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麻醉恢复室感染控制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4-25于学会李京利
于学会,徐 冰,李京利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手麻科,北京 102200)
麻醉后恢复室是术后患者的中转站,由于患者病种类型较多,周转速度较快,加上患者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手术创伤、麻醉药物影响、免疫力低下等),相比普通病房患者,上述患者出现交叉感染的几率更高,十分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甚至还可引起其他患者感染,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非常重要[1]。我院在麻醉恢复室感染控制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见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80例手术麻醉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
实验组40例患者年龄为23~58(40.69±2.48)岁,男女分别为24(60.00%)、16(40.00%)例。
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为21~59(40.75±2.53)岁,男女分别为25(62.50%)、15(37.50%)例。
两组资料经统计得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即对麻醉恢复室的地面、设备及物品进行打扫清洁,合理摆放物品,按照相关流程做好交接工作等。
实验组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具体为:(1)组建改进小组:由科室负责人担任组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感染控制知识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向其强调感染防控的目的及意义,向其讲解正确的洗手方法,嘱咐其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去操作,并每周安排专人检查麻醉恢复室微生物监测、指标监测、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对于不合格的地方,督促其及时改进。(2)合理布局:将麻醉恢复室分为无菌区、清洁区及污染区,使用专门的垃圾箱分别收集医疗垃圾及生活垃圾,医疗垃圾达到容器3/4时,应进行封口包扎,并送至垃圾场焚烧。在洗手台、每个病床柜配置洗手液和消毒液,每天下班后及上班前需整理所有台面,及时清除各项设备上的血渍、污渍,每周末由专门工作人员对墙壁、地面、天花板实施彻底清扫、消毒。(3)加强人员管理:嘱咐所有进入麻醉恢复室的人员均应穿戴无菌衣服、裤子、鞋、帽子及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物及鞋,注意分开放置内穿及外穿衣物、鞋,护理人员应勤剪指甲,不佩戴戒指、项链等首饰,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均应对手部实施消毒、清洁干预,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及要求执行各项护理操作。(4)加强物品控制与管理:每天由专门人员检查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包装、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等信息,按有效期先后使用,使用后应对其实施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对于可重复使用物品应加强对其实施消毒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其实施清洗、消毒及灭菌处理,定时检查有效期。(5)加强特殊感染手术患者管理:针对该类患者,应在床头输液架上标记“特殊感染”字样,以提醒医护人员注意,同时注意做好自身防护工作,以免交叉感染,待患者出科后,应对其使用的所有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干预。
1.3 评估指标
对比两组空气非致病细菌浓度、室内含尘浓度及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空气非致病细菌浓度、室内含尘浓度
实验组空气非致病细菌浓度、室内含尘浓度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空气非致病细菌浓度、室内含尘浓度(±s)
表1 对比两组空气非致病细菌浓度、室内含尘浓度(±s)
组别 n 空气非致病细菌浓度(/20cm2) 室内含尘浓度(粒/升)实验组 40 0.04±0.02 2589.36±712.48对照组 40 1.95±0.42 4012.24±1102.61 t-28.729 6.855 P-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感染发生率
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20.00%(8例感染),实验组感染发生率为2.50%(1例感染),统计发现,实验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院内感染是评估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2],故减少院内感染十分重要。
麻醉恢复室属于发生院内感染的常见科室,本研究对上述科室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干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上述科室经干预后,科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显著增强,可深刻意识到院内感染的危害,从而可自主改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干预可有效分析和发现科室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对保障医护人员及手术患者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得,在麻醉恢复室感染控制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干预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