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2020-04-25李嘉楠高志刚
李嘉楠, 高志刚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GDP 不再是区域经济发展追求的单一目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促进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经济依托其能源和资源优势取得了快速发展,根据《新疆统计年鉴》,其GDP 总量由2001 年的1 491.1 亿元增加到2017 年的10 881.96 亿元,人均GDP 自2001 年的7 945 元增加到2017 年的44 941 元,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区域发展差距增大、产业结构单一化、经济结构转型相对滞后、发展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等现实问题[1-4],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发展的新认识和新要求。 经济发展本质不仅仅在于经济得到增长,还在于经济发展效益得以提升、经济结构得以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得以改善等。 经济发展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以经济发展质量作为经济增长的判别标准,有利于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不断演化的,正确解读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田秋生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以质量和效益作为价值取向的新发展理念[5]。 任保平和金碚从供给需求的契合与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角度来解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6-7]。 杨伟民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新时代、新变化及新要求而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8]。 国外没有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但追求更高目标的经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Pamela 等认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且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的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9]。 这与我国“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在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方面,B.D.卡玛耶夫从狭义角度来评价经济发展质量,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质量的唯一指标[10]。 但单指标测度方法缺乏多维性,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常以多指标来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Statistics 将环境生产率、自然资产基础、生活环境质量、经济机遇和政策等方面作为本国经济高水平发展的衡量标准[11]。 Held 等认为经济发展应注重福利分享、减小贫富差距,在国家实力增强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损害[12]。 朱乐尧以区域社会总产品占全国社会总产品的比重、地区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额占全国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额的比重等一系列相对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效果。 魏敏等从动力机制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开发稳定共享、生态环境和谐和人民生活幸福等5 个方面对省级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13-14]。 肖红叶等从稳定、协调、持续性和经济增长潜力等方面初步构建我国经济质量的评价体系[15];钞小静等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对经济增长品质的规范性价值判断,应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结构与发展成果,并从经济增长结构及其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和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等视角测度我国1978—2007 年的经济增长质量[16]。 马静等构建了经济、社会、生态空间三维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探求3 个维度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所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17]。 程启智等结合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特点,着重从经济结构、经济效率、资源环境代价等方面测度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18]。 上述研究从不同层面构建了多维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参考价值。 目前,关于新疆发展水平的文献多从综合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来评价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情况[19-21],而以新疆经济发展质量为视角的研究文献较少。 当前经济发展理念以质量和效益作为价值取向,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境成本的节约。 新疆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之一,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于新疆经济发展质量的时序评价不仅是对其发展成果与现状的总结,也为新疆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现有文献缺少对于新疆及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所以对新疆及地州经济规模的发展程度、经济效益的提升情况、经济结构转型的速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缺少相关的指标来评价分析。 经济发展规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效益提升是促进经济高效运行的保障,经济结构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这4 个方面形成合力,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及经济质量的稳步提升。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效益、经济结构和环境保护等4 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表1),以期为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经济发展规模。 经济发展规模是一个区域实现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在数量方面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产出均量规模能力的扩大,故用人均量进行经济发展规模的比较。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选取人均GDP、人均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第二产业产值和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等指标来测算经济发展规模[22]。
2.经济发展效益。 经济发展效益是对区域经济体系内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 区域经济高效率的发展不仅是其发展能力的体现,也有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 通过投资产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财政预算收入与财政预算支出比、产值利税率和经济密度等指标来测度经济发展效益。
3.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任保平认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契合,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同步升级有利于资源配置[6]。 用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GDP 的比重来衡量供给结构[24],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占GDP 的比重及城镇化水平来衡量需求结构,用年末贷款余额占GDP 的比重来测度新疆金融深化程度[25]。 这些指标共同反映了新疆的经济发展结构。
表1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able 1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eval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weight in Xinjiang
4.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程度反映了区域经济质量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健康水平。 胡鞍钢等研究表明,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发展战略[26]。 为衡量经济发展的自然成本,本文用单位GDP 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GDP 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单位GDP 烟尘排放量来测度新疆环境保护在2001—2017 年的时序变化。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8 年的《新疆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和各地州统计年鉴,用线性插值法弥补数据的缺失值。 所有数据以2000 年为基期消除价格影响。
(二)研究方法
1.熵权TOPSIS 法。 为了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并保留数据信息的完整性,运用客观赋权法的熵权TOPSIS 法测度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熵权TOPSIS 法是对传统TOPSIS 评价法的改良,首先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再通过TOPSIS 法使用逼近于理想解的方法测度被评价对象。
(1)TOPSIS 法步骤。 TOPSIS 法是通过确定决策问题的最优解与最劣解的距离,以计算各方案与理想解的相对距离来判断方案的优劣[27]。 该方法的重要环节是通过信息熵法规避主观因素的影响,并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28]。 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其中, xij为某项指标原始值; min(x1j,x2j,…,xmj)为该指标历年最小值; max(x1j,x2j,…,xmj)为该项指标历年最大值; yij为某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2)熵权法步骤。 计算经济发展质量指标测度的信息熵Ej。 具体如下:
(3)计算经济发展质量指标所需的权重Wj。 具体如下:
(4)计算加权决策矩阵。 具体如下:
其中, rij=WjYij,取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构成两组向量。
(5)采用欧式距离计算各方案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 具体如下:
(6)计算综合评价得分。 具体如下:
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旨在解释要素空间的分布关系。 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来对要素对象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衡量。 全局空间自相关说明要素在研究整体区域的空间关联情况,局部空间自相关用于分析一个区域单元的要素与相近区域单元在同一属性上的关联程度[29-30]。 本文使用Moran′s I 测度新疆地州市的空间自相关性。 其计算公式为:
式(8)中, Yi表示第i 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得分, ¯Y 表示经济发展得分的均值, S2表示所测变量的方差,n 为样本总数,Wij是空间权重矩阵。I 的取值范围为-1≤I≤1。 若I 的数值越趋近于1,则表示各地州的经济发展有正相关关系;若I 的数值越小且趋向于-1,则表示各地州的经济发展呈现负相关;当I 等于0 时,说明各地州的经济发展相互独立,在空间上不存在相关性。
四、新疆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与时序变化
(一)总体评价
根据熵权TOPSIS 法分别计算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及其4 个层面的得分,并分析其演变趋势。 从整体来看,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如图1 所示。 经济发展质量得分由2001 年的0.32 提升到2017 年的0.69。 2001—2009 年,经济发展质量增速为3.45%;2010—2017 年,经济发展质量增速为5.29%,说明新一轮的对口援疆显著提升了新疆经济发展质量。
具体分析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4 个方面。 (1)经济发展规模。 经济发展规模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年均增幅是26.58%,远高于其他3 个方面,尤其是在2001—2009 年,年均增幅达42.87%,高于同期经济发展效益(5.7%)、经济发展结构(3.06%)和环境保护(-0.033%)的年均增速。 环境保护的增速为负,说明发展中出现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情况。 2010—2017 年,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增速为10.58%,增速有所放缓,而其他3 个方面的增速加快,表明新疆经济发展质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环境保护的增速为4.01%,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2)经济发展效益。 2001—2017 年,新疆经济发展效益的年均增速约为8.11%,2010 年后年均增速达10.51%,接近经济发展规模的增速。 全员劳动生产率在经济发展效益层面权重较大,说明该指标对经济发展效益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促进其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疆的经济软实力也得到加强。 (3)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相对平稳,非农产业占比由2001 年的80.9%提升至2017 年的85.7%。 2004—2014 年,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呈现倒U 型的变动趋势。 从2001 年的38.5%到2008 年的49.6%,再到2017 年的39.8%,以能源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新疆产业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 但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使得新疆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且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足,城市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水平进程受到影响。 城镇化水平由2001 年的33.75%增长到2017 年的49.38%,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疆需要积极改善第三产业的发展环境,促进城镇化进程,进而优化经济发展结构。 (4)环境保护。 研究期内,新疆的环保质量表现出较大的波动。2001—2009 年,环保质量以0.03%的速度逐年降低;2010—2017 年,环保质量总体有所提高;2011—2015年,新疆环保质量呈现U 型发展形态,其中2012 年环保质量达最低值,之后稳步回升。 新疆环保质量呈现明显不同的时序变化,主要原因在于2001—2009 年,新疆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且当时的经济粗放式发展加大了对环境的破坏。 此后,节能减排政策的相继出台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使新疆总体环境保护质量在后期呈提升趋势。
(二)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分层次评价
根据熵权TOPSIS 法对新疆各地州的经济发展质量二级指标进行分析(表2)。
1.经济发展规模。 经济发展规模中的人均GDP、人均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和人均第二产业产值权重较大,即地区经济实力、政府的支持和第二产业对于新疆的经济发展规模影响显著。 从新疆各地州的经济发展规模动态排名来看,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的排名始终处于领先位置。 主要原因在于克拉玛依重工业实力较强,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达70%;而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省会城市,发展条件优越,且综合实力较强(第三产业尤其发达),发展规模强于其他地州。 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的经济发展规模曾位于全疆前列,但后期下滑,排名从2001 年的第三下降到2017 年的第五,被哈密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州”)超越。 主要原因在于昌吉州和哈密市具有区位优势(受天山北坡核心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交通发达,网络通畅,交易成本较低,更容易吸引产业集聚,规模上升较快。 吐鲁番市经济发展规模排名下降,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阿勒泰地区经济规模呈小幅波动但变化不大,南疆三地州始终处于全区经济发展末位。 2001—2017 年,南疆经济发展规模增速为20.10%,高于北疆的11.57%。
表2 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二级指标值及排名变化Table 2 The changes of secondary index value and ranking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of Xinjiang prefectures
2.经济发展效益。 全员劳动生产率、财政预算收入与财政支出比的指标权重较大,说明政府的支持和进步的技术在新疆经济发展效益的提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疆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效益排名前列是乌鲁木齐与克拉玛依,巴州在研究期间排名由第四提升至第三。 这些位列前三的地州是南北疆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优势产业的集聚有利于其技术和信息的交换,进而在经济发展效益方面表现优越。 北疆地区的哈密市经济发展效益稳步提升,昌吉州总体排名不变,但在研究时段内有所波动,其余的北疆地州,除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效益有所上升外,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 南疆地区的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的排名有上升趋势,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的排名变化不大。 在经济发展效益的增速上,南疆为1.78%,稍高于北疆的1.32%,主要原因在于对口援疆的产业对南疆的支持力度较大,故在增速方面南疆地区高于北疆地区。 经济发展效益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技术水平会随着区域产业集聚带来的生产专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而进步,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增加企业盈利。 此外,通过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也会使企业效益水平得到提高。 因此,各地州应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本地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效益的提升。
3.经济结构。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新疆经济发展结构的主要因素。 乌鲁木齐与克拉玛依因为非农产业比值和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全疆各地州,故经济结构较好。 哈密市、昌吉州和巴州由于工业化程度较高,排名基本保持在前五(表2)。 北疆地区的吐鲁番市和塔城地区的排名有下降趋势,南疆地区的克州及和田地区排名有小幅度上升。 伊犁州直、博州、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及喀什地区的排名变化不大。 在经济发展的增速方面,北疆为0.78%,低于南疆的1.85%。 其中,北疆的昌吉州和哈密市的增速较快,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增速为2.19%,属新疆增速最快的地区。 总体来说,新疆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以能源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长期缺乏动力引领,转型压力较大;除乌鲁木齐外,新疆各地州金融业发展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融资结构的优化,进而制约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与再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入的动力不足,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 可见,优化新疆经济结构需要在不断提升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提升地州城镇化水平,进而促进地州消费市场的扩大。
4.环境保护。 “十二五”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改造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产业体系的发展等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出台,表明国家将环境保护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及保持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决心。 新疆各地州的环保质量得分有所提高,但得分提升幅度不大,且地区间差异较小。 这说明新疆各地州在环境保护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主要原因在于新疆各地州所处发展阶段迥异,污染排放量减幅较低,地区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 在环保质量增速方面,北疆为0.61%,优于南疆的0.49%。各地州环保质量提升任务较为艰巨,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与环境保护仍存在矛盾,应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大技术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兼顾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4 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的。以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经济规模的扩张,在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区域经济结构得以优化,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会对环境保护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需要各方面统筹兼顾,共同促进。 在研究期间,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质量排名位居前二(表3),经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 吐鲁番市、昌吉州、哈密市、巴州经济发展质量排名较前。 其中,吐鲁番市排名小幅度下降,原因在于吐鲁番市近年经济发展质量虽有所提升,但增速远低于其他各地州的增速;巴州因经济发展效益下降导致其综合得分降低,排名有一定下降;昌吉州、哈密市近年的排名逐年上升,为其进一步追求更高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南疆地州总体排名较为落后,但经济发展质量增速为2.42%,略高于北疆的2.21%。
表3 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值及排名变化Table 3 The changes of value and ranking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of Xinjiang prefectures
五、新疆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演化
(一)新疆经济发展质量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利用ArcGIS 10.2 计算2001—2017 年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Moran′s I 指数值,对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研究(表4)。
1.从研究的年份来看。 2001—2017 年,Moran′s I 值为正但数值较小,说明2001—2017 年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相近的地区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但集聚水平较低。2001—2005年,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大开发实施初期,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并没有明显的集聚趋势。 2015—2016 年,新疆各地州全局自相关的显著性明显下降,在2017 年有所回升。 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昌吉州和巴州在2015 年及2016 年的经济发展质量排名变化不大,但质量得分有所下降,弱化了空间的集聚效应。 基于上文分析,高值聚集区(如昌吉州和巴州)质量得分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效益质量下降,经济结构失衡,且环保质量不佳。 因此,新疆各地州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着重提升经济发展效益、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2.从时间序列上看。 2006—2017 年,Moran′s I 值均大于0, Moran′s I 值和Z 值都呈现波动态势,说明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具有较不稳定的正相关性。2008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集聚效应在2009 年有所减弱。 2010 年,对口援疆政策实施,Moran′s I 值在2011 年有所提高。 随着国家对北疆和南疆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Moran′s I 值逐年波动式下降,说明新疆各地州的经济发展质量聚集具有一定的扩散效应,区域发展有均衡化趋势,但不太稳定。 因此,在提升新疆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应加大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使经济发展核心区对周边的扩散效应稳定持续,从而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表4 2001—2017 年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全局空间相关性Table 4 The overall spatial correl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of Xinjiang prefectures from 2001 to 2017
(二)新疆经济发展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 值考察了新疆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整体空间关联性,但未能揭示其空间局部的集聚特征。 故采用Getis-ord值对新疆经济发展质量的冷热点集聚进行考察,利用ArcGIS 10.2 分别计算2006 年、2009 年、2013 年、2017 年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局部空间关联指数,使用自然断裂法将数值由高到低排序分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和冷点区等4 类,生成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格局演变示意图(图2)。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热点区分布。 研究期间,新疆地州层面经济发展质量的热点区集中在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乌鲁木齐作为全疆唯一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在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上都具有发展优势。 受核心区对于周边地区的“扩散效应”影响,昌吉州和吐鲁番市也处于热点区。 2011 年以前,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及以西的区域;2011 年以后,经济发展质量的热点区有东移趋势。 主要原因在于北疆地区的克拉玛依和吐鲁番市是主要的能源开发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能源开发对提升经济质量的推动力减弱,故克拉玛依和吐鲁番市在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徘徊不定,而昌吉州承接了乌鲁木齐的产业转移,并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及制造业为地区的特色产业,始终保持在经济发展质量的热点区。 故将区域能源和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应是各地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
2.次热点区分布。 次热点区分布在热点区周围,主要集中在克拉玛依、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巴州逐渐退出经济发展质量的次热点区。 作为南北疆主要的石油产区,克拉玛依和巴州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其经济发展易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往往呈现不稳定的情形,影响了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3.次冷点区分布。 次冷点区分布在次热点区周边,因巴州的加入而范围有所扩大。 除巴州外,次冷点区都位于新疆东西两边,距离经济核心区较远。 博州和伊犁州直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主要地区,贸易、旅游和特色农业是这些地区的主导产业。 与其他地州相比,其产业结构与产品的附加值处于较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规模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4.冷点区分布。 冷点区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及南疆三地州。 地缘区位不佳、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薄弱、人才资源匮乏,以及投资环境较差等,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始终处于冷点区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由于对口援疆的支持力度较大,阿克苏地区及南疆三地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与新疆其他地州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新疆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对口援疆政策的实施使新疆经济发展质量得以整体提升并进入快车道。 从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效益、经济结构和环境保护等4 个指标来看,经济发展规模的增速远高于其他3 个指标; 2010 年后,经济发展效益的增速提升;新疆经济结构以能源产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升级较慢,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故经济结构整体有待优化升级;环境保护方面不尽如人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仍需重视。
2.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从总体而言,北疆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好于南疆,而南疆的经济发展增速略高于北疆。 地州经济发展规模总体向好,经济发展效益层面因地而异。 乌鲁木齐不仅自身经济发展良好,还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在技术刺激和产业集聚的效应下,昌吉州和哈密市的经济发展效益得以提高;巴州等地在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受制于单一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效益下降并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经济结构方面,在对口援疆的帮扶下,南疆地州和部分工业基础薄弱的北疆地州工业化水平提速较快。 但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不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州城镇化水平不高,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消费带动乏力。 此外,金融业发展的不均衡阻碍了地州进行资金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地州对经济发展要素的整合与利用。 环境保护方面,新疆各地州历年排名波动较大,虽然整体趋势向好,但各地州之间在环保方面的得分差距较小,说明现阶段各地州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并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3.新疆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呈现集聚效应。 从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相关性来说,2001—2017 年,新疆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呈现集聚效应但并不稳定,经济发展效益下降,经济结构有待优化,这些使得高值聚集的地州经济发展质量得分降低,空间集聚效应弱化。 从新疆局部空间相关性来看,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周边热点区有东移扩散的趋势,冷点区和次冷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
(二)建议
1.依托对口援疆政策,加大对南疆地区的投资建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南疆地区与北疆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 南疆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经济发展的能动力。 故在新一轮的对口援疆中,应以产业援疆、智力援疆为主,同时兼顾地区环境的承载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区内交通条件;充分利用对口援疆省市的人才、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31],增强地区经济的自我造血能力。
2.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经济效益。 在能源产业进行的低技术粗放型开发容易陷入“资源型陷阱”,不利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更迭与提高。 各地应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区域产品附加值,将区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要把握时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努力学习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效益的提升。
3.把握发展机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 新疆产业结构的单一增加了经济结构转型的难度。 新时期,新疆应结合自身产业实际,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附加值,突破瓶颈,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迈进;发展金融服务业,改善地州融资结构,使资源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紧抓质量,不可盲目追求第三产业在数量上的增加;加速城镇化进程,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来促进城镇需求的增加,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结合“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及新疆工业产业的优势,积极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进制造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转换是新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有助于提升新疆的经济实力,并将新疆建设成为我国的经济高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
4.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全疆和各地州的环境保护指数具有不稳定、不持续的特征。 新疆应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配置足够的污染处理设备,争取在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时,要规避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生产过程中要改变用能方式,提升用能技术,改进用能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通过环境规制(如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等)倒逼企业向低碳化转型(但要因地制宜制定污染排放目标,避免单一标准的环境规制对经济质量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给实行绿色发展的试点企业以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从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实现产业结构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鼓励企业内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绿色发展的循环产业链。
5.加强经济核心区建设,提升核心区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北疆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空间格局,而南疆核心区因自身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弱,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故需要进一步加强南北疆核心区的建设,逐渐扩大核心区的辐射范围,加强热点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促使冷点区和次冷点区积极参与热点区的经济活动范围,为其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注入活力;在新一轮的援疆建设中,应注重产业援疆,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强化地州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培育南疆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有效提升南疆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缩小与北疆的发展差距,这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