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康德“美的分析”的研究
2020-04-25周文惠石桉宁栾亚晨孟雨瑶
周文惠 石桉宁 栾亚晨 孟雨瑶
【摘 要】本文从康德判断力批判出发分别从质、量、关系、方式四个层面来分析康德审美批判
【关键词】康德、审美分析
美的分析,康德从质量关系方式四个方面来分析审美。首先从质的方面来看审美,康德认为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涉及人的欲念也不涉及概念。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不同于一般的逻辑判断,如说“这朵花是美的”,如果进行逻辑判断的话,花是主词,美是宾词,而且花和美都是概念,世界上有很多种花,梅花桃花梨花等等,而且每种花都有不同的形式,但是我们把它抽象为一个字,用来指涉世界上的所有花,这就是花的概念,这就是逻辑判断。但是审美判断不是这样,在审美判断中,花只涉及形式不涉及概念,美是对于这朵花的真实体验,是无法通过花的概念来把握美的。所以只有形式才涉及花的美感,因为它能够引起人的快感。因为花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快感,所以康德认为花是美的。所以回到花是美的这句话上了,花不能是概念而应该是形式,美也不是概念而应该是主观的快感。
这种观点又类似退回到了英国经验派的看法上了。康德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康德努力避免回到过去的狀态,就是区分美的快感和一般生理上的快感。康德认为美的快感和一般的快感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快感涉及利害计较,涉及人的欲望,人对能够满足其欲望的东西,往往只关注存在而不关注形式,因为形式不能满足人的欲望。比如说望梅止渴,我们看着梅并不能真正的止渴,因为我们获得的是梅的形式,只有真实的梅,梅的真实存在才能够满足你的欲望,我们得真实吃到梅才可以。那么这就是涉及到人的欲望、人的利害关系了,让人获得快感,审美活动不是这样,审美活动不涉及这些,审美对象只以它的形式而不以它的存在让人产生快感,所以康德认为,审美只对对象的形式起到观照而不是实践活动。不是说人的欲望满足了获得快感了就是获得美了,美感不等于一般的快感,美也不等于简单的愉悦。所以康德给美做出了第一个定义,美不涉及利害、不涉及欲念、不涉及概念。康德也区分了美与善,美不等于善,为什么呢?因为善是人意志的目的,美不涉及目的,而善涉及,所以美与善也是不一样的。而且美一定是自由的,所谓的自由就是不受欲望所支配,不受利害所强迫,审美完全是自发的,所以是自由的。这是就从质来说美的特点。
其次从量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康德为美做出了第二个定义,就是美不涉及概念但却普遍的使人愉快。审美的对象都是个别的事物,尤其是艺术品,都是个别形象的显现,所以康德认为,审美判断都是单称判断。美是单称判断但是它涉及普遍性。这涉及“心境”的问题。心境有什么特征呢?心境的特征就是审美对象的形式恰好符合人的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知解力。这个想象力和我们平时说的想象力不是一回事,这个想象力指的是把握事物形式的能力,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这个看就是一种想象力,我们都说眼见为实,如果仅从视觉来讲,我们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平面的,我们人眼接收事物在传输到大脑的中枢神经跟相机通过镜头获得事物在坐落到传感器上的原理是一样的,我们相机拍摄就是看,你拍摄的立体的东西最终形成照片,即一个平面。心境是审美判断的主要内容,因为心境审美具有了可普遍传达性,所以审美是单称判断,但是由于人的心境具有可普遍传达性,所以审美依然具有普遍性。
第三是从关系方面来看审美判断,康德给美做出了一个定义,美没有明确的目的但却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不是一下子写完的,在写判断力批判的时候,康德的思想也是在变的,这就导致有的时候很多观点前后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例如,说一棵树,树的生长是没有目的的,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它的纹理走向都有区别,但是如果不修剪的话,它都会走向一种相似的形式,他的生长是没有目的的,但是结果又好像是有一个最终的目的,最终的形式的,就像是预先设计好的。这就是康德所说的无目的但又符合目的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康德提出了纯粹美和依存美的概念。那种没有目的、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涉及欲念但符合目的性的纯然形式才是纯粹美,相反,有目的、设计利害关系和欲念以及内容的美是依存美。那么哪些事物是存粹美哪些是依存美呢?康德认为真正的纯粹美很少,只有那种没有目的交织在一起的线条,单纯的颜色,没有被组合的单纯的音调才是纯粹美,相反只要有内容的美就都属于依存美。纯粹美和依存美到底哪一种美才是康德认为的最理想的美呢?这个很难解说,因为出发的角度不一样,但是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是标榜理性的,康德也明确提出依存美要以理性为基础,所以我们能够感受出来,在康德那里,依存美是一种更高理想的美。
最后从方式上来看审美判断,康德认为凡是不凭借概念但还能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这个其实也就是我们刚刚讲的审美共同感的问题,康德是先假设审美共同感存在,如果没有这种假设的人就不能相互了解,这种假设也是普遍可传达性的一个必然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康德作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史[M]. 商务印书馆,朱光潜,2011
[2]西方文艺理论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章安祺等,2007
[3]美学[M]. 商务印书馆,(德)黑格尔(Hegel,1979
作者简介:
周文惠(1999.5~),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7级服装与服饰设计形象设计方向;
石桉宁(1998.5~),女,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7级服装与服饰设计形象设计方向;
栾亚晨(1998.12~),女,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7级服装与服饰设计男装方向;
孟雨瑶(1999.5~),女,河北省邯郸市,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7级服装与服饰设计形象设计方向。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