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声唱
2020-04-24李岩
李岩
看过一个中国留学生写的文章,说他在某国留学时照顾一个老华侨的事。老华侨多年没回家乡了,甚是思念家乡的种种,尤其是秦腔。他希望留学生能给他唱几句。这倒让留学生为难了,因为他不会唱秦腔。看到老华侨失望的样子,留学生想到了京劇样板戏,这他会唱。
细究起来秦腔历史悠久,是梆子腔的源头,对各地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甭管什么戏都有秦腔的基因,样板戏也不例外。老华侨从没听过样板戏,而样板戏多是战争题材,唱腔铿锵有力,与粗犷豪放的秦腔有相同之处。留学生一开口,老华侨便找到感觉。
看这篇文章时,我脑子里忽然浮现出一个老先生的形象。
老先生姓常,是我的小学老师。他是教常识课的,讲些生活常识,也包括天文地理,植物动物。
仅从外观看,常老师真是显老,不满60岁,头发稀疏花白,腰板塌了,脸上布满皱纹。但是他声音洪亮,腿脚利索,动作敏捷。有一次他讲到九大行星,说九大行星都是围着太阳转。他用手一拍讲台说这比方是太阳,然后一手举着地球仪,一手不停地拨动地球仪,迈开脚步围着讲台转,边转边讲解地球围着太阳的公转和自转。
我上到五年级的时候,西城区各小学要搞一个样板戏大家唱的活动。每个学校出一个代表队,集体合唱一出样板戏的片段。按说这种组织工作应该由音乐老师担任,却不知因何落到常老师身上。
以常老师的岁数,他属于京剧爱好者无疑。我是很多年之后才知道老一辈人对样板戏颇不以为然,认为不如老戏有味儿,有人干脆说那是京剧歌。常老师大概属于这类,当然他不会明说。
常老师把选出的参赛的同学召在一起就开始训练了,他会拉二胡,音乐伴奏也就是他了。二胡一响,他教唱一句,同学们便学一句。其实并不必学,这些戏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常老师要求同学们一定按他的节奏唱。他用半音的节奏,竭力突出唱腔的和声,显得富有激情。声音一出他口,看得出他感到极大的愉悦。
排练在学校操场进行,在常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全力以赴,最后唱出的音效果然雄浑。我们的声音在空气里荡漾,如潮汐般一波一波的,声音忽轻忽重,或低或高。此时我们的歌声布满操场,让我们产生开阔的感觉。
这是我唯一一次参加京剧大合唱,以后再没见过这类活动。那是四十多人的整体配合,我们虽都放声高唱,却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传递出来的是一种集体的声音。当所有人收住最后一个音符,耳畔歌声仿佛是从别处传来的,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