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驱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2020-04-24王春林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难点产教融合

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教育领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地位有所提升,并且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各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快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速度,全面推动教育改革,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因此,该文从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的概念方面入手,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课程思政”建设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产教融合;互联网+;课程思政;融合路径;难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5-0108-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1世纪是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世纪,也是科技信息勃发的世纪,人才是科技的基础,科技是发展的生产力,而教育就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从21世纪初,我国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深化改革,其中一部分就是加强我国各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经过了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建设路径的探索研究,构建“课程思政”一套综合性质的教育理念,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下向各个高校推行。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针对职业学校教育问题上还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理念。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这两种教育理念都是当下教育方向比较重视的,并在大力建设推行的。本文针对“互联网+”驱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分析探究,进而提出有助于我國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

1 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和意义

1.1产教融合的概念和意义

产教融合是一种办学模式。通俗来说,就是学校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对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开办产业,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方向、实习基地等,将课程与生产劳动、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再是一堂又一堂的理论知识,而是真正地参与实践中来,把课堂的理论知识,用在实际生产劳动中去,实现学以致用;产教融合不但能在现实中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准,提升学生课堂的丰富性,增加兴趣点,工读一体,还能帮助生活条件困难的同学,同时提升专业师资水平,培养出高素质又有专业能力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快速提升。

1.2课程思政的概念和意义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参加、全程参与、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行,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不再是形式课程,而是全方位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以育人为基点,与国家意识高度融合,无论思想政治课还是专业课,都要把课程思政贯穿高校日常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感受思想政治文化的熏陶,提升我国未成年人及大学生的思想,为国家培养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

2“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

2.1“互联网+”

“互联网+”是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化的产物,信息网络技术逐渐地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现在不论是生活、学习、生产经济等各个领域的运作都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打破了社会地域距离的障碍,让沟通更加及时,为各行各业创造了巨大的网络平台,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真正的不出家门知万事。互联网与教育事业也融合的越来越紧密,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线上线下一起教学,同时也能更好地关注学生动态,学生有什么问题也能及时通过网络寻求老师帮助。在“互联网+”的新时期下,为了赢得更多的机遇,为了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教育行业更是如此,只有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为时代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互联网+”教育,在原有的课堂教学基础之上,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2.2“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与“互联网+”是同一时期背景下提出的产物,产教融合也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比过去的产教模式,大力的融合了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产教融合能够更高效的实施,能够让学校更清晰了解学生学习的专业与现在企业需要之间的差异,能够更了解市场需求,做出针对性调整,也可以利用数据匹配,找到更适合学校合作的企业。同时也能利用互动平台实时掌握双方的合作信息,防止出现信息传递失误,指令延迟等带来的不良影响。

3“互联网+”驱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难点

3.1 产教融合与思政教育的冲突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思想教育课大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有连续的教材设计和教学课程,哪个年级学什么课程都已经安排好,连续而完整。但是,当学校采用了“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就很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连贯性。例如,一所高校采用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与企业合作在校建办厂,企业从经营角度希望学生能够尽快参与生产劳动,学生也对实际操作更感兴趣,学校自然在设计课程时,主要以专业操作为主,保证学生尽可能的学会生产技能,然后就参与工作中去,学生在生产劳动时自然没有办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数就是在安排在学生进企业之前,或生产之后,在课程安排拥挤的情况下很可能连基本的课时都保证不了,没有办法保证课程的整体连贯。

3.2 学校与企业双方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不完善

“课程思政”能否有效的建设推进,很大一部原因取决于教师的作为。产教融合模式下教授学生的教师一部分来自学校,一部分来自企业,企业教师大部分工作多年,有非常强硬的技术,但是在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意识更是比学校教师薄弱。“课程思政”不是单纯的需要一个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老师,来上一堂思想政治课程,所有的专业老师都要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教师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多教师由于专业的关系,平时很少接触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也不强烈,还是习惯与以往的教学方式,并未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实施到专业课程中来。或者有些教师根据学校要求已经实施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但是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生硬的将思想政治理论以说教的方式传给大家,更像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程度很差。如果这位教师的政治思想有偏差那么也很容易在思想教育中给学生带来负面教育,得不偿失。

3.3 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不良

企业如果不能在学校办厂,那么就意味着学生要远离教室,到劳动中去,距离的原因很容易造成沟通不良。一方面是企业注重的是学生的生产效益,而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教育,各有各的立场,就很容易在沟通中产生误解和摩擦,企业没有专业思政人才,很难在工作中帮助学校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学生远离学校,远离老师很容易产生放松心里,把在学校里应该遵守的管理规定抛在脑后,本身学生的年纪就决定了他们看待问题的不成熟,很容易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情绪自制力也不够,在远离学校纯净的环境下,教师很难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企业的带领人员对学生的了解更不到位,这样就很难让“课程思政”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细致入微的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

3.4“互联网+”应用不到位

目前很多的高校在“互联网+”方面与教育融合的不到位,“互联网+”一定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支持,学校想要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融合那就需要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论是系统还是服务平台都需要专人的维护和运营,很多学校在这方面不愿在投入过多的资源,一些年级偏长的教师不懂的如何操作,也不愿意过多的学习,这就导致了“互联网+”驱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很难实施。

4“互联网+”驱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建议

4.1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全面融合

为了摆脱当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连贯的现状,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把专业思想与政治思想相结合,把专业课程和思政课进行串联,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思想的成熟建立需要环境的长期感染,学校应该在日常管理中为学生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4.2 对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培训

“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的教师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一定的育人责任意识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技巧,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因此不论是学校的教师还是企业教师都应该接受思想政治培训,可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再教育,让教师为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开展思想政治实践研修,从多重角度了解国家的历史进程,思想进程,领略我国特殊的红色文化,接受深刻的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以身作则,提升专业课教师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进一步锤炼党性修养,坚定教师的思想信念,上行下效为学生做榜样。

4.3 保持充分的沟通环境

良好的沟通是事情成功的开始,学校和企业应该各自充分的表达自身的观点,不怕理念的碰撞,就怕结果的偏差,学校和企业合作之前应该明确产教融合。虽然主张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思想素质教育也不能抛弃,双方就此应该拿出合理的方案,并达成一致,避免不良沟通造成的不良后果,企业也要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不单纯为利益工作。学校也要加大和学生的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告诉他们学校是尊重且爱护他们的,不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盈利的工具。

4.4 充分利用“互聯网+”驱动产教融合

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把参与产教融合的学校和企业进行融合,利用服务平台时刻关注合作的动向,培养具有信息化、专业化、应用型素养人才,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可为“互联网+”驱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和发展提供保证,根据“互联网+”技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点,这样可以共享各参与方的优点,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实现的职业教育的价值共享。

5 结束语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这两种教育理念的结合就是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思想觉悟高的应用型人才,这是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动力。“互联网+”驱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事业必须研究的课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黄雪华.互联网+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模式研究[Jl.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09):145-147.

[2]王明兴,孙薪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班级思政教育困境探究[Jl.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3):102-104.

[3]叶霖.“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研究[Jl.现代经济信息,2019(09):386-387.

[4]张桂源.“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9(20):205-206.

[5]任武娟,何雯.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国际公关,2019(09):87-88.

[6]赵静,孙冬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教 学模式探究[Jl.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1):212.

【通联编辑:李雅琪】

收稿日期:2019-12-25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技工教育教研课题《产教融合关岗位的基本技能以及专视域下的课程教学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JYKT201906

作者简介:王春林(1980-),男,衡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难点产教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