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的几点思考

2020-04-24杨玉磊

法制与社会 2020年8期

杨玉磊

关键词政治建军 科技兴军 依法治军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越是开拓伟大事业,越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越是进行伟大斗争,越需要精神旗帜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入军心,在提高广大官兵的政治意识,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国防队伍现代化建设,助推国家军事水平的优化提升。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军队建设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必将对强军兴军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坚持政治建军,固本开新永向前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军队建设和国家政治紧密相连,一支忠诚、勇敢、智慧的军队离不开党的引领,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发展指引,也成为了强军兴军的重要保障。为了稳固军队发展根基,在广大官兵中凝聚强大的民族精神,古田全军政工会鲜明确立了建军方略,在政治建军过程中深入融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渗透到政治生态的伟大征程。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审时度势,积极吸纳政治建军树立的磅礴力量,从而确立政治建军工作的实施和部署。

一是坚持政治建军必须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把习主席的智谋和智慧融入政治建军的思想信念之中。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外在的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军队的组织框架如何调整,政治建军的发展原则都具有唯一性。在军队建设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责任意识,修炼党性修为,在强军治军的道路上,自觉追求科学与真理。将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髓作为军队发展的“一盏明灯”,从中汲取“国之精魂”“党之精魂”,时刻以强大的精神信念和坚定的民族信仰充实自己,坚定不移的推进部队建设,使政治建军为军队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坚定每一名军人的“责任”和“信仰”“使命”和“担当”。

二是坚持政治建军必须要铸就军魂意识,始终坚持将“党性”和“政治责任”融入军队管理工作,提高依法治军的发展效能。一直以来,我们的军队都是“人民的军队”,为人民服务、国家利益至上、维护民族尊严是军队发展的责任核心,縱观世界各国的军队国防力量,我们的军队拥有更加完善的政治建军制度读题。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军委主席负责制、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支部建在连上等党的绝对领导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为政治建军奠定了发展基础,同时也为政治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提供了坚如磐石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始终维护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严肃性和坚定性。通过打造一支廉洁自律的军事队伍,全面贯彻肃清郭徐案件的毒瘤思想,使军队始终忠诚于党、拥护于党,这既是一项坚定的政治原则,也是军队存在的价值核心,绝不可以松散和动摇。

三是坚持政治建军是传播廉政建军的重要基因,也是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实施基础。红色,是日出的颜色、国旗的颜色,它代表着光明和温暖,象征着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最终获得的重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基因”作为中华民族的不屈象征,在军队建设中燃起了熊熊烈火,激励着广大官兵在队伍建设中永葆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红色基因”做出批示,通过在军队建设中坚定政治意识、深化革命意识,能够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我们的军队要积极发挥优良传统,通过充分挖掘驻地资源、部队传统和社会资源,在队伍中开展党史、军史理论学习,积极弘扬“不拍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使官兵的政治生活更加丰富,从“红色基因”之中汲取丰厚的精神营养,让部队官兵更加履职尽责,从而缔造强军之力,实现根基永固、血脉永存。

二、坚持改革强军,砥砺奋进筑伟业

习主席强调指出国防力量的改革优化离不开科学的机构和力量编成,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军事力量的重要载体。奋进伟业的建立需要强大的制度作为保障,要想缔造一支强军之师,就必须要进一步优化军队编制和新型军事力量,实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

一是改革强军是顺应新军事变革潮流的战略之举。习主席提出军队的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应该根据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而转变。只有这样,军队的改革才能够保持适度、结构更加合理、机构更加精干、指挥更加灵便,进一步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体制机制保证,增添了强大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是历史的启示,是时代的潮流,更是必然的抉择。

二是改革强军是履行好军队使命任务的战略之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要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坚定不移的推进军队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重要责任,以强军之举,巩固军队对于重大安全领域的现实威胁,以此对一些危害人民群众安全、妨碍国家利益等不利诱因进行战斗,从而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改革强军要想获得积极的成效,就必须要立足军队人才建设,推动人才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使改革强军成为缔造信息化战斗人才,建立更加智能、先进的中国特色军事体系。

三是改革强军是紧跟追随、坚决看齐的战略之策。习主席指出,改革之难,难在突破既有利益格局。改革是政治要求更是检验看齐追随的标尺,不论怎么改、改到谁,都要讲政治顾大局、讲纪律守规矩,把一切交给组织。面对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军官兵应发扬光大老一辈“一切听从党安排”的优良传统,以无比坚定的决心,积极投身到改革大潮之中。改革实施掷地有声、蹄疾步稳,全军部队依令而行、闻令而动,其持续稳妥、阔步向前的推进态势,充分印证了全军上下维护核心、听从指挥的铮铮誓言。

三、坚持科技兴军,时不我待强能力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军事科技力量不断壮大。习主席曾强调,科技兴军使提升部队创新战斗力的主要举措,借助于丰富的信息技术,能够促使军队顺利完成转型升级,凝聚强大的军事科技力量,支撑广大官兵形成坚定的国防力量。习总书记的讲话意蕴深厚、目标长远,也吹响了党的政治建设下科技兴军的号角。

一是军队战斗力的转型升级,科技兴军离不开先进的文化思想。中国军队要想凝聚世界一流的军事力量,就必须要进行由内而外的转型和优化。从内在因素上,部队官兵不但应该“能文能武”而且还要“会写会画”,具有宽广的发展视野,善于在繁杂的时代浪潮中,树立坚定的思想信仰,把自己培养成为专业化、高素质的军事队伍。从外在因素上看,落实科技兴军,就是要通过科学的作战部署和智能化作战力量,通过先进的武器装配,组合高标准军事人才,进一步优化军队战斗力。

二是军队战斗力的精神凝聚,科技兴军离不开清晰的中心任务。贯彻科技兴军战略,具备长期性、复杂性两大特点。其中,长期性指的是军队科学技术的规划设计离不开明确的目标任务,因此在其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实施阶段性的战略任务。这个过程既要满足实战需要、又要符合备战打仗的需求,因此具备长期性的工作特点。负责性指的是科技兴军的贯彻涉及到了科研创新、资源探寻、军事技能孵化等多个方面,在依托国家力量的同时,也需要提高科技创新对战斗力转型的贡献效率。

三是军队战斗力的保障升级,应该具备长效机制的军事保障和规划。习主席曾指出,要推动军队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使我国能够沿着质量效能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构建一个“军民融合”的发展平台,在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制胜作用上进行不断的研究。逐渐消除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障碍、利益藩篱等问题。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契机,从而将军队和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融合起来,制定长效机制的军事保障和规划,从而推进科技兴军的强大动力。

四、坚持依法治军,锤炼作风牢根基

习主席强调要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并深刻提出了“强军之基”的精辟论断。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要求,必须充分认清新形势新情况新动向,把握特点规律,扭住关键环节,优化对策措施,确保法治要求落地生根。

一是要坚持真学真用,提高法治素养。要从抓学习教育入手,切实增强官兵依法开展工作的能力素质,让官兵的文化素养在加强学习中逐步提高。在依法治军过程中,通过持续推动条令法规学习,普及深化,通过学习帮助官兵加深对法规制度的认识理解,形成人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要在培训帮带中提高。区分对象、内容和工作职责,通过集中宣讲、办班培训、自主教育等方式抓好学习。领导机关要结合蹲点指导、检查调研等时机,有针对性地搞好手把手帮教,提高依据法规制度抓落实的能力。要在实践运用中提高。把法治建设融入日常工作,时时处处用法规制度规范官兵言行,使各级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中,遵守的第一原则就是依法办事,遵循的第一法则就是法治原则,真正按法规制度规范履职尽责。

二是坚守严管严教,注重执法执纪。要严明责任管。健全管理责任体系,对制度执行进行责任分解,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努力形成上下合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严格制度管。坚持不懈地用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规范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加大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通过在军队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加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使部队各项规章都能够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对政策法规执行不力的,要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对违法违纪问题“零容忍”,切实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

三是坚持常管长抓,做到持之以恒。要在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坚持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党委工作和部队建设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党委常议,定期分析形势,始终保持大事大抓的态势,让官兵看到各级抓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落实的决心,看到各级反复抓、抓反复的势头,逐渐把法治内化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要在搞好经常性教育引导上下功夫。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常讲、反复讲,引导官兵充分认清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在持续浓厚氛围上下功夫。积极构建法治文化环境,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充分运用报刊、网络、橱窗、广播等载体,向官兵宣讲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敬畏法规、遵守法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