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澎湃新闻看深度报道如何在困境中突围
2020-04-24李旭东
李旭东
摘要: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重塑整个新闻生产业态,深度报道作为传统媒体的“掌上明珠”,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面临着生存困境。与此同时,一部分优秀媒体借助深度报道高质的内容优势,适应媒介融合潮流,成功完成转型。本文以澎湃新闻在融媒时代的转型为例,探索新闻深度报道的创新之路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媒介融合 深度报道 澎湃新闻
作为传统媒体时代产物,深度报道往往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分析新闻事实,做出解释或预测。随着新兴媒介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电子传播的快速发展,新的信息环境给受众生活习惯带来了巨大转变,以移动化、碎片化为特征的阅读方式占据了主流的信息传播,传统媒体面临挑战,深度报道的地位受到影响。深度报道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走出困境、发挥价值、变革重生,显得尤为必要。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发展困境
“媒介融合”这一学术概念最早由美国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最初强调的是不同媒介功能与服务汇集在一种媒介之中。新媒体环境下,为了应对新兴媒体带来的冲击,大量主流媒体开始寻求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但是一些传统媒体仅仅把新媒体平台当作传统媒体的“替代品”,通过对内容进行照搬与分发来抢占市场,这无法发挥出传统媒体的特长。传统媒体的真正生命在于报道质量,深度报道作为传统媒体报道的“掌上明珠”,能够发挥出传统媒体的巨大优势。但在新的媒介生态下,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也面临着发展瓶颈。
(一)信源优势不复存在
过去,传统大众媒介基本渗入到从信源到信宿的每个环节之中,享有着极高的传播特权。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生产领域的资源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过去的信息传播优势不复存在。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重要传播学观点,人们言论表达的方式和渠道也在伴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而延伸。相较以往,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方,如今被新兴媒介赋予更为广泛的表达权,他们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到新的传播环境之中。在以往重大事件发生时,往往由传统媒体垄断信源,获取第一手信息。如今,往往由在场的网民通过新型媒介平台进行拍摄、分享、发布和评论,甚至很多时候,媒体需要借助网民生成的UGC内容进行新闻生成。因此,传统媒体过去引以为豪的深度报道,如今大多通过网民最先曝光或讨论,新闻专业人士进行跟进报道,处于被动地位。
(二)碎片化阅读习惯带来冲击
在融媒体时代,受众习惯于接受碎片化、定制化的信息,进行浅层次的阅读,传统的深度阅读不再被受众欢迎,内容太过冗长的新闻给受众造成阅读障碍。目前,网民通过移动端的信息获取比例已经远远超出通过传统纸质媒体,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笔记本电脑、手机、IPad等设备终端加之网络信号的全覆盖,能够满足受众随时随地阅读的需求,他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日常通勤、排队时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在快餐化的阅读时代,年轻群体很难再静下心看一则长新闻,不再注重去分析内容,更多是注重第一时间的消息获取。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受众如今更关心通过不同的平台获得最新的消息报道,而传统的深度报道受调查过程繁杂与写作时长较久的影响,往往对于事件的报道更为滞后。深度报道注重结合宏观政策进行复杂事件的解释、分析和预测,往往需要长篇幅来把事件本身及其深层次原因向受众解释清楚,这与目前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显然相悖,是造成深度报道受众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深度報道专业人才缺失
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等曾就中国内地调查型记者的行业状态进行过两次全国规模的普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调查型记者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大幅度减少。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的经济收入遭到危机,很多经济效益不显著的报社和电视台寻求节约成本,裁撤“费力”的深度报道部门,造成很多深度报道记者转型或离职。另一方面,相较传统记者独占媒介资源的时代,如今伴随着媒介接触门槛的降低,有了大量的UGC内容生成,针对同一事件往往在第一时间有不同的观点与见解充斥网络,这无疑是对深度报道记者权威的挑战。
二、以澎湃新闻的融合转型看深度报道的突围
“媒介融合”于2014年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各大媒体都在媒介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摸索。澎湃新闻作为上海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产物,自推出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澎湃新闻致力于建设“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注重“新型时政内容”的打造,将深度报道内容与媒介技术相结合,获取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一)报道形态:多媒体全景式报道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帕夫利克在其著作《新闻业与新媒介》中,针对新媒介给新闻业带来的改变,提出“全景化报道”的概念,他认为“在网络电子环境中新闻报道的根本变化,一种新的新闻形式正在出现,或许最好的描述是将其称为‘全景化报道”。 适应当今媒介融合趋势,澎湃新闻深度报道注重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媒介内容呈现,往往在一篇深度报道中综合运用动图、视频、音频、超链接、动画等方式从多个较多展现事件全景,借此进行深度的内容解读和走向预测。
2016年澎湃新闻刊发了《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通过形象、生动的H5页面讲述了一位普通村干部从青春年华到年逾花甲,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三十余年,带领村民完成重大工程,成功脱贫的故事。这一作品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桂冠。在深度报道中采用H5页面进行内容呈现,更为适应手机、平板等便携平台特点,新闻故事以竖屏下滑的H5页面为依托,结合故事本身的主线“渠水”,使得整篇故事呈现出“流线体”的特征,自上而下倾泻而出,如此不但做到了深度报道内容的解读,更给受众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其次,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之外,澎湃新闻选择交互式插画贯穿报道始终,借此展示故事的特点、解读思想内在。这样做一方面弥补了久远年代关于主人公事迹视频资料的不足,另一方面以一种更具亲切性和贴近性的报道手段将内容呈现给阅读者,有利于传受双方之间的情感互动,在潜移默化中传达新闻观念。在整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澎湃新闻对全景式报道的运用考究,综合运用连环画、动画、全方位全景照片配之传统的文字、图集、音视频等方式,对史料进行多角度的挖掘,带给观众交互式的体验,全方位呈现出一位党员干部兢兢业业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在作品发布后不足一天的时间内,仅在澎湃新闻客户端,总点击量已经高达300多万次,大量网民参与新闻事件的评论。采用多媒体全景式的方式进行深度报道,弥补了以往传统新闻报道中仅存的文字、图片空缺,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现新闻事件,在增强报道可读性的同时也是对内容深刻性的提升。
(二)报道内容:选题考究,贴近民众
数字媒体技术的兴盛,产生了多种信息传递更为快速的新媒体平台,新闻更迭速度的加快,打乱了如今深度报道的节奏。当重大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受利益驱动抢先进行新闻报道,传统媒体以往的“独家”优势逐渐消失。一次重大事件经过反复报道便会索然无味,这也是目前我国深度报道存在的雷同问题,每当事件被网民曝光,媒体便抢先在第一时间披露,从内容和角度进行相互模仿,使得受众不爱看也不想看。因此,做深度报道必须在选题上有所考究,既要立足宏观、意义重大,又要兼顾受众、贴近生活。
2017年澎湃新闻客户端推送了《澎湃暗访“发红小麦”进入面粉厂》,这篇报道中深度报道记者通过隐性采访进行调查报道,向观众披露存在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麦市场中的乱象。澎湃新闻又在接下来推出一系列追踪报道,从民生角度出发,揭露出“问题小麦”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和不法行为,最终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如今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了“眼球效应”,新闻内容一味去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深度报道在选题方面问题层出。实际上,在任何时代,只有做出更为优秀的内容才能获取更多的受众,因此从事深度报道的媒体应该以更专业的姿态,洞察事件本质,解释清楚受众真正关心的问题。澎湃新闻关于“问题小麦”的选题,彰显了新闻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如今人们仍旧关注着社会及自身的变化,从民生角度报道社会背后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方向,更能取得报道的成功。
(三)报道团队:跨部门融合
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必将带动新闻编辑部组织结构及其角色和功能的变化,媒介融合不应仅仅局限于形态,而应是多层面的融合。 澎湃新闻的采编人才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大量人员出自上海报业集团的《东方早报》,有着丰富的深度报道经验,具备高度职业素养的团队成为平台专业化、权威化内容生成的保障。以此为班底,澎湃新闻的时政新闻中心按照不同栏目类别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其中包括时政、法制、教育、体育、国际等,各个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派于自身领域进行新闻写作。当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后,各位小组成员组成优质团队,从各自擅长的领域采用不同角度进行报道,实现深度报道中的新闻全覆盖。
在报道发生于2015年的天津爆炸事故时,澎湃新闻形成了如“一号资讯”、“绿政公署”、“直击现场”等不同部门小组的共同参与,组建了多达几十人的报道团队。报道中,文字媒介部门与视觉化媒介部门联合播报,通过文字简报配发视频、H5页面进行联动报道,在为观众提供及时简讯的同时注重通过视频加深观众对事件的了解程度。视觉中心部门的数据新闻团队利用文字部门第一时间获取的采访资源,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地图为观众更为直观地呈现出事件原貌,并制作专业性图表,解释事故进程中的关键信息,解答观众疑惑。
三、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发展前景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生产与呈现形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今,新兴媒体的发展使传统媒体的“寒冬”时代延续,但传统媒体仍占据着内容质量和媒介公信力方面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如今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媒体更要应时而变,积极探索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道路。
(一)内容呈现:打造数据新闻
在融媒体时代,大数据的产生与运用为媒体寻找“新闻点”,分析受众兴趣点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媒体可以借助海量数据库了解某一时段的舆情状况。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会迅速形成复杂的网络舆论,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发现网民对事件的关注视角和舆论走向,进行更为全面的新闻报道策划。
数据新闻是近些年新闻业针对新的信息环境而探索出的新闻生产模式,数据化的呈现手段非常契合深度报道的特点,能够丰富新闻的表达形式,提升新闻叙事的能力,使得报道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近些年,数据新闻被广泛运用到各大媒体的深度报道实践之中。新华网应时而变,于2013年增设了数据新闻专栏增强可视化报道能力,将数据化的呈现方式与深度報道相结合,生产出诸如《打虎拍蝇记》等一系列特色作品。财新网作为如今专业打造数据新闻的媒介平台,在数据新闻可视化层面颇有作为,打造出一系列优质的深度报道并通过数据化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如《周永康的人与财》、《洪水将至》等。目前,大数据的运用和数据新闻的打造已经展现出全球化态势,深度报道也要重视大数据的作用,以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交互性。
(二)平台打造:回归“精英”
当今信息的碎片化呈现方式,解构了新闻中内含的“意义”传达,大多数平台为了第一时间抢新闻,内容报道“浅尝辄止”,导致受众对于所获取的信息理解程度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知晓”,深度报道具备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在如今是稀缺的。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受众在获取消息内容达到“知晓”目的后,往往需要对事件做出更深层次的了解,因此需要权威的媒体发布更为准确的消息。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传统媒体借助自身广泛的媒介资源获取更为准确、全面的消息,通过新闻写作将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还原与解释,能够节省人们理解信息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转型仍然需要从优质的内容着手,建立起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此为基础,一些学者主张报纸应该回归传统时代的“精英”身份。首先,在内容上要告别目前盛行的简短新闻资讯,注重信息的鉴别与选择,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问题,提供专业化、权威化的解读,同时注重相关议题的建构,发挥好媒介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人才培养:打造全媒体人才
在任何时代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都是媒介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对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想要做出优秀的内容便离不开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深入研究型报道,内容本身具有深刻性、解释性和预测性,深度报道不仅要做到客观传达事实,还需要介绍详实的事件背景,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并预测事件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深度报道对于记者的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和业务素养要求极高,如果记者既没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又缺乏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那便无法胜任新闻深度报道的工作岗位。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介之间的传播壁垒被消除,信息采集方式展现出融合的态势。当今时代需要记者能够适应多种媒介、多种渠道、多种平台的传播特性,能够运用多种媒体的全能型记者已经成为目前最受新闻业界欢迎与重视的资源。因此,专业深度报道人才的培养是媒体的当务之急,而媒体从业人员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新闻业务素质,并积极融入全新的新闻生产环境之中。
四、结语
媒介技术的革新与深度融合使得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发生着变革。新兴媒体的层出并不会将传统媒体赶出市场,媒介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是传播手段的革新,而传统媒体在采访资源、内容生成以及媒介公信力方面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传统媒体优势领域的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一方面,要坚持“内容为王”,重视受众需求,生产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另一方面,也应时而变,积极追赶媒介融合的潮流,培养全媒体人才,借助新型的传播技术,创新新闻呈现方式,打造更为受众欢迎的新闻深度报道。
参考文献:
[1]徐广成.探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创新发展之路[J].东南传播,2019(01):27-29.
[2](美)约翰.帕夫利克著.张军芳译.新闻业与新媒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J].今传媒,2009(01):21-24.
[4]代会莹.我国纸媒如何做好体育新闻深度报道[J].新闻战线,2017(22):76-77.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