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身体教育思想的文化进化特征研究

2020-04-26王一乐

ViVi美眉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

王一乐

摘要:“体育”一词来自日本,其字面意思即为“关于身体活动的教育”。我国自古就有传统的身体教育观念,从哲学角度来看,其中不乏从运动到精神、身心相结合的育人理念。纵观我国身体教育思想发展,探寻不同时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进化特征,可以对新时期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体育技能普及方式、增强体育文化育人提供可借鉴参考。

关键词:身体教育 体育文化 文化进化

身体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生物进化过程,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的“应该形成何种身体,如何形成这种身体”的讨论。近年来,身体教育思想逐步得到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从身体教育的本质到学生所处教育环境的考量,从学科领域中关于身体这一本体地位的探讨到身体教育所能够达成的改造结果等问题,都有了长足的研究进展。

1.“身体教育”的本位

“什么是身体教育”成了以“身体”是什么为核心思考点的理念探索。相关研究不断地重新认识教育过程中的身体层面,推动了对身体教育这一争议问题的价值思考。法国社会人类学家马里谈提出:“教育首先需要弄清楚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及其本质上所包含的价值尺度是什么。”其核心是把教育中的人作为认知主体,受教育客体则是以人的身体为基础。在融合了哲学意味的教育学中,把我教育过程的人如何被规训和教化,以终极的人的價值引入身体对于世界物质、教育行为和受教育人的本体意义。“身体教育的本位”认知下需要肯定人的身体的存在性,承认人的身体具有“实体性”和“精神性”,明确身体下的物质本体和精神本体之间的联系。教育人类学家把哲学意义上的“人”分为“物质的人”和“精神的人”,同时认为其双方能够相互作用并协调发展。身体的教育,基础在于物质身体,继而影响到精神身体,通过对“有选择的身体活动”来改善物质身体的进化,其概念涵盖了“体”和“育”字面意义上的内容,和“体育”的最根本内涵。

2.时间视角下身体教育的特征演变

2.1远古时期身体教育特征

身体在人类历史出现的早期,是物种得以发展和延续的根本,身体的运动为发展和延续提供了途径。在史前阶段,出现过例如宗教舞蹈、巫术音乐等原始的文化形态,而身体的运动则广泛地融入其中。例如石器时代遗留下的我国双墩文化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址,其中出土了大量珍贵器具,依然保存着多种“刻画符号”,通过考古专家的研究,其中大量符号展现出了当时时期的人类关于身体技能、娱乐休闲和与现代体育相似的文化内容。史前时期的身体教育,多指人类为了生存,把生活生产经验通过教育的形式,传递给后代或者与同僚交流。例如一些和射箭、投掷或战争相关的身体练习或技巧训练。在我国发现的7000多年前双的墩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陶器刻画符号,它的形状类似于近代的“弩”,即可以通过一次拉弓射出多支箭头,从而增强杀伤力和命中率。这种区别于单只箭头的新型弓箭的出现,可以证明此时的史前人类已经通过熟练使用弓箭而演变为升级了弓箭的构造,也必然说明在双墩史前人类会花大量的时间展开射击训练,重复实验,最终改造了弓弩的基本构造,提升了在狩猎过程的射击技能。

2.2文明时期古典身体教育

2.2.1夏商西周及其儒家身体教育

我国古典儒家思想对“修身养性”有着独特的教育理念。先秦时期的“礼、乐、射、御、书、数”中,前四“艺”都涵盖了身体教育的内容:“礼射”即是射箭技艺的“非暴力”演化,成了非战争时期士大夫们文化行为的体现;“弓矢舞”则把代表“杀戮”的弓箭,改编为富有艺术性的舞蹈,既丰富了民众的休闲娱乐,同时也起到了“战争教育”的目的。“御”的主体活动是战车行进,同样来源于古代战争的帝王象征,逐步演化为游玩观赏、花车活动嘲。其四项内容均融合了礼仪教化、战争演变和身体活动的参与,儒家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锤炼人格”教育思想,也一共渗入其中。

孔子在《札记·学记》中提到:大学之教也……不兴其艺……游焉。其意义在于告诫学生要认识到“六艺”中的文化体育的功能,使学生在娱乐休闲下感受到学习乐趣,要把身体活动的娱乐性和教育相容,才能提高身体发展,达到修身养性、陶冶身心的目的。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伴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而根深蒂固。身体教育在儒家理论发展过程中承载了伦理道德的培育责任,《礼记》中有云:“德也者,得于身也。”即说明了在教化人们要富有社会道德的前提,必然是由身体为载体,以生命的延续来保证社会的秩序。身体教育包含了德育的内容,在文化的教育和知识的传递过程中,首要保全身体的地位。“六艺”本质上包括身心的德育和运动的体育,两者合二为一,确保了受教育者的社会培养功能。“身实学之,身实习之”也正是儒家思想倡导的教育之本,通过身体力行培育健全人格和健康身体。

2.2.2晚清时期身体教育的变革

我国的武术文化,代表了文明时代身体教育概念下,成体系的教育方式和文化传承模式。中华武术横贯千年历史,是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传承在经历百年之后,仍然经久不衰,同时得到了世界文明的认可,其根源在于古人把身体教育融入教化中,与残酷生存相关的暴力剥离出去,把源自战争的搏斗儒雅化,引入了道德教育的功能。在唐代,帝王开创了武举制度,从科举制度中区别开,提高了武术技能的精细化发展。在宋朝逐渐出现了“武学”,其类似于服务科举制度的私塾,专门培育武举、传播武术技艺。清朝前期,“以孤矢定天下”的断论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传统武术的肯定。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冷兵器在强大火器下失去了威力,武术在战斗中的近战搏杀失去特点显得力不从心。光绪二十年,传承了百年的武艺教育,随着武举制度的废除而逐渐没落。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评价当时的中国,“支那旧教,莫重于礼乐。礼也者,使人柔顺屈从者也;乐也者,所以调和民间勃郁不平之气,使之恭顺于民贼之下者也。”失去了身体教育的规训,中国的修身教育,则只剩下礼仪的规矩约束,统治阶层为了达到统治目的,不断地弱化民间对于身体教育的强身意义、对抗意识,从而使得中国近代的身体教育失去了身体发展的权利。出生在晚清时期的文学家李恩富,曾评价中国孩子“体育活动是很少的,很难说有什么能使肌肉发达,体态优雅,生动活泼的所谓运动。中国男孩长到16岁时就显得严肃、沉稳,一如美国的老祖父。”这正是封建统治下,对于天然身体发展的上层控制,使得身体的教育不能得以自然延续。

晚清的没落,加速了国人身体的解放。随着鸦片战争进入后期,国外文化资本的融入和部分国人开始接触外界,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的解放需要从身体和精神的解放开始。利用自然科学推动教育,提高人的知识学习、智力提高和理智的重塑,用人文学知识推动追求和平、权力和自由的品德。伴随着文化的解放,清末出现了以提高国民身体能力的体操学堂。规定学堂普遍开设体操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幼童的身体能力、生长发育,改恶习、动血气。利用游戏活动和运动项目来改善其心智。逐步恢复了身体教育过程下的育人理念。

3.我国现代身体教育的推演

我国近代教育家徐一冰提出了恢复武术教育,在中小学、师范学校中设立武术课程的建议。同时期下,北京教育协会向教育部提出“武术课程列为必修课”的议案。国民教育背景下,开始增设传统中国武术技艺的教授,动员教员、师范院校逐步普及。近现代时期,身体教育隨着武术课程的推广而重新形成体系。“重振尚武”正是在“国势衰微,欲弱为强,必须先谋种族强盛”的背景下,解决了当时青年一代的“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的身体现状。学校体操和传统武术被列为正式课程,徐余生等人为其编撰了统一教材。

“国之不国”的社会背景下,体育救国的理念伴随着文化富国的主张,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坚持提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亟须身体的改造推动社会的造反方可图存。谭嗣同的“运动”论、康有为的《大同书》、严复提出的“远强”思想都代表了旧中国大地上涌现的对于身体教育的先进论断,其为鼓舞和指导爱国志士、知识分子利用近代学科理论,提出体育的新观念。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撰文指出:“曰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曰信赖本能不依他为何也;曰顺性率真,不饰何自文也”充满了民族自强主义和科学的身体教育思想。“壬戌学制”和“新学制课程标准”的确立,代表着政府对于国民体育的改革,依托在国家效利、身体造反的军国思想下的变革。借助德日等国的体育游戏、体操教学内容,把体操和军操结合,使得西方的身体教育得以被借鉴过来,正是当时时代下的教育思想特征。

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教育部借助苏联体育教学大纲,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内容草案,其教育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下的,对于人类全面发展的身体教育理论。主张通过体育运动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利用体系化的阶段过程,培养学生体质,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最终为新中国的崛起而奠定基础。借助苏联体育的核心思想,呼应了毛主席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在全国掀起了学习苏联教育的浪潮。但是随着扬州会议的结束和中苏关系的改变,对于模仿苏联的身体教育形式开始逐步变化。全面教育和快乐体育的出现,重新出现了“学校教育要健康第一”的身体教育思想。身体的健康成了学校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的核心观点,以学生为核心的人本主义身体教育思想逐渐出现。

4.文化进化特征下的身体教育启示

进化的观点来源于达尔文对于生物演化的推论。其核心概念在于生物的竞争、遗传和变异。文化在时间长河中,伴随生物演化发展,其也具有竞争、传递和异化现象。相关学者认为,不同地区具有文化差异,而差异则是文化进化的基础。文化的竞争相对于物种的竞争,更具有隐蔽性。有些文化特征隐藏在书籍中,有些特征则体现在文化递进过程中。身体教育的文化,是符合社会学习同时也可以代际进行的,人类为了适应环境,不断地演化出符合社会发展的身体教育方式、观念和手段。追溯古代神话传说,以《荷马史诗》为例,其记载了包括战争、人文、历史、社会、宗教等丰富的学科资料。而其描绘的希腊人从荒蛮进入文明,离不开冷兵器下的战争。有战争,便有比赛。古希腊的角斗场、勇士的格斗比武,马拉松战役的残酷、格斗激战的肉搏、斯巴达的长毛利剑,无处不彰显着西方“尚武”的残酷。相比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正是身体教育思想的文化进化之内涵。

人类对身体的认知与自然息息相关,随着人类智力水平的提高,对于身体教育的地位得以被重新审视。身体的教育是自然科学下,身体被人文学科难以正视的问题。仅从身体的“工具”论断,不能满足文化的进化发展。身体的教育是实践,是实现自我个体的根本,把身体教育的价值回归进化论的范式下,才能开启当代我国教育重视心脑发展和运动协调的本质,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提供动态思考。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
探析新常态下足球文化在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发展中的作用
高中体育文化的价值理念与课程构建
浅谈大学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相结合
白族民间体育活动考析
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