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村融合视角下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2020-04-25申雯雯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7期

申雯雯

摘要 基于“景村融合”的理念,通过对徐州市倪园村自然与历史人文价值评估,从明确特色定位、提升生态田园建设、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完善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制定规划建设策略,从而实现以景带村、景村互动、产景融合、居游共享的景村一体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把构建景村融合发展打造成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亮点和突破点。

关键词 景村融合;特色田园乡村;倪园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7–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7.050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Rural Planning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ndscape and Village Integrated:Taking NiYuan Village in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SHEN Wen-wen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and Village Integrate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natural and historical humanistic value evaluation of NiYuan Village.Formulat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rom such aspects:Definite aims and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ecological pastoral construction, Optimize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village, Improve service facilitie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andscape and Village Integrated.Landscape and Village Integrated is the bright spot and breakthrough point of characteristic Rural.

Key word Landscape and Village Integrated; Characteristic countryside; NiYuan village

1 “景村融合”的内涵与发展模式

1.1 景村融合的内涵

“景村融合”是一种“景村共建”的形式,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并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景区化与景点化,从而达到乡村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的目的。景村融合应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下,融合当地文化特色,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以旅促农、以农兴旅的景村融合发展路径。

1.2 景村融合的发展模式

“景村融合”将景区与乡村看作一个系统,通过系统内各方利益协调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景村融合”的核心是构建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和利益互显的共同体。

1.2.1 空间互应 依托村庄本体,对村庄空间更新,使景区和乡村在空间上相互叠合。

1.2.2 资源共享 挖掘乡村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等旅游资源,使旅游资源为村民与游客所共享。

1.2.3 要素互补 完善乡村生活服务设施与以吃、住、行、游、购、娱等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设施,既有所叠合,又具有较强的互补作用。

1.2.4 利益互显 在“景村融合,产村融合”发展中,既要实现居游共享,又要延续乡土特色。

2 基于“景村融合”的倪园村规划设计策略

2.1 倪园村基本情况概述

倪园村位于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西部,距离徐州市新城区25 km。毗邻悬水湖畔,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吕梁山风景区的核心区域。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来吕梁观水,夜住倪园村,因下雨引发洪水,由于倪园村地势高,洪水不能进入村庄,孔子曰:“此村乃悬水村也!”自此,悬水村便远近闻名。2019年成为江苏首批特色田园乡村,2020年入选江苏省第一批传统村落。

2.2 倪园村资源价值评估

2.2.1 自然资源价值 倪园村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生态条件优越,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向水(悬水湖),西侧石棚沟盛产奇石——吕梁石。区域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量较为充沛,四季分明,适合大部分农作物种植。

2.2.2 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人文景观是历史文化的体现,村落中的古道、建筑、文物、古庙、名树,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日民俗、工艺技术、民间信仰等,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村落文化发展的根源,承载着丰厚的历史[1]。倪园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春秋时期,孔子在此观洪留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名句。宋代苏轼知徐时,常乘舟沿泗水南下到吕梁,写有《答吕梁仲屯田》《次韵吕梁仲屯田》《吕梁》等诗词,后世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许多惊叹吕梁洪的佳作。

2.3 景村融合”理念下的倪园村规划设计实践

2.3.1 提炼特色明确定位,实现景村互动发展 在对倪园村的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之后,提炼出村落发展的特色要素,以便将这些特色要素更好的应用到倪园村规划设计中,凸显倪园村的“地域性”和“乡土性”。(1)孔子观洪文化:倪园的文化从古至今都是通过“吕梁洪文化”串联的,“古吕国、吕城遗址、吕梁洪遗址、吕梁黄河大桥......”(2)苏北小山村:倪园村依山而建,林木为邻,山石为憩,成就倪园村“山村·林木·石墙”的典型风貌。(3)山水田园景观:倪园村村内山水、花卉、林木、瓜果环绕,自然生态资源优沃。玫瑰园置于北,紫薇园置于东南,沿悬水湖逐级而下,即至石榴園及彩树园。十里杏花比邻,油菜花海在侧。

因此,围绕“山水映照倪园山村,乡文伴吕梁梓里”定位,将倪园村建设成为一个乡土气息浓郁、产业多元融合、文化内涵丰富、生态景观共生、人居环境和谐的特色田园乡村。

2.3.2 提升生态田园建设,推动产景融合升级 (1)倪园村要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要求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区域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花卉以及林果为的主种植业,其中花卉主要以紫薇花为主,林果以石榴、桃、无花果、梨、杏、葡萄等功能性休闲采摘水果为主。(2)基于自身特色和文化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围绕创意康养田园主体、产村统一运营,打造休闲观光、康养度假、农耕体验、园艺培训等产品,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二产方面,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紫薇盆景、奇石工艺品及乡村土特产加工产业;在三产方面,基于紫薇园与采摘果园、华夏学校、奇石村、画家村等资源,重点打造康养、休闲、民俗产业,并建立培训实践拓展基地。

2.3.3 优化村庄空间布局,促进景村一体化 从村落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倪园村的原有自然风貌,将地域历史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实现倪园景村共融的发展愿景。可将倪园村村落空间划分为三带四区。(1)三带:沿南北向中心区域通往悬水湖的主要景观道路区域为倪园山水景观带;沿东西向通往倪园东村中心道路为田园文化景观带;沿山设置环村生态景观带。(2)四区:以悬水湖为中心的周边水景特色主题区域为悬水湖景观区;以倪园村和华夏学校为主的周边区域为乡土文化居住景观区;以环绕村庄周边石榴园、桃园、梨园、杏园、葡萄园、无花果园、紫薇园及周边区域为主的百果园景观区;以村庄东北角各种种类作物混合种植区为主的梯田作物花海景观区。

2.3.4 塑造乡村文化品牌,以景带村发展 在特色田园建设中,要注重把各种文化元素融合注入每个村的建设过程中去,从内部挖掘美丽乡村的内在品质和文化内涵。(1)在挖掘村史文化、寻根溯源上做文章。倪园村在村入口处建设村史馆,将倪园村的历史背景、名人简介、古迹传闻、地名由来、村规民约一一道来。(2)保护与打造自然与农业生态景观,倪园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村内石墙老屋青瓦,布局规整合理,石墙石院石板路与山水相衔接;用小景点展示大文化,村口的标识均采用当地“吕梁石”,散落布置的石板、石碾、石臼,简朴的门楼、马车、农具、纺车传递农耕记忆。(3)挖掘乡土文化标识,文化传承与保护。回应村庄国学文化的背景,并以国学文化为公共空间主题建设非遗展示馆、奇石馆、增设文化会堂及广场提供文化交流活动场所,提升文化品质。

2.3.5 完善服务设施配套,营造“居游共享” 强化公共服务,加强硬件保障。全力打好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游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七大硬仗”,协调组织好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体系。道路是旅游景点之间的连接动脉,应结合旅游和村庄建设规划梳理交通脉络[2]。(1)住宿设施:围绕倪园东村和西村打造特色主题民宿,结合山坡地的特色景观区域建设露营基地。(2)接待设施:在倪园东村建设核心的游客接待中心、导游系统。(3)群体活动设施:在悬水湖宾馆和特色主题温室项目区域,建设商务会议、培训基地、体验基地、拓展中心、科普教育基地。(3)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各个项目点建设购物、餐饮、特色产品、水吧。(4)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规划区内的公厕和垃圾回收点。(4)旅游标识设计:倪园村旅游标识设计可采用吕梁奇石资源或光洁的紫薇树干制成各种标识小品,在细微处体现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晓彤,谭正仕,李光耀.基于景村融合理念的乡村聚落更新研究——以遂宁市喻家沟村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3):50–51.

[2] 龙婷婷,雷向一,黄强.“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乡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責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