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0-04-26江鸿波张伟

健康大视野 2020年7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脑梗死

江鸿波 张伟

【摘 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在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中早期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研究特定时段(2017.8-2019.7)内我院收治的12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为临床对象,按照研究对比方法(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发病24h之内接受丁苯酞注射液的方法。采用CTA检查所有患者在入院第4至第5天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并在所有患者入院时、入院第2周及入院第3个月采用NIHSS评分评估和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侧支循环建立率为70.00%,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在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在入院第2周及入院第3个月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在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中早期使用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基底节区;脑梗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7-067-02

前言

腦梗死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疾病[1],其最好发的部位是基底节。目前,溶栓疗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但由于出血等风险的因素,造成溶栓治疗受到限制[2]。本文通过选取特定时段在我院诊治的12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在其实施丁苯酞注射液早期治疗后,发现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现将报告叙述如下:

1 基线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

在我院于2017.8-2019.7诊治的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中,筛选出其中120例符合条件的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48-75)岁,平均值为(67.48±8.79)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45-80)岁,平均值为(66.40±9.42)岁。本组研究报告取得了医学委员会的批准与审核,所有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并在协议书上签字同意。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药以及其他等常规对症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在发病24h之内接受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为100ml)静脉滴注治疗,每天2次,治疗14天。

在发病后第4至第5天给予所有患者头颅CTA检查,观察其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参考标准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结果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本)处理数据,其中研究中用到的计量资料(NIHSS评分)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用检验值t来表示;计数资料(侧支循环建立率)用“百分比(%)”来表示,用卡方(X2)进行比较检验。P<0.05则表明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评价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观察组42例建立侧支循环,侧支循环建立率为70.00%;对照组33例建立侧支循环,侧支循环建立率为55.00%。观察组侧支循环建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的NIHSS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在入院第2周及入院第3个月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静脉溶栓的治疗过程中能够不受“时间窗”限制的比率仅为1.6%[3],对于非溶栓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言,如何实施积极治疗,使用何种药物或治疗方法能够有效促进侧直循环的建立,以及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是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积极探讨的课题。

基底节区脑梗死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好发部位,建立侧支循环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吸烟饮酒等[4]。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侧支循环建立率为70.00%,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在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在入院第2周(8.70±5.85)分及入院第3个月(7.60±6.24)分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丁苯酞具有保护脑的作用,对促进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丁苯酞注射液还可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缩小局灶梗死面积,以及减轻水肿的作用等等。通过有效建立侧支循环,可减轻患者脑梗死的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5]。

综上所述,丁苯酞注射液在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中早期使用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促进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和改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芦云, 陈晓虹. 早期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11):92-93.

[2]吴玉芙, 刘晓红, 郭伟成,等.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国卒中杂志, 2017, 12(12):1111-1114.

[3]陈奋伟, 刘东炜.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19):110-112.

[4]叶峰, 唐风云. 丁苯酞治疗60例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 17(4):588-590.

[5]刘信东, 王欣, 张利娟,等.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神经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8, 24(4):464-467.

作者简介:出生:(1975年10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云南 泸西;目前职称:副主任医师;学历:本科;主要从事:脑血管病临床方面。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参芎龙蝎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