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数学“以实践促思维”的实践与研究

2020-04-26杨莹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糖果动手思维

杨莹

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教师要引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领悟数学知识的真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数学学习的初步阶段,我们以“以实践促思维”作为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此进行如下几方面论述。

一、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操作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活动,才能保证实践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才能对学生发挥出促进思维,获得知识的作用。首先,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进行全面的思考,包括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才更适合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哪个环节,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应该如何引导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轻快、快乐、积极状态下,高效地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选择好实践活动的材料,要关注操作活动材料是否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否能够引领教学,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实践活动材料是否充分结合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体验、兴趣爱好等。比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課时,我在课前通知学生从家里带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来。上课伊始,我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玩具摆到桌子上,然后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人,从4人的玩具中选出一个,让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玩具,让学生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玩具形状也不同。接下来,我又给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一组挂图,让同学们来观察,并请小组代表来说说。图(1)A同学看到的是黑猩猩的正面,图(2)B同学看到的是黑猩猩侧面,图(3)C同学看到的是黑猩猩的后面……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完成了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物体形状不同,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实践 丰富学习感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教育理念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大脑和双手,让儿童能想能干。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一些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实践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数学知识,知行并进,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的环节。(1)让学生来做一做,给每一个同学两条硬纸板和一个揿钮,让同学们来尝试做角。等同学们做完后,教师组织集体展示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老师发给大家的做角的材料是一样的,做出来角却不一样呢?通过小组讨论后,同学们得出结论:角之所以有大有小,是因为两条边有的张开得大,有的张开得小。这时,我给同学们播放了课件,让同学们观察两边张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2)让同学们来比一比。比较一下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尺,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让他们知道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可用重叠的方法,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3)让同学们来折一折。用视频给同学们播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强化对角的认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注重让学生们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通过动手操作,突破思维定式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迁移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总会受固定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导致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效率降低。因此,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机会,通过实践引领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性的认知,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梳理,对知识进行对比、筛选、提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思维模式变得开阔,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更能使学生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能力。

比如,我在执教“有余数的除法”时,设计了“突破思维定式,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环节。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动手操作。我拿出10颗糖果说:“这是10颗糖果,我要把它们分给几个小孩,每个小孩得到的糖果一样多,应该怎么分呢?请大家用小纸团来摆一摆,再一起讨论。”同学们开始操作,我进行观察,学生的摆法有:每份有2颗,分成5份;每份5颗,分2份;每份1颗,分成10份……

从学生分糖果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平均分的认识是均等分完,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我决定突破思维定式,推进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于是我又提问:“把10颗糖果平均分,每人分2颗,可以给5个小孩,每人分5颗,可以分给2个小孩……每人分3颗呢?10颗糖果,每人分3颗,会怎样呢?现在请同学们来动手试一试,然后再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分法。”当大家都说完了自己不同分法后,我做出总结:“以前我们平均分,都正好分完,没有剩余。今天把糖果进行平均分,遇到了剩余的现象,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剩余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余数的除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形成了比较直观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的实践活动,打破了思维模式的束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顺畅、高效。

四、通过动手实践,解决重点难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感性,他们往往对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基于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应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迎刃而解,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

比如,在教学“认识分米”的内容时,我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新知”为指导思想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大家动手涂一涂。我拿出一张作业纸讲道:“同学们,现在老师发给你们每人一张作业纸,纸上有一排方格,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请你们用水彩笔在方格纸上接连涂10个方格,请你们先看看老师怎么涂的(斜线),涂完大家来比一比,看看谁涂得最好。”(2)比一比。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涂得方格后,我用课件给大家展示了三种涂法,然后再提问学生,如果我们把三种不同涂法中,10个格子的边长组成的线段画下来,哪条线段最长?等学生回答完后,我再给大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后明白长度是同样的。(3)引导学生思考,这条线段的长度是多少?学生算出是10厘米后,我说“10厘米就是1分米!”,接下来,讲解什么是分米。让学生通过填一填、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强化对分米的认知。(4)结合教学难点问题,为了让学生明白“米”与“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剪一剪”活动。首先,我出示一条一米长的纸条,先折出原长约三分之一的长度,让学生来用手量一量,估计有几分米长,然后再用尺子量一量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我再折出约三分之二的长度,让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来估计并验证长度。最后,我把纸条伸开,让学生猜一猜有几分米长,并用尺子验证是100厘米。学生们一起来剪纸条,在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等处做上记号,再剪一剪,最后算一算一共是几分米,完成老师给出的填空题1米=(100)厘米=(10)分米。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对知识的认知,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引起了教师的广泛关注。让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参与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数学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应用和发挥实践操作的作用,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也拥有了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助推器。让实践催开思维之花,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糖果动手思维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观察:糖果找不同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雨季里的糖果湖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