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春茶半山绿
2020-04-26韩海燕
韩海燕
春意浓浓,草长莺非。
崂山深处,春茶飘香。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莫负春光,且饮春茶。从远古以茶充饥到“神农尝百草”,从“南方之佳木”到“从来佳茗似佳人”,历经悠悠数千载,可见小小的一片绿叶孕育出的深厚文化底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好山好水孕育了崂山的一方好茶。可谓,名山蕴名水,名水育名茶。
一杯鲜茶春已到
自古名山出名茶,名茶藏名山。崂山茶被誉为“江北第一名茶”,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作为“崂山茶”的主要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达万余亩,年产干茶近千吨,被誉为“江北第一茶乡”。依山傍海、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酸性土壤多,特别是崂山水中矿物质元素丰富,造就了崂山茶味香俱佳、耐冲泡的独特品质。52公里的海岸线、大面积的山区和海拔的差异,也让崂山茶在王哥庄街道的不同区域被孕育出不同的品质、香味和口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茶”。无论在海拔较高、日照充足的青山、长岭等“山上的区域”,还是在海拔较低的晓望、庙石等“山下的区域”,一山春意,缕缕茶香。
寸草春晖又一年,正是雪芽待品时。你对茶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据了解,茶的种类可以按照季节,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其中以春茶最为有名,具体来讲,春茶是指当年5月底之前采制的茶叶,即由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清明之前采摘的茶,被称为明前茶;谷雨前采摘的茶,被称为雨前茶。这两种茶,因其品质优良,常被视为茶中珍品。这是因为,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因此春茶滋味鲜爽,香气强烈,外形条索紧结重实。
一杯茶里的儒释道
历久弥新的茶文化,囊括传统儒释道,而今又展现出一种趋向自然与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一件事物能传承千年,我们消费的也不止于事物本身——品茶,更多的是品茶文化的核心。
绿茶不断进阶——由功能性饮料,到变作陆羽《茶经》中士大夫美学;从汉唐帝国时期以东方文明的形象文化输出,再经由宋徽宗以及宋代文人、僧人和道士的演绎和茗战,绿茶最终形成包含了儒释道各家精髓的“茶文化”,成为中国独具一格的文化符号。
没有哪一种植物被赋予如此高的文化内涵,儒释道之于茶,在崂山亦有着很好的体现。
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老庄的信徒们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玉川子“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称的崂山,作为道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其崂山茶自然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茶文化能成为一种极其广泛和普遍的社会文明,与它能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有很大关系,如宫廷的茶宴、士大夫的茶会、乡间的茶饮,还有僧侣的茶禅、隐逸者的茶趣。而今,儒释道之于茶,已被忙碌的国人逐渐遗忘又逐渐拾起。形形色色的“茶道”开始上演,并赋予茶新的内涵和外延。
在崂山,茶被看作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做,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的影响极其深远,也糅合在茶道中。历代文士都把“静”视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基础。陶渊明追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王维宣称“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白居易的座右铭是“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都是在静中证道悟道,在静中明心见性,同时也是在静中去寻求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尊。
道家、儒家主静,佛家更主静。我们常说“茶禅一味”,高僧弘一大师对于什么是虚静有精辟的解释:“心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意思是心灵不受外物干扰叫作静,心灵不被名利欲望充斥叫作虚,这个解释既合佛理也合茶道。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隐者,还是高僧大儒,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修习茶道的必由之路。崂山茶道首先是中国茶道的一部分,受历史上崂山道家茶文化的影响,崂山茶道熏染附会上了道家风骨;又因为崂山特有的地理人文风俗及茶种变迁等因素影响,崂山茶道有了独特的韵味。
崂山以其飘逸秀雅、山海相连的风景被称为“海上名山第一”,又以其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被誉为“道赦海上第一名山”“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崂山道教文化为崂山茶文化发展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沃土,崂山茶文化与崂山道教文化的结合,则赋予了崂山茶文化独特的气质,使崂山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中别具一格。
一杯好茶如何选
在崂山,茶早已经从方士神仙、道家文士走向了民间,茶成了“家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一件,可见茶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清代林钟柱说:“潮落儿争蛤,春深女摘茶。”明代杨舟在《华楼次韵》中说“烹茶供野栗,春稻煮山菁”。村庄中的百姓用野栗子佐茶水来招待客人。至于制茶,其工艺从晒青、凉青、摇青、杀青到烘、焙、揉、捻,是很急促很紧张的。明代张允抡用人们争捡鳆鱼般的紧急比喻说:“潮落人争鳆,烟香灶制茶。”清代赵似祖也说:“网得海物形容怪,制得山茶气昧清。”把崂山临海的特点和制茶情景写得很形象、很生动、很有趣。
用茶供神即为“奠茶”。在崂山,这种受道家影响明显的民俗仪式至今依然很盛行。人们在春节元宵、清明等岁序节令和喜事丧亡中,在“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等神位前“奠茶”以示虔敬。因为从道士佛徒到文人学士以至平民百姓,都把茶看得圣洁非凡不可方物,他们不敢独自享用,所以要“奠”。不仅祭祀时候“奠”,甚至在会宾客大宴时,为了表示对来客的敬重和尊贵,也要在酒宴之前先上茶。“上茶”的“上”,既表示“敬上”之意,也表明这是“上好”之茶。
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好的茶?首先是眼看,观外形,主要看干茶的形状、色泽和匀净度。绿茶的颜色要绿,其中以翠绿色为最佳,越接近自然的原始色泽越好。从形状来说,一般卷曲程度高的茶叶滋味更为丰富浓厚,针形和扁形则稍逊色,但观赏程度也许更好。干茶的匀净度则反映了茶叶原料品质的一致性。如果不均匀,说明掺杂了其他茶片、茶末或杂物;其次是手摸,购买散装干茶,可以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轻捏,感觉茶叶的干燥程度。如果干爽,说明茶叶质量保持良好;反之茶叶则可能已经受潮。此外,手摸还可以感觉茶叶的重实或者轻飘程度,一般重实者内含物质丰富和充实,风味更佳;接下来就是鼻嗅,干茶也可以闻香气,可以感受茶叶的主体香气,尤其是判断是否有异味。如有油、霉、酸、烟、焦等异味,就说明茶叶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已被污染;然后是杯泡,常见绿茶的冲泡,以玻璃杯或瓷杯,加入3克茶叶,再冲入150毫升80°C至90°C的纯净水,5分钟后再品尝。尝前可以嗅闻香气,以纯正、无异味为好,香气高爽、浓郁为最优。春茶较为鲜醇可口。茶汤的颜色也可反映出茶叶的品质,以汤色清澈明亮者为佳。如果汤色红或偏红,则可能是加工不当或存放时间较长;最后则是品尝,崂山绿茶一泡味道欠佳,二泡口味稍好,三泡以后渐入佳境,那种特有的清雅、幽香的碗豆香味开始显露出来,茶汤入口滑、绵,微苦,回味悠长,回甘较好。
如今,随着南茶北移的成功,崂山遍布着郁郁葱葱的茶园,用甜沁心脾的崂山泉水泡制一壶淳厚清香的崂山绿茶,那种愉悦,那份享受,岂是语言所能道明的。茶文化的发展過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崂山茶文化创新需立足于崂山特有的文化脉络和地越特色。道教文化作为崂山文化的主脉,为崂山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沃土。道教文化与崂山茶文化融合,实现崂出茶文化历史与时代的接轨。
随着时代发展,崂山茶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也更加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手段,采取雅与俗、赏与品、表浈与体验、政府与企业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茶文化设施和活动,全面推动了崂山茶文化及产业的发展。茶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打造“青岛有酒、亦有茶,既有啤酒的热情奔放,又有绿茶的自然清雅”的崭新城市形象。以消费者为导向,研发茶文化产品,建设独具特色的主体茶文化设施,打造茶文化旅游载体,积极倡导养生茶文化,提升茶品质,打造“江北第一名茶”品牌,使崂山茶成为青岛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正是这种融合了地域性、包容性、时代性的特点,折射出“江北第一名茶”的魅力,使崂山茶成为中国茶文化中独特的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