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派教育”特征分析

2020-04-26周俊

江苏教育 2020年6期

【摘 要】“苏派教育”从培养高质量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出发,扎根精而不拘、活实兼重的江苏人文底蕴,立足经济昌盛、社会繁荣的江苏发展环境,集成尊师重教、崇尚读书的江苏文化氛围,坚守以生为本、敢为人先的江苏教育情怀,形成“坚守一个目标、聚焦一个主题、实施三个结合”的“苏派教育”特征。

【关键词】“苏派教育”;教育供给;教育情怀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8-0078-03

【作者简介】周俊,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南京,210000)副秘书长,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回首“苏派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江苏精而不拘、活实兼重的人文底蕴催发了“苏派教育”的破土问世;江苏经济昌盛、社会繁荣的发展环境建构了“苏派教育”的牢固基础;江苏尊师重教、崇尚读书的文化氛围促使“苏派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江苏以生为本、敢为人先的教育情怀驱动着“苏派教育”的接续发展,形成了“苏派教育”的特点,即“坚守一个目标、聚焦一个主题、实施三个结合”。

一、坚守一个目标

“苏派教育”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以生为本,围绕服务学生成人成才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尽管江苏区域文化各有特点,但无论是金陵文化、汉楚文化,还是淮扬文化、吴文化,都弘扬着昼耕夜读、折节读书的教育情怀;尽管70年风云变幻,但“苏派教育”始终将教育人、培养人、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尽管时代发展主题各有不同,但“苏派教育”都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体现了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关怀;尽管70年教育主张多有变化,但“苏派教育”初心不变,始终将知识、能力、素质列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学生成人成才,既不因循守旧,也不为创新而创新;既不简单照搬,也不盲目排斥;既不屈从迎合,也不忽视家长意愿。坚守教育初心、坚持服务学生,这正是“苏派教育”70年永葆青春的秘诀所在。回顾新中国教育70年的风雨历程,江苏教育人与时俱进,在坚守中前行,在创新中引领,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主张,引领着江苏教育冲破束缚,纠正偏见,走向创新:尝试教育破解了“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的困境;“SCHS”课程开拓了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的“复式视野”;“特校也是学校,要像模像样搞教学,要讲成绩,要讲质量,要对学生负责”的改革,开辟了让残疾孩子“残而有为,活出尊严”的新路;“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探索,铸实了职业教育学生成才之路;“适合的教育”更是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辉煌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聚焦一个主题:优化教育供给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创新,无论是传统承接还是借鉴发展,“苏派教育”都是围绕如何“给学生更好的教育”这一主题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这样,学前教育、成人教育也是如此,都将探索、创新的重点聚焦于学校教育教学供给改革,本着能让学生更方便地学习、更好地成长这一初衷,以问题为导向,奋力改革、勇创新路,形成了多个主题鲜明、风格独特又自成体系的教学主张。

“苏派教育”的探索、改革和创新,始终基于供给、服务需求,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人成才”为宗旨,以“给学生更好的教育”为己任,有的侧重于教学情境的建构,有的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探索,有的着重于教學模式的创新,有的聚焦于课程的重新设计。亮点虽有不同,重点虽各有异,但出发点都是相同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三、实施三个结合

在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上,“苏派教育”基于系统建设,既重视理论创新,又注重实际应用;既坚持问题导向,又注重模式建构;既聚焦课堂教学,又着眼生涯成长;既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又着眼于学生人生出彩。

1.解决现实问题与创新教育模式相结合。

“苏派教育”的探索研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手,从解决有违教育教学规律的问题入手,从纠正不利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出发,力图通过改革创新,释放教育活力,盘活存量资源。基于解决应试教育的不足,提出情境教学;基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尝试教育;基于学习借鉴,提倡“复式视野”;基于纠正模仿普教办职教的现象,践行二元制本土化探索;基于多路径成才,倡导“适合的教育”。“苏派教育”始终将改革的出发点立足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现象、最纠结的问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倡导的方向。

问题的解决是为服务未来目标的实现。“苏派教育”成功之处在于不是就问题讲问题,而是坚持目标引领下的问题导向,一方面通过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将个体问题解决的方法凝练为可供普遍问题解决的模式创新,形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引领江苏教育健康、顺利发展。

“苏派教育”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点置于问题,体现了“苏派教育”以“经世致用”为原则、以追求真我为主旨、以实学为追求的特色。将问题解决的路径提炼为教育教学模式,引领更多的学校、教师依据正确的理念、正确的路径、正确的方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表明“苏派教育”不以孤芳自赏为追求,而以百花齐放为目标的博大教育胸襟。

2.服务课堂教学与服务学生成长相结合。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人才,教学的主旨是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苏派教育”从课堂教学出发,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苏派教育”中无论是情境教学,还是尝试教育,都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都是以为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为中心,教师从台前转到幕后。这一转变,使学生由课堂教学的客体变成课堂教学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不仅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且完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苏派教育”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起步,创新从课堂教学着手,这样一种创新,有力保证了“苏派教育”的实学追求。在立足课堂的同时,又将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植上,为学生的成才服务,提升了“苏派教育”的教育境界,拓宽了“苏派教育”的教育视野。

3.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服务学生人生出彩相结合。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苏派教育”70年发展的中心。70年来,“苏派教育”始终坚守党的教育方针,将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作为江苏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中心和原点,依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位教育教学的内容重点,将时代要求蕴含于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依据时代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素质教育,关注体育,着意美育,强化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

在服务好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努力为学生个体的人生出彩提供服务,这是“苏派教育”的亮点。多年来,“苏派教育”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出发,依据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定位教育教学目标,依据经济社会重心定位教育教学重点,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将素质、能力、知识作为教育的重点、教学的基点。普通教育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出发,关注职业启蒙教育,注重劳动能力教育;职业教育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苏派教育”多年来的坚守,为学生人生出彩夯实了基础,创设了前提。在服务好国家战略的同时,“苏派教育”以“合适的教育”为主题,始终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个体的发展,依据时代发展主题,增值学生的能力。普通教育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同时,强化文化教育,夯实发展基础。职业教育聚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多样化成才提供多样化选择;突出类型教育特质,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关注时代发展所需,着力发展高职教育。

“苏派教育”的积极尝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作出了贡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江苏实践提供了方法指导,其实践应用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更具活力,更能契合类型教育的需求特点,更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适切,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推动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苏派教育”酝酿于中国教育特色谋划之初,成型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时,必将辉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