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音节复合词内部构词语素的词义分析
——以“滥觞”为例

2020-04-26何艳丽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素义项酒杯

何艳丽

(1.曲靖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2.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双音节复合词的词义并非等于两个单音节构成语素的语素义之和,但是对其语素内部的语义进行分析, 既有助于把握双音节复合词的整体语义,还有助于为词义来源找到根据。王力先生说:“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但就这个词的整体去理解它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词的构成部分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彻底理解这个词的意义了。 ”[1](P1)本文拟以“滥觞”为例,试在概念场视阈下通过构词语素“滥”的词义分析,把握双音节复合词“滥觞”的词义。

在几种常见词典中[滥觞]释义如下:

《辞源》:原意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少,只能浮起酒杯。 后用以指事物的起源。

《汉语大词典》:①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②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③波及、影响。④尤泛滥;过分。

《现代汉语词典》:①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泛指事物的起源。 ②起源。

《辞海》:本谓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 后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

以上释义,从双音节词“滥觞”来看,常用作“事物的起源”义;从语素层面而言,语义来源是将“滥”对应“浮”;“觞”对应“酒杯”。“觞”指“酒杯”无疑,但“滥”可被“浮”所替吗?董秀芳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中认为:“在双音词成词之后,其语源义经常会变得模糊……时间一久,各个成分的源头义就容易被淡忘。 ”[2](P286)因而有必要对合成词内部形式做出重新分析。 而王力《古汉语字典》说:“滥,泛滥。”“引申为浮、泛。 ”“滥”义与“浮”义是引申关系吗? “事物的起源、开始、开端”义又源自何处? 需从构词语素“滥”词义入手分析。

一、“滥”的词义分析

(一)“滥”的词典释义

“滥”这个词,在古书中有很多种用法,现代编纂的字词典将文献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和归纳,分义项进行了收录。

例如:《汉语大字典》为“滥”立了18 个义项,与“滥觞”相关的有:

①河水泛滥;满溢。《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尤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②浸渍。《管子·地图》:“滥车之水。”③蔓延,波及。《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叔孙氏懼祸之滥,而自同心于季氏,俱叛公。 ”④肆意妄为;漫无准则。 《诗·商颂·殷武》:“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19○泉水涌出。 《尔雅·释水》:“滥,泉正出。 正出,涌出也。 ”[1](P1894)①

《汉语大词典》所列义项略少,部分有合并。

(二)“滥”的词义分析

从古今文献及训释分析,“滥”的基本意义古今基本一致。

《说文·水部》:“滥,氾也。 ”

王力《古汉语字典》:“滥,泛滥。 ”“引申为浮、泛。 ”

《现代汉语词典》:“滥,泛滥。 ”

试在“概念场”背景下分析“滥”词义的层级结构(方框:概念域,[]:成员),以期准确把握“滥”的词义(见图1)。

从图1 可见: 词按照某一概念或概念域类聚。比如“滥”的本义是泉水直出、涌出而后四散之貌,属于“流出”概念域的子概念域“水流向上直出”,即为“滥泉”本义;在这个概念域中还有成员“氾”,二者在“水流向上直出”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流出”的同位概念域还有 “水流向下悬出”“水流平面流动”等。

《尔雅·释水》:“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县(悬)出,县(悬)出,下出也;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 ”

正好解释了同一层级三个概念域对应的词:“滥”“沃”“氿”。与概念域“流出”同位的概念域还有“漫溢”“渗出”“灌溉”“漂浮”等。 “滥”同时又是“漫溢”概念域的成员。 纵观文献用例,“滥”在不同层级的概念域上存在交叉, 正是词义丰富性的体现。 把握“滥”在概念场中的位置,既能辨别其与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也能梳理其词义发展的引申脉络。

二、“滥”的词义发展

“滥”是水连续完成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

《尔雅·释水》:“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 ”

指泉眼自下上出之貌。指着眼于运动过程的前半段。先自下而上涌出,本身就会水位上升,到达最高顶必然受重力作用由里向外扩散漫溢开来。故而有“滥漫”“滥溢“滥泛”等词。 可见“滥”是一种自下而上涌出然后四散而流的样子。“滥”被分属两个概念域:前一个动程“自下而上涌出”属于概念域“流出”,含有上升之势;后一个连续动程“四散漫延而流”对应概念域“漫延”。 两个动程是一个分割不开的连续的统一体。

“滥”的概念要素分析为:

(1)核心要素:运动。

(2)运动的驱动者:压力+重力。

(3)运动的主体:水。

(4)运动的途径:自下而上-自里而外。

(5)运动的起点:水源。

(6)运动的结果:涌出、漫溢

这些概念要素的综合,就构成了“滥”的基本意义:(压力使)水涌出地表向上直出后(受重力作用)四散漫溢开来。 这是“滥”这个词的中心义位。 以这个中心为参照,可以进行两个维度的关照。

图1 “运动”概念场的层级结构

(一)“滥”的引申义列

图2 “滥”的引申义列

从“滥”的引申义列可以看出,“滥”朝着“涌出”“漫溢” 两个方向的引申基本涵盖了除假借义之外的义项。 “滥”并没有引申出“浮”义。

(二)“滥”与“浮”的异同

“滥”“氾”与“汎”“泛”是分属不同概念域的两组词:

《寓庵集》卷一:“其下有滥泉。 ”

《论语》卷八:“小人穷斯滥矣。”何晏集解:“滥,溢也。 ”

“滥”“氾”意为“涌出、漫溢”。

《说文·水部》:“汎,浮貌。 ”“泛,浮也。 ”

《释名》卷四:“汎,齐浮蚁在上,汎汎然也。”毕沅疏证:“《周礼》作泛……汎泛义相近。 ”

“浮、汎、泛”为“漂浮”之义。

在应用中二者似乎并没有绝对界限。

1. 两组词在古今文献用例中常见通用情况。例如:

《管子·地图》:“滥车之水” 房玄龄注:“其水深渺能泛车。 ”

《荀子》卷四:“至氾而汎”杨倞注:“汎,溢也。 ”2.两组词在字书中也常互训。 例如:

《说文·水部》:“氾,滥也。 ”又:“滥:氾也。 ”

《广韵》卷四:“氾,与泛同。 ”

《一切经音义》十二:“汎,古文泛同。 ”又:“氾,古文泛同。 ”十四:“泛,古文氾同。 ”

《康熙字典》第九册:“氾,又与汎同。 ”

究其原因,从词义而言:两组概念域存在相交之处,前者涌出的水会有一个向上的“托举”力,可将一些物体托举起来,如果水位充足,也能使托起之物位于水表,《说文》就用“氾”训“浮”;后者使物漂浮于水面往往受水流及风力等影响,发生横向移动泛开。 说明二者在语义上有结果的互似性。 从语音来看:“氾”“汎”“泛”反切“孚梵切”,今音[fan51]完全相同。 容易发生混用。

许慎将“氾、滥”作氾滥;“汎”当形容词;“泛”作漂浮义。将“浮”训为“氾也”。从《说文》本身来看,不如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用“汎”训“浮”。 因为“汎”在《说文》中就训为“浮貌”。 改由“汎”为训释词与《说文》自身统一。 王力《同源字典》认为“汎、泛、氾”实为一词,《说文》是强生分别[3](P659)。 并不妥当。 因为从概念场分析,“氾、滥”与“汎、泛”侧重点还是有别,并不能完全重合。

综上,“滥”与“浮”的词义特征有别:“浮”的本义是指物体停留在液体的表面, 属于概念域 “漂浮”,表示所浮的物体随着液体的流向而漂浮。“滥”侧重的是涌出横溢义[4](P512)。 简单用“浮”对应“滥”,丢失了“水流向上直出、涌出”的语素特点。 张希锋《汉语词族三考》释“汎浮”族也将“滥”与“浮”为核心词分为两个分支[5](P20)。

《说文·水部》:“泬,水从孔穴疾出也”“潏,涌出也。 ”

若用“泬、潏”训释“滥、氾”,又缺失了“横溢漫延”之态。 可见,构词语素的词义把握、训释词的对应选择,直接影响了语素“滥”所构成的双音节词训释的准确性。

三、“滥觞”词义分析

“滥觞”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

程本撰《子华子》卷上:“江之源,出于汶山,其大如甕口,其流可以滥觞。顺而下控诸群荆,广袤数千里方舟。 ”

此处的“滥觞”指的(甕口大小的江水源头)涌出的水流托起小酒杯。

《拾遗记》卷五:“其水小处可滥觞。 ”

“滥觞”就是“托起小酒杯。 ”

《荀子》卷二十:“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 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 ”

“滥觞”者为始出岷山之“江之源”。

从文献统计结果来看, 隋前有二十四条含有“滥觞”用例,其中二十二条是“源可滥觞”②类,剩余两条“滥觞”也并不指“源头、开始”义。因而初步推测“滥觞”在字面上和“开端、起源”并无关系,为什么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起源”呢? 因为早期文献中“滥觞”一词常附于“源、始、初”等词之后,连用构成“源可滥觞”类结构。至唐代,“滥觞”一词开始脱离“源、始、初”等词,独立表示“缘起、开始”义。 如: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白苹洲五亭记》:“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缋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

这是通过“藏词”的修辞方式③形成的词。“这种修辞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时很盛行。 ”[6](P76)典型的还如:“而立”指三十岁,源于《论语》中“三十而立”;“渭阳”指舅父,语出《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到清代,2 236 条含有“滥觞”的文献中(包括原引前代文献),初步统计含有“源、始、初”等表示“缘起、开始”义的例句仅有94 条左右。“滥觞”完全自足表示“事物的起源”义。

四、余论

“一个词语之所以这样,要有一定的道理,不是随随便便构成的。 考察一个词的词素义、词源就可以了解它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拿来命名的事物特征在词语中的呈现就是词的理据性。 ”[7](P105)“滥”指(压力使)水涌出地表向上直出后(受重力作用)四散漫溢开来,这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沿着这个中心义位,分出“涌出”“漫溢”两条分支。 “滥觞”本义指涌起之水托举的酒杯,本身并没有“起源”义。 因“滥”指的是泉出之处而又常与“源、初、始”等词共现,“源可滥觞”类结构表示“事物的起源、开端”频繁后,“源、初、始”等词义附着于“滥觞”身上,“藏词”的修辞方式造成这一述宾结构的语法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名词,实现“滥觞”指“事物的起源”义的过程。

注 释:

①《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此义项列于词条jian4“滥”下,因其义与词条lan4“滥”相关,暂列于此,本文暂未涉及词条分立关系问题。

②在文献中,表“开始、起源”义的“滥觞”前有“源可、源可以、始足以、始、初、源”等明确表“开始、起源”义的词,这类情况的统称。

③“藏词”的修辞方式,是通过割裂文句,用前两个字代替后两个字, 或用后两个字代替前两个字而成的一种修辞方式, 这种方式能使词产生新义, 新义只与被代替成分有关,也是一种造词的方式。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的修辞》叫“割裂式的代称”,董秀芳把这种造词方式称为“修辞中产生的跨层结构”。

猜你喜欢

语素义项酒杯
向祖国举起祝福的酒杯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把酒杯端起来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再谈语素
“语素”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