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白衣天使【中】
2020-04-24彭立昭
彭立昭
卫生员“小白鸽”师伟为疫情中“逆行者”点赞
著名表演艺术家师伟年轻时曾怀抱成为医生的梦想,却阴差阳错当了演员,并成就了她的电影事业。之前,她是生物系普通的大学生,由于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组织活动,在1948年的“八一九事件”中她被国民党特务抓进了大牢。从监狱被营救出来之后,师伟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奔向解放区,并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如今,92岁高龄的她,眼神依然坚定明亮,人淡定坚强;行走稳健,正如她的自题诗:“军用书包肩上挎,堪比来仪小凤凰。”
提起1960年公映的电影《林海雪原》,相信年长的读者一点也不陌生。该片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作家曲波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当年,这部电影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作为片中唯一的女主角,由师伟饰演的“小白鸽”白茹,同样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在当时还有“万马军中一小丫”的美誉。当年师伟在电影开头的那一声“在这里呐!”几乎妇孺皆知。
解放军医疗队,虽然从来没有一部主要反映它们的影视作品,但其形象却在影片中不经意间熠熠生辉,而最为精彩的形象,恐怕要数这部电影《林海雪原》中的“小白鸽”了。
去年金秋时节,记者去八一电影制片厂采访时,听她聊起《林海雪原》,仿佛又回到当年。
“外景地是在黑龙江的深山老林中拍摄的。冬季,天气寒冷。每天都是手脚冰冷的,腿都冻僵了。虽然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还是感觉到寒意。每天去拍摄现场,先是坐伐木的小火车进山,然后坐着‘雪爬犁爬山。拍摄非常艰苦,有一次,我和王润身坐着‘雪爬犁,中途就掉队了,好在我记性好,记得来时那一棵大树,摸黑赶了回来。”
在拍摄中,为了表现卫生员白茹的可爱,师伟自己设计,在脖子上围了一条用白色的毛线织的围巾。她说,“这个装扮我非常喜欢。”
电影公映后,白茹这个角色一下子被观众所喜爱。白茹是小分队中唯一的卫生员,在艰苦、严酷的战斗坏境中,这支只有几十个人的队伍,正因为有了这个活泼、纯真而美丽的小姑娘而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不管是部队首长还是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小白鸽”。小白鸽可以说是《林海雪原》的亮点。北京大学教授孔庆生曾深入分析了他对这一形象的理解,“《林海雪原》特别设立了一个小白鸽的形象,本来在真实的故事中是没有的。在《林海雪原》剿匪的战斗中,一个三十六人小分队,冰天雪地零下四十多度怎么可能让一个小姑娘跟着呢,不可能。当年有一个军医是男的,但是为了文学作品的需要,有了一个天使的形象小白鸽。”
此外,师伟在《白求恩大夫》中饰演过护士小贾,还在反映我国全科医生题材的电影《你若安好》中也有出色的表演,她饰演了一个年长的大夫。
抗击疫情,师伟老艺术家表示,她每天都在关注抗疫一线那些让人感动的人和故事,为疫情中的“逆行者”点赞。看到白衣战士们的样子,让人心疼!致敬,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们!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春暖花开”的。
受林巧稚“洗礼”的宋晓英:致敬最美逆行者
从《烛光里的微笑》到《大爱如天》再到《社区医生》,著名表演艺术家宋晓英总是把无私的大爱演绎得如此真挚,催人泪下。宋晓英曾获得两届“金鸡奖”、一届“华表奖”、“中国电影百年贡献奖”,在影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宋晓英在出演林巧稚之前演过3个医生,前两个是医生职业,卫生所的、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真正的医生像林巧稚这样的,还是第一次。拍摄之前,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翻阅有林大夫报道的一本画报,从静止的、黑白的老照片中,那个戴着听诊器的林巧稚大夫让她震撼,一盯就是半个多小时。她说,“我很长时间地看照片,觉得内心捕捉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从她的眼神中,我就觉得快门摁完之后她会是什么感觉……”
从影以来,宋晓英一直有个习惯,就是爱琢磨剧本。
“第一次看劇本是一口气看完的。我们演员要形似、神似,要创造医生的思想境界,灵魂深处有什么东西。郎云老师在剧本中写到一点,我翻来复去看了几遍。剧本的捕捉,一种医生特质的职业的形体、神韵、思想境界,这是很重要的。但林巧稚是极特殊的医生,她太伟大了。从事医学工作 60余年,亲手接生了几万个孩子,攻克了妇产科中的多种疑难杂症,解救了数不清的母亲和婴儿,培养了几代妇产科学界的优秀人才。所以,我觉得让我做到林巧稚这样,在生活中我肯定做不到,因为她太伟大了,但是我可以学习,边演边学习。至少,我觉得我还是能够理解到林巧稚对病人的爱,这种爱的伟大,牵扯到我这些动作的产生,牵扯到我这种眼神,对患者的呵护,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片中,每次查房,她那镇定的目光,温柔的微笑,轻缓的手势和宁静的语调,仿佛是一缕阳光,一阵清风,顿时让紧张的产妇们踏实下来。她每次拿起听诊器都必定在手掌里暖热后才伸向患者;她每一次病床前的询问,都是对患者的慰藉……沉稳、蕴藉、含而不露的情调传达出林巧稚淡定若水的学者的气质。她的爱是这般的纯粹、无私,闪耀着可贵的“玉精神”,令人感动。
问起最让她最难忘的是哪一场时,她说是拍接生戏。宋晓英说,“拍接生戏是最难的。遗憾的是,我没到医院体验一下生活,进产房、手术室、接生室,都没有去过,只是回忆我20年前生我儿子的时候的经历。”
该片公映时,宋晓英在大放映厅看了三次,最后一次她是边流眼泪边看的。“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为自己演的戏而掉眼泪。但是这个片子播完之后,那么长的字幕,灯一开之后,我的眼泪还是往下掉……”
拍了这个片子之后,宋晓英对医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她说,“我演完林巧稚之后,觉得我在林巧稚的生活境界中走了一趟,我的精神境界受到了一次不折不扣的‘洗礼。”
“急流中”的最美医生潘虹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 1982年的电影《人到中年》里,著名表演艺术家潘虹传神的大眼睛,把女医生坚毅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当时银幕上中年女人的一曲绝响。
小小的诊疗室和手术刀上有她生命的全部意义:追求、信念、乐趣。对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来自各方的压力构成了其基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真的是“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工作,责任,爱情,家庭,生活本身的酸甜苦辣,成了烦不胜烦的重负。她不是白求恩,不是完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但她为工作、家庭忍辱负重,鞠躬尽瘁,终使其成为令人思之痛彻心扉的高尚的人。
一开始,谌容本人对潘虹出演陆文婷并不看好,她曾当面对潘虹说,“你太漂亮了,不是我想象中的陆文婷形象。”
陆文婷的美是不露声色的,演员太漂亮当然会为陆文婷减分。既然如此,潘虹就只能寄望于观众忘掉潘虹,记住角色。为此,潘虹断绝了一切社交活动,去往四川医学院体验生活,整天和医生查房、看手术、和病人谈话,也在医院的急救室提心吊胆地目睹了更多死亡。
潘虹传神的大眼睛,同样给《人到中年》增辉不少。恋爱时的陆文婷、工作时的陆文婷、丈夫前的陆文婷和病人前的陆文婷的不同眼神,传达出了人物坚毅、严肃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为了得到陆文婷临死前那迷茫、失神和飘忽的眼神,拍摄这段戏前,潘虹连续几天熬夜不睡觉,好叫眼睛看起来更加涣散。后来证明潘虹的表演太出色了,眼神里的忧郁赋予了陆文婷更多面的情感表达。
潘虹当时未进中年,也没有孩子,却把一位中年知识分子和一位母亲演得那么精彩,实在是演员的功力所在。
1982年年底,影片完成送审,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了一次全国在京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观看该片的座谈会,应邀的有舞蹈家陈爱莲,国家女排的主教练袁伟民,大家在看时都激动不已,一片唏嘘。而影片去医学院放映时,在放映中医务人员更是泪眼模糊地喊着“我们就是这样的啊!”
央视《故事里的中國》这一期做得真好,把陆文婷的原型宋广瑶大夫也请来了,郭晓冬、左小青演绎得很到位、很感人。节目最后,他们夫妻两人朗诵裴多菲的那首《我愿意是急流》,就是点睛之笔。生命弥留之际,这首诗成了最美医生陆文婷生命的支撑,展现了她对子女的留恋,对爱人的留恋,对热爱的医学事业的留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