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伯远帖》:活在纸上的魏晋风度

2020-04-26徐髯

润·文摘 2020年4期
关键词:谢安国宝王羲之

徐髯

《伯远帖》,原是一封问候亲友的书信:“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只言片语,诉说着萦绕心头的回忆,也诉说着天各一方的惆怅……《伯远帖》的作者,是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东晋书法家王珣。

其实,王珣写这封信的时候用的是当时江南寻常的纸张,墨蘸得太浓重,以致起笔的“珣顿首”三个字差点把纸浸透,字也写得随意,那么,这样一封看起来寻常的信,为什么会流传千古呢?

东晋唯一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名臣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生于穆帝永和五年(349年),他的叔叔王羲之在兰亭和朋友们雅集时,王珣才四岁,无缘盛会,待他成年后遭遇的却已不再是文采风流,而是金戈铁马。

东晋名将桓温为了收复中原,先后酝酿了几次北伐,王珣作为幕僚参与了军事大计,后来又直接参与了平定袁真叛军的战役,因军功被封为东亭侯。他这个侯爵不是靠琅琊王氏的余荫,而是来自于关山万里的戎马生涯,他的为人亦不同于士族子弟的浮夸奢华,而是稳重谨慎、干练成熟。

《晋书》中记载了晋人对王珣的评语:“神情朗悟,经史明澈,风流之美,公私所寄,虽逼嫌谤,才用不尽。”他做事甚至不避嫌疑诽谤也要尽心尽力。不过,王珣在《世说新语》中留下的最动人的一幕是他的深情。《世說新语·伤逝》中记载:王谢二族交恶,王珣亦难免受累,与谢安关系不好。然而,当他听说谢安去世的消息后,立即前去吊唁,谢安的部将不让他进去,王珣也不说话,直接走上前去痛哭,他哭得很伤心,以致忘记了礼节——没有握一握谢安少子谢琰的手便离开了。那一刻,王珣把私怨抛在了脑后,他想起的只有谢安在淝水之战击败前秦的历史功绩以及谢安的知己之言。

这种深情在《伯远帖》中也挥洒得淋漓尽致,《伯远帖》总共只有47个字,还有一些内容遗失了。这封信是写给远方一位朋友的,到现在我们也无法得知这位朋友的姓名。信中王珣来不及寒暄,便提到了另一位名叫伯远的朋友,“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伯远究竟是谁已不可考,但从信中可以看出他志向高洁,常年在山水之间游历。

王珣随即感慨道:“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原来伯远不幸英年早逝,离别仿佛就像发生在昨日,音容笑貌还在眼前,朋友却永远成了古人,山河阻隔,不能前往吊唁,读到这里,这封信却戛然而止,剩下的内容都没有保留下来。

然而,能保留这些文字已是奇迹,这封被后世命名为《伯远帖》的书信是东晋唯一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江左烟雨皆在纸上。

“三希”之一

当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兴奋地将它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最里边的斗室内,且将这间袖珍书房命名为“三希堂”,此三帖,则合称为“三希宝帖”。

王珣一生军功卓著,然而历史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的全部军功、风度、深情都被遗忘在故纸堆里,而他随手写的字却被小心翼翼地供进了书法的圣殿。

《伯远帖》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虽是信手写来,却更显风流之美,后人评价此帖“纸坚洁而笔飞扬,脱尽王氏习气”。你看,“从”字, 用笔方正果断,每一笔的转折处都用方折,捺画的起笔也用方笔切入,整个字挺拔有力;再看“永”字, 点画之间看似分散,却又连带,使点画间充满了活泼跳跃感,看上去和谐自然。所以《伯远帖》作为“三希”之一,绝不是浪得虚名,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

字如其人,王珣的字不像他的叔叔王羲之、堂兄王献之那样精致,而是在从容之中有着豪放的精神,顾盼之间神采飞扬,也许,只有经历过沙场生死的人下笔才会如此吧。

小小解说员

我是江西省芦溪县芦溪二小五(3)班贺启月。现在《伯远帖》被收藏在故宫里面,以前差点就跑到国外去了,你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是怎么回事呢?

本来《伯远帖》和《中秋帖》都收藏在故宫,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逼出宫的时候这两件国宝也被带出了皇宫,后来辗转到了郭昭俊手里。郭昭俊是当时民国政府中央银行的一个经理。1949年,郭昭俊带着《中秋帖》和《伯远帖》去了台湾。他急缺钱用,就把它们抵押到了香港的一家英国银行里,打算到1951年年底再赎出来。谁想郭昭俊做生意赔了本,英国银行知道这两件宝贝价值连城,想要让郭昭俊把它们卖给银行。郭昭俊的朋友徐伯郊听说后,极力劝阻,同时将消息报告给了周恩来总理。经过批示,最终将它们购回。从此,《中秋帖》和《伯远帖》又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没想到吧,国宝的背后有这么曲曲折折的故事。不过,正是这些故事增添了国宝的魅力。

猜你喜欢

谢安国宝王羲之
“东山”是指哪座山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漫话国宝
身教
谢安下棋定军心
国宝收藏:朱旭佳
书圣王羲之
谢安也小肚鸡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