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教育”: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
2020-04-26黄鸿明黄玖瑛
黄鸿明 黄玖瑛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蔓延。灾难面前,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使学生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能保持清醒头脑、从容心态,积极应对呢?
正确认识灾难发生的原因
灾难,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有的是天灾加人祸。
天灾是大自然按照自身规律发生的,能够产生极强的破坏力量,难以抗拒,比如洪水、地震等。人类只能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尽量减少天灾的危害程度,但不能完全避免。人祸,则是指非自然、非不可抗力,因人为因素而造成恶劣影响的灾难(灾祸)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乌克兰核泄露、SARS疫情等。天灾加人祸,对人类的破坏性更大。例如,肆虐于14世纪古欧洲、造成2亿人死亡的黑死病,表面看是由于鼠疫泛滥,但其能够大范围传播还“得益”于四处征伐的十字军战士。
天灾难违,人祸可免。但人祸的可免而不免,让人尤其愤怒。避免人祸,要求我们每个人担起责任,收起内心的贪婪。
学会应对灾难的策略
强化“三生”教育。所谓“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灾难总是以近乎残忍的方式闯进我们的生活,扰乱我们的日常,使我们的生命受到严峻的考验,而“三生”教育,能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生存的技能,并拥有生活的体验,从而在灾难突临时,能够珍视自身生命,同时关注、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既自救,亦救人,且还可以在生活沉闷、物资匮乏时,点燃起生活的信念。
强化心理教育。灾难尤其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会影响社会心态,使人陷入焦虑、恐惧当中。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心理危机”。学校对这种心理危机干预得越早,越能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方式包括:认同,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调节,通过做家务、画画、读书、看电视等,将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去;倾诉,通过一切渠道将内心的情绪抒发出去;学习,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宁静和乐趣。
强化日常预防演练。没有相应的灾难预防演练教育,遇事易慌。学校可以利用“活动日”进行安全演练,如每年5月12日的全国“防灾救灾日”和11月9日的全国“消防日”;也可以进行专题性安全演练,如防火逃生演练、地震灾害演练等。每次演练都要认真制定安全演练方案,并细化责任,认真执行,落实演练效果。只有平时注重,才能灾来不惧。
懂得化“危”为“机”
学会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历经了三个阶段:依赖、掠夺、和谐。当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没有誰主谁次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互惠互利。
学会审视自身的行为。相比天灾,人祸因着人的自私、贪婪、无责任心等,更不可预测。而且,人祸的危害具有强破坏性、强持久性等特征。人类必须学会审视视自身的行为,摒弃自私与猎奇,祛除残暴与冷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共建美好地球。
一次次的灾难,若能引起每个人对自身行为的审视,其实就是一次次的契机。摔跤不可怕,怕的是摔跤后依然漠视,然后再次摔跤,甚至是在同一个地方。从这种角度来看,灾难其实是对人类的历练。
(作者单位:黄鸿明,湖南省郴州市第十五中学;黄玖瑛,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