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在防控院内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2020-04-26闫春玲
闫春玲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基础护理在防控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各项基础护理措施对院内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结果:本院医院感染率从2015年6%下降至2017年1%。结论:卫生部针对院内感染制定了三级监控,注重感染的预防措施。在医院内部,护理人员会频繁接触患者,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遵循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护理操作,在此基础之上注重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这样能够对院內感染起到预防与控制作用。
【关键词】 基础护理;院内感染;防控作用
【中图分类号】R246.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7-141-01
医院感染主要是医院建立以来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医疗机构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发生率能够对医护质量以及医院管理水平进行评价,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危险群体中的新发病例数[1]。本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各项有效措施,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使其出现发热、腹泻、皮肤病、口腔疾患,呼吸道感染以及尿道感染等问题。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基础护理在防控院内感染中的作用,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1 引发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
1.1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 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耐药菌株感染,引发该种感染的原因主要是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所致,繁殖和增加了耐药菌株。当前,各大医院均存在抗生素不合理利用情况,以此所引发的后续问题会增加医院感染发生率。
1.2 创伤性操作 由于在对患者实施创伤性操作时会破坏机体防御能力,此时细菌就会利用创伤处进入机体内,导致患者出现局部感染症状。按照我国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应用呼吸机患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以及手术切口等都会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症状[2]。
1.3 接触性感染 由于医护人员与患者频繁接触,在直接接触的同时会进行检查,治疗以及护理等操作,此时就会将感染性患者的细菌与污染物带到其他患者或者医疗器械中,导致院内发生交叉性感染。
2 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2.1 护理人员了解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第一,由于护理人员是与患者频繁接触的群体,因此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能够及时被护理人员观察到,这样能够在早期发现院内感染的发生和流行,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院内感染及感染具体部位,护士长每天进行监督和检查护理工作质量,确保护理措施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2.2 病房环境要求 护理人员应当注重患者病房的开窗通风换气,确保病房内部的温度与湿度适宜性,注重病房采光系统的合理设置,每天定期消毒病房走廊2次,每次40-60分钟。
2.3 通过隔离措施做好标准预防和普通预防 护理人员应当深入了解和掌握各项隔离技术,注重健康知识宣教,确保患者和家属能够深入了解隔离的作用,能够积极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从根本上提升治疗效果,避免和减少院内感染。护理人员还应当分开安置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可以通过不同隔离方式处理感染患者[3]。将传染性比较强以及病情复杂,极易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这样有利于后期抢救与隔离。将病种相同的患者安置在同一间病房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重专物专用,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对于易感染患者来说,需要使用无菌性管理和保护隔离,并且按照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隔离手段,这样不仅能够保护易感染患者,还会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2.4 注重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行为 为了避免院内出现交叉感染,需要注重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行为,可以使用流动水或者肥皂水洗手15s,这样能够减少手部带菌率。如果手部存在明显污渍,则需要适当延长洗手时间。为了确保手卫生效果,需要使用脚踏式水龙头或者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在洗手时应当仔细揉搓手部和腕部,注重指关节,指缝以及指尖的清洁。
2.5 严格遵循无菌化操作规范 护理人员在配药期间需要按照三查七对原则进行。在抽取安瓿药液时应当避免过度倾斜安瓿瓶,这样能够减少安瓿微小颗粒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在密封瓶内抽取药液时可以通过瓶内压吸取药液,这样能够避免空气污染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能过度使用静脉输液方法,严格控制静脉滴注速度。由于静脉滴注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淤血和肿胀,某些药物外渗会导致组织坏死患者病情恶化,因此必须进行针对性处理。
2.6 观察和记录临床症状与体征 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确保患者无尿痛与咳嗽等症状。尽早诊断和治疗合并感染患者。
3 结果
我院在2016年开始实行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按照措施实行结果能够看出,本院医院感染率从2015年6%下降至2017年1%。
4 讨论
院内感染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危害事件,然而却可以通过各项措施缩小和降低院内感染的程度和范围。对于医院内部感染预防控制,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从清洁技术,灭菌技术,无菌技术,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以及抗生素合理应用等方面入手。以上措施与护理工作存在较大关联性,并且体现在护理活动的全过程。基础护理主要是以患者为核心,对于疾病特异性以及复杂致病因素会使其患者在机体代谢,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以及形体等方面出现较多变化,因此需要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指导患者逐步解除以上变化所导致不适感和痛苦,使其能够协调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促进病情恢复。护理人员会直接接触患者,各项护理操作的实施使护理人员成为接触患者时间最长的群体,因此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的无菌化操作意识和手卫生情况会直接决定院内感染发生率。所以要求医院内部能够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全面加强医院医护人员感染意识,注重感染知识培训教育。护理人员在醫院感染预防控制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已经成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群体。
综上所述,卫生部针对院内感染制定了三级监控,注重感染的预防措施。在医院内部,护理人员会频繁接触患者,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遵循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护理操作,在此基础之上注重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这样能够对院内感染起到预防与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慧瑛.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产科母婴同室病房院内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5):183-185.
[2]陈姝,陈小华,黄彦清.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9):188-190.
[3]冯永莉,于力.分析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控制对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作用[J].中國卫生标准管理,2017,8(03):154-155.
[4]陈仙红.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甲氨蝶呤化学疗法并发院内感染的临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