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下我国的主流舞蹈

2020-04-25徐菡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4期
关键词:出圈立意

【摘  要】如何界定“主流舞蹈”?主要取决于舞蹈的创作“立意”和“接受群体”。《唐宫夜宴》的“出圈”现象,曾一度引发了圈内人士对当下“主流舞蹈”的讨论和思考,许多圈内人士对《唐宫夜宴》的“动作语汇”、“场景布置”、“音乐制作”等问题争论不休。本文以舞蹈作品《唐宫夜宴》为例,结合史论与实际,研究当下我国的主流舞蹈。

【关键词】主流舞蹈;立意;接受群体;出圈

今年大年初一,河南卫视春晚登上了微博综艺榜栏目第一,话题超过三万多。其中,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累积观看量超过了2500万次,截至统计后,数据仍在持续增长中。《唐宫夜宴》以极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脱颖而出,甚至超越了央视春晚的《朱鹮》、《茉莉花》等优秀舞蹈节目。“出圈”、“破圈”等词语成为《唐宫夜宴》新媒体报道的高频修饰词。

初看这部作品,笔者同观众一样,非常认同这部作品。但近期,舆论界对于《唐宫夜宴》议论不断,不少业内人士对这部作品的动作编排和舞蹈语汇有着批判之语。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唐宫夜宴》这类舞蹈是否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舞蹈”?

一、解读“主流舞蹈”

所谓“主流”,指的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它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主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慕羽曾说:“主流舞蹈是什么?这也取决于你从什么角度来判定。其实,所谓“主流”和“边缘”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比如,现代舞在西方作为精英艺术,虽然也是小众文化,但它是舞蹈创作的主流形态之一,只是还处于中国舞蹈艺术生态的边缘。”1由此,笔者认为,“何为主流舞蹈?”,主要取决于它的“立意”、“接受群体”。

(一)主流舞蹈的“立意”

“主流舞蹈”是一个时代,一些地区广为流传的,颇具影响力的舞蹈。“立意”是主流舞蹈的创作动机,是时代文化的表征。20世纪30-40年代,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舞蹈伴随着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而蓬勃发展,以“反抗丑恶势力”“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舞蹈成为这一时期文艺宣传的主流,如,吴晓邦的《丑表功》,揭露和鞭挞了汪精卫的丑恶行径;《义勇军进行曲》反映出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不惜牺牲的大无畏气概。此类佳作还有《警醒》、《前进》、《东江》、《饥火》等,它们以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唤起更多的民众,奋起投入到抗日斗争之中。1942年底,为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明的方向,延安举行了拥军爱民活动,“鲁艺”成立了“秧歌队”,掀起了秧歌的热潮;从1943年至新中国成立,延安秧歌运动像一團不息的火种,很快影响到了边区各地及抗日根据地,各地不仅学习了延安传去的经典剧目,而且根据当地斗争的实际和特点,创作了大量的新剧目,反映了火热的抗日斗争和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对鼓舞军民增强战斗力,团结广大群众,提高抗战必胜的信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秧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舞蹈”。建国初期,跟随着时代的号角,舞蹈多以歌颂祖国、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心声为主题;舞蹈创作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紧密的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获得解放、翻身做主的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如《荷花舞》、《飞天》等。

(二)主流舞蹈的“接受群体”

莫言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时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小说被翻译成外文广泛传播,但这涉及一个问题——作家创作的出发点:作家到底问谁而作?为自己写作,还是为读者写作?如果是为读者写作,到底是为中国读者还是为外国读者?”2这句话,也可以用来理解舞蹈创作的出发点:为谁而作?细思当下,在国内,很多所谓的“主流舞蹈”,实则是按照中国人自己的意识,加以创造和运用的,那些宏大的叙事题材、乡土题材,有着专属的形态和格调,只有中国人才能体味其微妙,国内的“主流舞蹈”在很多时候只有国内人自己欣赏,国际的认知度和识别度都不高。然而,陶身体剧场、王媛媛舞团等在国内内所谓的“非主流”舞蹈机构,却走上了国际,成为国际上的主流,在海外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11年,陶身体剧场由于在美国舞蹈节的成功亮相受邀于年底参加纽约一年一度的“秋季舞蹈节”(Fall For Dance),获得了《纽约时报》毒蛇舞评人少有的赞誉。3前些年,为创建高端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碧海丝路》、《南海丝路》、《丝海寻梦》等带有“中华风韵”的舞剧成为了国内舞蹈创作的主流,并踏上了国际巡演的路径,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走出国门的中国主流舞蹈很难让国外观众识别,无法在国际上找到合适的对话语境。

二、当下的“主流舞蹈”——以《唐宫夜宴》为例

几分钟的舞蹈作品,讲述了唐宫夜宴前,乐师们从梳妆打扮到演奏的过程。在赶往现场的过程中她们或顾盼生姿,或嗔言轻笑;或嬉笑打闹,或联袂而舞。舞蹈以垫步扭腰为主题动作,显露出女子内藏的俏皮可爱性格。5G+AR技术的运用,更使得作品锦上添花,随着舞者的舞动,荧幕上变换着不同的背景,《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以及唐三彩等来自不同朝代的文物尽显其中,舞者置身于此,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画卷,赴一场“博物馆奇妙夜之旅”。

(一)《唐宫夜宴》的创作“立意”

近期,不少专家、学者对《唐宫夜宴》的动作语汇、音乐制作、编排方式、历史语境等问题争论不休。曾有评论说,“《唐宫夜宴》不符合唐舞的规范”“唐舞以宋代的《千里江山图》为背景不符合历史语境”“唐代舞蹈手中所执的道具并非如此”“······”,甚至有学者对日后中国的主流舞蹈深表担忧。笔者认为,编导的创作“立意”和“出发点”可能并非是“复现一段传统意义上的唐舞”或是“重现一段真实的唐代宫廷故事”,而是以一种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呈现”的方式,将提取和加工了的舞人形象、历代文物尽现眼前,从而唤起观众心中那些对于历史文化的记忆,一栏昔日的“大唐盛世”。历代文物、历代美术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让古朴凝重的历史文物从博物馆走向了鲜活的舞台,从而起到鼓舞人心、引领时代的作用,而这正是新时代,舞蹈人该有的现实责任。《唐宫夜宴》“出圈”的现象让笔者尤为欣慰,一方面,笔者感受到,在追求时尚感的当代,中国人不再一味地偏好西方元素、流行元素,中国传统元素也逐渐成为时尚的主流;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唐宫夜宴》犹如一块“试金石”,它的演出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的方向。

(二)《唐宫夜宴》“受众群体”

在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上,《唐宫夜宴》以96.85的成绩排名第七,在舞蹈圈内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然而,在2021年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却以极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成为最大的“黑马”。《唐宫夜宴》两次演出的反差如此之大,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除了5G+AR技术的助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接受群体。《唐宫夜宴》在荷花奖比赛上排名第七,证明了一个事实:《唐宫夜宴》在专业的“舞蹈圈”内,尚不被认可。但当它登上春晚舞台,获得了大众如此高的评价,又说明它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是一部值得被认可的作品。专业人士在评判一部舞蹈作品时,惯用一种“专业性”的视角来评判,他们更加看重舞蹈的“动作语汇”、“舞蹈语境”、“创作立意”等方面;而作为普通观众,他们的视角却并非如此,看重的往往是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代入感”,并且,他们欣赏作品的出发点可能只是“寻求精神享受”。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唐宫夜宴》中,那群活泼可爱的“胖妞”,一会整理妆容,一会嬉笑打闹,如此“接地气”的人物形象,更易與当代人达成情感上的共鸣,观众仿佛看到了与闺蜜一同逛街、疯闹的自己。从选题来看,舞蹈没有表现帝王将相、名士文豪的伟大事迹,表现的是唐代宫廷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细想来,作品中所展现的琐碎小事,不正是我们当下常说的“小确幸”、“不经意间的感动”?从舞台背景上来看,不断切换着的舞台背景和历史文物影像,或许会给人一种目不暇接、堆砌之感,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它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以最直观的方式,带观众进行一场“历史的回溯”,从而满足了新时代,中国人对感受传统文化的渴望。

结论:

所谓“主流舞蹈”,首先要关注的是它的“立意”,其创作“立意”应该是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积极向上的内容;此外,作为“业内人士”,在判断一部舞蹈作品是否应该成为主流时,应该认清它的“接受群体”,而不应一味的以专业视角来评判所有作品,只要符合这一群体的审美需求,能为这一群体带来精神享受,内容上积极向上的作品,都可以称之为“主流”。《唐宫夜宴》的“出圈”现象,曾一度引发了圈内人士对当下“主流舞蹈”的讨论和思考,许多圈内人士对《唐宫夜宴》的“动作语汇”、“场景布置”、“音乐制作”等问题争论不休。但笔者认为,《唐宫夜宴》无论从“创作立意”还是“接受群体”的反映情况来看,都可以算作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主流舞蹈”,它的出现,不仅为业内同仁们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中国舞蹈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唐宫夜宴》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新的事物产生,随之带来种种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应该以一种辩证的,全面客观的观点来看待它。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慕羽.中国主流舞剧国际性的文化表达——兼论从国际舞评看芭蕾版《牡丹亭》的国际识别[J].民族艺术研究,2016-05-09.

[2]莫言.好的文学应该让每个读者读出自己[N].人民日报,2013-01-24.

[3]Brian Seibertnov,”Troupes from abroad get a warm welcome”,The New York Times,2011-11-06.

[4]武艳.探寻《唐宫夜宴》的“出圈”秘籍[J].中国艺术报2021-3-03-0006.

[5]王克芬,冯双白.中国近当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注释:

①慕羽.中国主流舞剧国际性的文化表达——兼论从国际舞评看芭蕾版《牡丹亭》的国际识别[J].民族艺术研究,2016-05-09.

③莫言.好的文学应该让每个读者读出自己[N].人民日报,2013-01-24.

③Brian Seibertnov,”Troupes from abroad get a warm welcome”,The New York Times,2011-11-06.

作者简介:

徐菡阳(1996.1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舞蹈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出圈立意
萌囧动物出圈记
探索品牌出圈的底层逻辑
“出圈”的故事
首创数娱:一次令人期待的“出圈”
纪检新手“出圈”记
网剧“出圈”
意高文自胜
意高文自胜
说“立意”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