小肠间及其与腹壁、网膜、系膜的粘连使用无损伤钳分离。如腹腔广泛粘连,可在松解粘连后实施小肠排列术[1]。对损伤的肠壁浆肌层予以可吸收线缝合。冲洗腹腔后涂抹透明质酸钠[2],结束手术。开腹组:通过切除原腹壁切口瘢痕入腹,根据粘连的类型实施粘连松解术或小肠排列术[3]。
1.3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和镇痛药物使用情况。(2)并发症。(3)随访6个月期间的复发情况。
2 结果
2.1围术期指标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应用例数均少于开腹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
注:组间比较,*P<0.05
2.2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注: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对粘连性肠梗阻如实施积极保守干预12~24 h,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时,以及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和反复频繁发作等患者均应及时手术,以避免肠坏死等并发症风险。(1)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肯定,但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术后炎性反应重,而且再次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和并发症风险高。与开放性手术比较,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在相对封闭的腹腔内进行手术,可有效避免肠管长时间暴露,对腹腔内环境干扰小,炎症应激反应小、疼痛程度轻、术后恢复快。(2)视野广且清晰,几乎不受患者体态肥胖、腹壁脂肪层肥厚等因素制约,而且能全面进行腹腔探查。有利于准确进行分离、切割、止血等操作,并发症少[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除手术时间外,其他观察指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应用。实施中应注意:(1)科学把握腹腔镜手术适应证。对病史超过72 h并且腹部平片提示肠管重度扩张,或存在弥漫性腹膜炎,或腹部立位平片提示膈下游离气体等考虑肠坏死或穿孔者,不宜使用腹腔镜手术。(2)对既往存在多次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推荐先实施腹腔镜探查确定粘连的部位和类型,并根据探查结果进一步选择手术方式[5]。(3)术中合理应用超声刀,细致、全面分离粘连,必要时镜下行小肠排列或切除紧密粘连的肠袢,一期吻合。(4)有肠壁浆肌层损伤时,需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对创面出血点需严密缝扎止血,以预防粘连复发[6]。(3)术中因意外情况难以在镜下完成操作时,应及时中转开腹或辅以小切口完成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