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种植代料香菇主要问题与对策
2020-04-24熊飞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海拔高相差悬殊,气候与生态环境特别适合生产优质香菇。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竹山县代料香菇栽培快速起步、迅猛发展,不少企业、农户通过种植代料香菇,实现了创业就业、脱贫致富;但也有一些企业、农户效益欠佳,甚至出现亏损。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们对竹山县代料香菇种植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认真分析,找出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一、竹山县种植代料香菇主要问题
1. 产业发展速度偏快,基地布局不尽合理
为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实实在在的扶贫产业,都能在2020年以前实现脱贫出列,近三年中竹山县代料香菇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全县发展代料香菇约500万袋,2018年突破1 000万袋,2019年为2 000万袋,可谓“一年翻一番,三年三大步”。在产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基地布局不合理。
从理论上讲,竹山县每个乡镇、村组、农户都能种植代料香菇。但在具体实践中,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人,二是环境。首先,香菇生产属劳力密集型产业,如果人员劳力不足,基地建设规模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其次,竹山县不同地域、不同海拔,环境差异较大,适宜种植的香菇品种、栽培模式和销售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基地布局上,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才能做到科学合理。
目前竹山县香菇种植基地在布局上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基地建设地点的选择,没有根据产业自身发展需要,而是根据农户脱贫需要,哪里有贫困村、贫困户和异地拆迁安置点,就将食用菌基地建在哪里,导致一些不太适合的地方,也建起了制棒基地和出菇棚。
二是竹山县地处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水土涵养地,境内虽然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当地对环境保护比较严格,树木不能砍伐,而种植香菇所需的主要原料——锯木屑,只能从外地调进,麦麸和石膏等各种辅料,也全部从外地调进,甚至技术员大部分也是从外地聘请,产品主要依靠外销,这种对外界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基地本应布局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和信息发达的主公路沿线,但因贫困村和贫困户主要分布在信息、交通不便以及人口数量稀少的偏远地区,不少基地也就建立在这些地区,给物资调运、劳力组织、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带来较大难度,同时也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竹山县不同地域、不同海拔具体情况差异较大,每个基地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香菇品种、种植方式与生产模式。但有的基地并未科学的安排布局,而是照搬、照抄外地或他人经验,导致出现许多失误。例如在不具备越夏条件的地方盲目种植春菇,导致菌棒越夏困难;在三伏天,气候炎热的低山盲目种植夏菇,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然出菇不良,事倍功半、效益欠佳;在秋季降温快、冬季较为寒冷的高山盲目种植秋菇,年内出菇少、冬季不出菇,直接影响到全年收益;在偏远山村盲目种植更适合鲜销的香菇品种,给后期销售带来很大困难,导致一些种菇企业和农户,轻者效益偏低,重者有种无收。
另外,有的基地选址不当,导致制棒污染严重,上架出菇困难,菇棚被大风吹翻,基地被洪水冲毁等,给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2. 香菇品种杂乱,盲目引进,推广问题突出
香菇栽培是竹山传统产业,但过去以椴木栽培为主,代料栽培只是近年来才迅速崛起。由于本地没有制种企业(菌种厂),也没有对代料香菇品种进行过系统的试验研究,因此各制袋企业所用代料香菇品种,均从湖北省随州市及河南省西峡县等地自发购买。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代料香菇品种共有10多个,品种多而杂,很多品种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示范,引进后即大面积推广。
由于湖北省竹山县与随州市、河南省西峡县均相距较远,气候与环境以及农户的种植管理水平都有很大差异,因此从外地引进的代料香菇品种,在竹山县种植表现出的差异也很大,有的适应性较好,产量高、品质佳,种植效益好,较受农户欢迎,有的品种表现却不够理想。要想提高竹山代料香菇的种植效益,必须通过严格的试验和调查分析,明确竹山县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优势主导品种,减少盲目引种及盲目推广。但目前全县在菌种选用上尚未达成共识,且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造成制袋企业各自为政、自引自推、品种杂乱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解决。
3. 栽培技术依靠外援,有的不适应竹山县环境
竹山县香菇代料栽培由于起步晚、发展快,本地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种植水平与主产区相比差距较大。为解决本地技术力量薄弱、种植水平较低的现状,竹山县采取企业聘用和政府补贴的办法,从湖北省随州市、河南省西峡县等代料香菇主产区,招聘了一批有多年种植经验的菇农,作为“土专家”派遣到各乡镇、制袋企业,负责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
这些来自各地的“土专家”,熟知家乡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代料香菇种植模式。例如随州市的菇农擅长大袋秋栽,生产干菇;西峡县的菇农擅长中袋春栽,生产鲜菇;本地菇农过去以满足竹山县及邻近市场需求为主,多用中、小袋栽培,春、夏、秋、冬四季出菇鲜销。这些“土专家”来到竹山县后,有的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迅速适应竹山县的环境,摸清竹山县的气候特点,然后制定针对性强的生产技术方案,经过一到二年的改进完善,就能很好地指导企业和农户种植生产。但也有一些从外地聘请的“土专家”,不能根据竹山县的實际情况,对原有技术未做出灵活的调整与改变,只会生搬硬套、照搬照抄本地经验,导致技术上“水土不服”,甚至决策失误,尤其是种植季节安排失当,常给企业和农户带来较大损失。
4. 追求规模、速度,质量、效益欠佳
为调动企业和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增收脱贫目标,竹山县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奖扶政策。例如:规定制袋企业年生产规模达到50万袋以上的,每袋奖补1元,达到100万袋以上的,每袋奖补2元;贫困户每种植1袋奖补2元,非贫困户每种植1袋奖补0.5元。
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本是对企业和农户的一种激励措施,但一些企业和贫困户为了获取更多的奖补资金,不顾自身实际与客观条件,盲目快速地扩大生产规模,有的企业最佳制袋时间未到即开始抢先制袋,最佳制袋时间已过仍在加班加点生产,其结果是污染率高,菌袋质量欠佳,不能在最佳季节出菇,影响菇农效益。有的贫困户本身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只能小规模发展,但为多挣奖补资金,也盲目扩大种植规模,菌袋上架后管理难到位、采摘不及时,虽有政策扶持,效益仍然不佳。
5. 设施条件简陋,生产管理粗放
种植代料香菇在竹山县起步虽早,但真正大规模种植主要还是在近3年。多数制袋企业实力欠缺、投入有限、经验不足,又想快速做大做强,结果导致有关设施和生产条件无法跟上。有的场地不足,生产区和生活区混在一处,原料堆放、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及培养出菇等也放在一起,导致杂菌污染严重;有的只购置了拌料、装袋和灭菌等关键设备,没有专门的接种箱(或接种室)和养菌室等,采取开放式接种,用出菇棚代替养菌室,一旦气候、环境异常,就会直接影响到制袋的成品率;有的越夏时场地狭小,菌袋堆积过密,通风条件差,又无有效的遮阳、降温设施,导致夏季菌棒大量“上烧”。
企业、农户生产管理粗放问题也较为突出,其主要原因为:
一是从外地聘请的“土专家”,有的已习惯粗放生产、靠量大取胜,为降成本、赶进度,在生产中常省掉部分环节,忽略一些细节,导致所制菌袋质量不够稳定。特别是采取“开放式”接种,虽然速度快、效率高,但若遇不良天气,或接种场地环境污浊,接种人员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就会造成大面积污染。
二是有的企业、业主未从事过代料香菇生产,对生产中必须时刻树立“无菌观念”缺乏足够认识,为节本增效“偷工减料”走捷径,常给生产带来损失。
三是有的农户对代料香菇种植技术一窍不通,还不虚心学习、耐心请教,在生产中不能将关键技术及时落实到位,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香菇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6. 农户缺乏种植经验,技术指导存在盲区
目前,竹山县绝大多数农户对代料香菇种植缺乏足够的技术与经验。为降低农户种植风险,竹山县采取了集中制袋、分散出菇的办法,即把对生产技术与设施条件要求较高且风险较大的制袋环节,交给制袋企业集中完成;菌袋制好后,再分散到各户种植,农户只负责风险较小的出菇、采摘环节。
为解决农户种植过程中“缺技术”问题,竹山县一方面邀请省市农科院的“洋专家”对聘请的“土专家”和农户进行培训,一方面要求聘请的“土专家”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的培训与指导上。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农户对技术掌握不够,种植管理过程中出现不少失误。特别是春节前后,正是香菇出菇上市的关键时期,但从外地聘请的“土专家”很多必须回家过年,指导上出现“空挡”和“盲区”,不少农户自己也因忙于过年疏于管理,常给生产带来损失。
二、提高竹山县香菇代料种植效益的对策与建议
1. 科学合理布局,坚持稳步发展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种植代料香菇看似简单,其实对技术要求很高,即使有大量资金投入,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农户的種植技术、经验一时无法跟上,仍然难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质效”放在重要位置,坚持稳中有进,不能求急求快。
在基地建设上,必须根据竹山县的区域环境特点和种植代料香菇对环境要求,坚持科学合理布局。
一是针对竹山县种植代料香菇原料和销路“两头在外”的特点,将基地尽量布局在信息、交通便利的主公路沿线,以降低交通运输成本。
二是针对种植代料香菇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竹山县偏远地区劳动力较少的特点,尽量把基地布局在闲散劳动力较多的地区,基地的生产规模要与当地的劳动力数量和生产管理能力相匹配。
三是针对竹山县不同海拔和地域气候环境差异较大的特点,将春菇重点布局在低山和二高山地区,夏菇重点布局在夏季气候凉爽湿润的高山地区,秋冬菇重点向秋冬季节温度较高的低山布局,鲜菇直接上市的尽量向交通便利处布局,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以生产优质干菇为主,力争实现扬长避短、均衡供应。另外,基地选址注意避开洪涝、低温、干旱和风雹等常见自然灾害易发生地。
2. 明确主导品种,避免乱引乱推
主导品种不明确,乱引乱推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管控。因此,要尽快在竹山县种植代料香菇的主要区域,分不同地域、海拔和季节建立品种比较试验点,系统地开展品比试验,结合对近年来种植产量,效益调查结果,将适宜竹山县不同地域、海拔和季节的香菇主导品种明确下来,今后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此同时,建设自己的菌种厂,这样便于对全县的主栽品种和菌种质量进行控制;便于菌种有目的、按计划组织生产;同时还可降低菌种成本和在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为避免乱引乱推,要建立主导品种公告制度,引导制袋企业和农户使用经过试验示范、产量效益可靠的品种。制袋企业引进的香菇新品种,应先在主管部门备案登记,经试验示范后再稳步推广。凡是因乱引乱推给农户造成巨大损失的制袋企业,要追究其责任,尽量消除风险与隐患。
3. 规范种植技术,提升指导水平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来自随州市、西峡县以及本地的“土专家”近年来在竹山县种植代料香菇的技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有益经验、汲取失败教训,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成果,制定符合竹山县气候与环境特点的代料香菇种植技术规范,然后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对从各地聘请的“土专家”也要加强培训,提升其理论素养,以便更好地将科学理论知识与自身实践经验相结合,指导农户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其了解竹山县的风土人情,掌握竹山县的气候特点,熟悉确定的技术规范,在指导农户种植时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接地气”;促进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技能水平,更好地服务竹山县代料香菇生产。
4. 坚持规模适度,保证发展质效
要坚持“规模”服从“效益”,“进度”服从“质量”。
一是确定全县的年度目标任务,要综合考虑当年的资金、设施、劳力、技术和市场等因素,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控制好发展的步伐与节奏。
二是制袋企业更要量力而行,不能冲着政府补贴,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不讲科学冒险违规、破季种植。
三是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场地与劳力状况,确定合理的种植规模,首次种植要牢记“种多不如种少、种少才能种好”的原则,每户视具体情况种植2 000~5 000袋为宜,切忌贪多冒进,待有了一定的技术与经验后,再稳步扩大经营规模。
5. 完善基础设施,推行精细管理
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短板与问题,要逐步进行完善。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接种设施,改善接种条件,有条件的可购置接种箱或建专用无菌接种室接种;采取开放式接种的,要增添隔离、通风、降温、除尘和消毒等各种辅助设施,操作人员也要配齐口罩、手套和工作服等,尽量减少杂菌污染。
二是增设养菌室,确保养菌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符合菌丝不同生长阶段要求,这样菌丝才会生长顺利、健壮旺盛,才能生产出高质量菌棒。
三是改善菌棒越夏条件,针对竹山县低海拔地区夏季炎热,菌棒越夏困难的实情,可在夏季凉爽的高山林下建设养菌基地,将菌棒运至高山安全越夏,或者增加遮阳网的层数和覆盖面,增设喷水、灌水降温设施,改善周边通风条件,确保菌棒就地越夏安全。
四是完善各项抗灾设施,防范洪涝、干旱、风雹及低温冻害等常见自然灾害。
在种植管理上要改“粗放”为“精细”,着力提高制袋成品率、出菇率和每袋香菇的产量、品质和效益。首先要树立质量、效益至上理念,贪大求快无法做到“精细”;其次要设法改变从外地聘请“土专家”的种植习惯,尽量按照技术规范指导企业生产和农户种植;最后要引导企业、农户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坚持适度规模,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注重细节、强化管理,用“零失误”保证“高效益”。
6. 加强技术培训,抓好现场指导
一是抓好本地骨干技術人员的培养,尽快实现技术人才“本土化”。
二是把从外地聘请 “土专家”的劳务报酬,与抓好对本地农户的“传、帮、带”相结合,除抓好日常技术指导外,还要为当地培养几个“技术能手”,培植几个“典型示范户”。
三是层层抓好培训,户户发放“明白纸”,将技术延伸到企业、到乡村、到农户,争取凡是制袋企业都有一名技术骨干,凡是种植农户都有一名技术明白人。
四是在关键时期、关键环节,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克服困难,走村串户抓好“面对面”现场指导,辅以发送微信和播放视频等现代手段,将技术传播到家家户户,让农户看得懂、会操作、有成效。
作者简介:熊飞,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获各种奖励20余项。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农村局 邮编:4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