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有效思考习惯的培养
2020-04-26林文伟
林文伟
【摘 要】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特别清晰的基础学科,在数学学习中养成有效思考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有效思考习惯对于今后的学习帮助深远而巨大。本文主要从教师日常教学的角度,通过亲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入学生,开创愉快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增加丰富的课后兴趣和解放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业压力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思考;习惯;培养
将“习惯”做拆字看,“习”是习性的意思,“惯”则是惯性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则是将一种习性按照惯性运行下去。习性不难养成,难点在于惯性。惯性有长有短,最理想的状态则是如牛顿第一定律推论的那样,没有摩擦力,一直运行下去。将惯性放到数学的学习上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则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通过亲近、融入、培养、解放学生,为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亲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极易发生变化的,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对于人和事的喜怒哀乐都显得极不稳定。通常情况下,孩子对于讨厌的事物或人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对于喜欢的事物或人,则会由衷地亲近。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放在首位,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在亲近学生的过程中,慢慢将数学有效思考习惯灌输给孩子,将这种习惯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操之过急。
一年级时,教师可以将课堂重点放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为《准备课》,其中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个课,这两个课的教学任务并不重,主要是让学生对数和数的大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这个概念融入学生生活中。比如,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让孩子们数一数自己脸上有几个器官,闭上一只眼睛,捏住一个鼻孔之后又是多少,同桌两个人比一比谁的铅笔盒里的铅笔更多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数的概念,还在互动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接受一个可爱又亲近的数学教师。这为学生的数学期待和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生关系的好与坏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思维的散发,尤其是在注重逻辑思维的数学科目上。老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偏颇,要一碗水端平,不能顾此失彼,无论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差的学生,都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这种平等的思想基础上,让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到所有学生,从而使学生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思维散发,从小养成有效思考的习惯。
二、融入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作为学生在学校主要的学习场所,营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氛围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技能。愉快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还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有巨大的帮助。营造课堂氛围需要教师提前备课,将教学融入到课堂环境中,积极地与学生互动,让知识与游戏结合,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学习场所。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叫做《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角,对角的度数有基本的判断,以及一些特殊角的测量。由于角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营造教学情景。比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选取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常见的角,丰富学生的见识,将角的概念融入生活,深入学生脑海。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教室中寻找和测量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加入其中,帮助学生解答各种问题。除了认识教室内已有的角,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肢体摆不同的角,辨别这些角的大小等。
當课堂变成游戏场,当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当数学融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数学思维便在自然中养成。习惯是什么?习惯便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不经思考的一种条件反射。那么,数学有效思考习惯也是同一个道理,将学习数学的过程融入生活,融入学生喜欢的事物中。
三、培养学生,增加丰富的课后兴趣
课后的闲暇时光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坚持。教师并不一定要将提升学习成绩作为目标,要以养成清晰的数学思维作为重点,培养孩子对数学的敏感度,调整孩子在数学问题上出现的错误逻辑,增加孩子丰富的课后见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制订轻松且愉快的阅读计划。例如二年级上册,学生开始接触乘法以及乘法口诀,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进程,让孩子在课后背诵“乘法口诀”,还可以联系家长,让学生和家长一起了解乘法口诀背后的故事,提升孩子对乘法的兴趣。“九九乘法口诀”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流行,最早出现在《荀子》《管子》等古书中。三年级上册开始认识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寻找历史上记录时间方法,阅读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小故事、小寓言等。
阅读有益的童话故事,做脑筋急转弯的小游戏,玩智力小玩具都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思维。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和增加孩子的体育运动,比如乒乓球、篮球、游泳等。运动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还可以活跃大脑,有利于孩子学习思维的养成。千万不要小觑课后阅读以及课后兴趣的积累的力量,这对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解放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业任务重,很多家长还要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增添了学生的负担,阻碍学生解放思维。孩子在这种有形的压力之中神经绷紧,压缩自己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及时解放学生的这些压力,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时间,解放自己的思维,了解这个世界。同时,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不要增加孩子的额外负担。上小学的孩子本就是解放天性的时期,如果总是用各种条条框框圈住学生,又怎能强求孩子开发思维呢?
关于解放学生,老师和家长又应该怎么做呢?如果太过于放松,就怕耽误了学生的学习,如果太紧,又害怕学生开始厌学、逃避,这仿佛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其实,老师和家长只需要掌握“外松内紧”这一核心指导方针,便可以轻松化解这一难题。例如,在学校期间,老师尽量做到及时下课,不拖堂,让学生能够在紧凑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片刻的思维解放,不至于时刻都处于高度集中和紧张状态;同时,更不能占有学生的体育课、音乐课等兴趣课,并且要好好利用这些兴趣课,让学生好好地放松,而且,这些兴趣课本身就具有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在家期间,家长不能时时刻刻都要求学生专注于学习,要注重劳逸结合,对于家庭作业和学生娱乐时间的安排要与学生进行商量,不能有“一言堂”的出现,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另外,家长要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无论是学生的学习用品还是生活饮食方面都需要及时关心。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轻松且顺畅的学习过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思维。
综上所述,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多亲近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下功夫、花心思,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课后,教师则需要有玲珑的心思,培养学生丰富的课后兴趣;在学业压力面前,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解放孩子们的天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
【参考文献】
[1]刘聪.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6):60.
[2]王淑清,郭启宝.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07):46-47.
[3]李小友,林丽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有效思考习惯培养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7(0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