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轻化工程发展现状

2020-04-25申建忠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轻化工程发展亦不断稳步推进,同时,其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在此过程中,轻化工人才的培养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高校逐渐重视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一体化模式,然后分析了教育行业的应用集成的必要性在轻化工人才的培养模式,最后阐述了具体措施的应用行业教育一体化模式光化工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模式;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观的转变,轻化工专业的教学设备、实习场所和教学队伍的建设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和其他因素,很难真正提高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求的光化学工程专业,学生也缺乏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很难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逐步应用到轻化工人才培养中,旨在帮助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为我国轻化工人才培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二、产教融合模式概述

产教融合模式主要是指学校为某些专业课程设计而設立的专业产业。通过教与业的结合,不断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使业与教相辅相成。该模式不仅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注重相关实践活动的实施,力求使学校成为科学服务与研究、人才培养的产业企业实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教育一体化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它在一些学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以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它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使用。

三、产教融合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校企合作不深入

大多数学校在培养轻化工人才时,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宣传,而忽视了实际工业生产的基础作用。仅仅靠讲解很难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学校更加注重实践。然而,由于目前校企合作不深入,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企业不能提供真正的培训环境,不能作为学校人才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学校也不能成为轻化工企业的人才储备机构。此外,学校与企业的目的差异也导致了文化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碰撞与冲突,集体文化的缺失使得生产教育模式的发展与进步难以实现。

3.2、师资团队建设不完善

在大多数学校,学术研究型大学仍然是轻化工教师的主要来源。他们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教师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利用自己在轻化工行业的工作经验进行教学。此外,由于对应用型教师的重视程度较低,对教师培训投入较少,阻碍了教师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产业整合模式不能很好地与轻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

四、产教融合模式应用于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4.1、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和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轻化工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提高了技术水平,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由于轻化工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轻化工行业所涉及的技术和工艺更加复杂,只有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仅凭理论知识很难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可以为轻化工行业提供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促进了轻化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

轻化工专业在众多专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地位。然而,大多数学校在培养轻化工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不能培养出综合性人才,而且阻碍了轻化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轻化工人才培养模式下,虽然学校逐渐重视实践,但简单的实践很难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使专业教育由基础向实用转变。

五、举措

学院应成立一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培训计划的制定,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示范培训计划,以确保课程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并为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在培养方案中,建立了由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增加实验实践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还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教学指导,邀请行业专家参加课程讲座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

六、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科教兴国的实施,高校实验室的改革与建设任重而道远。我校轻化工专业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在探索中突破前进,走特色鲜明、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万永菁,张淑艳,王海军.基于微课的数学信号处理课程EJ].化工高等教育,2017(1):45-49.

[2]蒋翠玲,袁伟娜,庞毅林.远程网络教育模式下“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科学博览,2014(11):2223.

[3]王晓明,易兵,徐瑞宇.轻化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探索[J].青年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4):92-93.DOI:10.3969/j.issn.1006-9682-B.2010.04.046.

[4]李莉,刘霞,辛忠.新形势下轻化工程专业“添加剂化学与工程”方向的建设与发展[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5):15-19.DOI:10.3969/j.issn.1000-6168.2018.05.005.

[5]曹机良,孟春丽,李珂,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轻化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1):37-39.

[6]王懿.产教融合模式下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4):179-180.

[7]汪瑶珍,王钰,赵国洪.浅谈关于轻化工程专业内涵的学科认识[J].传奇故事,2020,(4):21.DOI:10.3969/j.issn.1003-5664.2020.04.018.

[8]王宗乾,刘志,方寅春,等.新工科计划下轻化工程专业校外实习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1):85-87,91.

[9]廖隆理,陈武勇,程海明,等.轻化工程专业皮革方向发展战略研究(Ⅰ)--我国高校轻化工程专业及其皮革方向的基本情况[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4,14(3):54-57.DOI:10.3969/j.issn.1004-7964.2004.03.013.

[10]胡会超,黄六莲,陈礼辉,等.关于建设轻化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教学体系的探讨[J].纸和造纸,2020,39(5):50-53. DOI:10.13472/j.ppm.2020.05.012.

作者简介:

申建忠,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本科就读于辽东学院化工与机械学院学号:1513417015,研究方向:轻化工程。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化工与机械学院)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