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家园互信机制新模式启示

2020-04-24王长丰李江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包容参与提升

王长丰 李江

摘 要:“家园互信”建设是学前阶段实现“家园共育”再语境化的新趋势,体现出统一意识形态下的权利与控制的再分配。家庭话语的认知和实现规则在学校教育意识形态的整合下形成统一的意识认同是实现家园共育再语境化的根本。家园互信不离家园共育而独存,家园互信和家园共育“体用”不二,家园互信的基础在于参与,参与中认知和实现权利和控制并再语境化;形成道德认同而包容;实现包容中的认同和参与中的实践权利,获得自信和归属。构建“提升、包容、参与”一体化模式的家园互信机制,在家园权利与控制再分配基础上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及再语境化,是实现家园互信机制建设和家园共育价值不二化的新模式。

关键词:家园互信;提升、包容、参与;体用不二;再语境化

一、问题提出

家园共育一直以来都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被提到教育的战略层面。家长对优质幼儿园的需求和幼儿园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幼儿园教育理念与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日趋显现;家庭对教育理解水平与学前教育理念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日趋焦点;社会法律和民主意识的增强与幼儿园话语权利与控制之间的不均衡而产生的不信任;社会信息化和认知偏差而产生的错觉相关矛盾冲突更加敌对等,矛盾不断的积累将会对学前教育的战略实施、学前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家庭的价值定位等产生权利分配与控制再语境化影响[1]。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家庭不再是配合、支持幼儿园工作,而一个能够为孩子、班级、以及幼儿园发展提供思想、信息、资源、支持和服务的一个大的独立融合体。家庭必须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价值权利的个体,具有权利与控制的个体。多数家庭的组合形成一个群体,这种外在的、非正式的、多元的群体相对于幼儿园为一个外群体,外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如何被整合到幼儿园统一意识形态教育的内群体内,为内群体的结构优化、活力调动、理念落实以及再语境化提供支持和动力,在幼儿教育活动行为中实现权利和控制,成为“家园共育”价值发展的新课题。调节与整合外群体与内群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内外群体权利再分配和控制,把矛盾转化为优势,把优势转变成教学话语及其模式并且再语境化,实现群体的权利分配、再语境化规则(知识),评价规则(意识认同),使其在创新、传递、获得中得以价值实现是时代赋予家园建设的新任务[2],也是解决时代矛盾,促进教育机制改革的新模式。

从幼儿园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不再是专门的学习、教书育人的实践,而是在家园共育权利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语境化,这种再语境化需要解放思想,把权利和控制进行关系间分配,形成分配规则的再语境化,进而实现关系内与关系外的沟通实践。知识再语境化,学习的渠道更加开放,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接受的信息更加的多元化和实用化,知识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更加的畅通和价值化;评价规则中形成意识认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生的身心发展、外群体的信息通过评价被有效的整合,实现家园的价值认同和自身权利再语境。教师权利、知识和评价再分配下构建家园共育符号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从家园的角度而言,幼儿园如何以统一意识形态为统领,把外群体之间的知识、背景、资源、认知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幼儿园统一的理念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内群体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家园共育行为活动为因外群体因素而造成的孩子差异提供资源补充、知识补充、能力补充、表现补充,让孩子获得权力控制能力、知识再语境化能力、和意识认同,进而反过来提升外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和内群体的活力,构建家园互信新模式是实现家园共育价值的新课题。

家园共育的价值转变,矛盾转化的认识的核心是构建新时代家园互信机制新模式,家园互信是实现家园共育和促进家园共育时代发展的需要。家园互信不离家园活动行为而独存,家园互信不离家园的价值体现而独存。因此家园互信实现的根本则是家园活动和家园价值一体化,构建家园互信“体用”不二分类和架构(权利与控制)体系,把家园行为活动落实在“情感-信息”一体思想下,通过“提升、包容、参与”一体模式搭建认知和实现规则沟通话语平台,是实现信息化时代下家园共育发展新模式。

二、家园共育与家园互信体用关系

1.新时代的家园共育新模式。

家园共育目的在于实现幼儿的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涉及能力模式和表现模式,家庭和幼儿园不管是在文本下时间还是空间,在内容下年龄还是语境,在评价下获得、传递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和双向补充的作用。相对幼儿园而言,家庭的外群体和幼儿园的内群体必然有着横向的、纵向的关系一致性和冲突,幼儿园努力在构建家庭外群体间纵向的分裂的基础上,不管家庭外群体特点如何,尽其可能的在幼儿园与幼儿之间创造横向的关联,进而使家庭外群体和幼儿园内群体之间达成一致的话语认同和知识再生产,进而共同的、努力的、包容的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力量,维护、传递和创造幼儿身心发展一致性的话语权。发展心理学大量的数据显示,幼儿的发展,不管是人格发展,还是能力与表现模式的发展,家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幼儿园,尤其是优质幼儿园对孩子身心发展起到推动或者强化作用[3]。基于此观点,结合当前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园共育模式改革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很重要的。如其说家庭是支持幼儿园意识形态,做好幼儿发展的强化剂,不如说幼儿园在意识形态下支持家庭教育做好幼儿发展的强化剂。因此新时代下家园共育模式在于幼儿园统一意识形态下,对内外群体的权利再分配,构建内外群体分类和架构符号体系,以“参与、提升、包容”一体化为权利分配下的沟通模式,实现内外群体认知和实现规则的家园互信机制。这一新模式,一是明确了家庭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强化作用;二是把家庭教育中因认知、经济、地位、知识、地域等家庭的纵向冲突或者矛盾轉化成家庭的权利和话语,在幼儿园意识形态整合下,成为幼儿园内群体孩子发展的积极符号和信息,使家庭纵向的不平衡符号和信息变成幼儿园意识形态下幼儿横向发展的符号和信息,进而实现教学机制的多元化和教学机制认知规则和实现规则的一致化;三是调动了群体内和群体外的积极性,使符号和信息能够在群体内外之间畅通、理解的获得和传递,不仅实现幼儿发展的再语境化,也促进家长发展的再语境化,同时也促进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再语境化;四是对曾经研究与实践的家园共育模式的继承和改革,在新模式下,所有模式都能为新模式所用,同时新模式在此基础上能够创新出更多的家园共育的实施模式[4]。

综上所述,家园互信机制的符号体系有分类和构架组成,家庭外群体、幼儿园内群体、家园内外群体构成了符号体系的一级分类和架构;提升、包容、参与三种筹码权利构成了符号体系的二级分类和架构,三种筹码权利的体现为实现个人自信、互信共同体和实践话语权提供了条件,三种筹码不可分割,三种筹码权利依托于认知和实现规则构建沟通模式,構成了家园互信价值建设的实践符号体系。

四、家园互信符号体系的符号和信息

以家园互信机制为体,则家园共育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为用,家园互信不离家园共育而独存,家园互信建设的本体功用通过家园共育的活动形式得以体现,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家园互信机制的符号体系的内容和价值得以体现。因此家园互信内容和价值、家园共育皆为家园互信机制的功用,功用具有符号和信息特点,符号在于激发群体内外的积极情绪和生理唤醒,信息指家园共育活动中内外群体参与、包容、提升的任务控制,或者为获得自信、构建共同体、更好实践进行控制,进而构建家园互信机制的基础下实现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再语境化。对于幼儿园家园互信符号体系下符号和信息,按直接参与程度划分,一般包括虚拟的家园共育形式和直接行为参与的家园共育形式,虚拟的家园共育形式包括纸质传播、口头传播、网络平台、电视电话等形式,直接行为参与的家园共育形式包括家长会、家长进课堂、预约谈话、接送谈话、开放日、学期间活动、学期末活动、不确定性因素的参与活动等形式;按照参与人数划分,分为单人、分组的、集体的、不确定性的等形式;按照目的性划分,分为有目的性、无目的性的、正式非正式的等形式。但不管按照什么标准对家园共育的形式进行划分,其作用都是构建家园互信机制的方法和手段,都是符号和信息,必须体现出“情知”不二的特点,在互动中感受到家园共育活动的符号性特点、感受到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性特点、感受到自身筹码的实现价值[9][10]。因此不管何种家园共育的形式都不能脱离家园互信本体价值,家园互信本体价值必须通过各种家园共育形式得以体现,家园共育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出内外群体“提升、包容、参与”的价值信息,又要体现出活动本身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和再语境化的信息。让内外群体在家园共育的活动中知道参与什么?包容什么?获得什么样的提升?自己的接受和给予了哪些筹码?这些筹码是否有利于提升在内外群体中的自信、认同与归属、主动的控制实践三方面的筹码,同时在获得这些筹码的过程中,孩子身心发展获得什么,以及群体内外该如何更加互信的为实现幼儿身心发展和再语境化付出努力等。

家园互信必以家园共育活动为依托,不管何种形式的家园共育形式都是实现家园互信机制本体的功用,任何家园共育形式,以及家园互信中“提升、包容、参与”指标下的内容和价值都是实现家园互信价值的符号和信息,符号在于体现活动形式的情感性价值,目的在于引起内外群体的积极情绪和生理唤醒;信息在于体现活动本身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和价值,更在于体现家园互信中“提升、包容、参与”的内容和价值,进而赋予内外群体一种平等的权利和不同的控制参与家园共育活动,互信的为实现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和价值信息而努力。

五、家园互信机制实施启示

1.内群体意识形态下构建家园互信机制。

幼儿园作为内群体,要有明确的理念、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等文化建设,体现出谁的话语在说话,以此统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些纲领性的内容构成了内群体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确立必须依赖于家园共育下家园互信为基础,在家园共育活动中,突出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突出家园互信的“提升、包容、参与”一体思想的权利再分配,进而使家园共育和家园互信有思想[11]。而且这两种思想中,家园共育以此意识形态为目标和价值,把外群体的符号信息整合到内群体的意识形态中,构建成家园共育的符号体系。家园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下开展家园共育,进而使所有的符号信息成为幼儿身心发展与再语境化的符号和信息,使幼儿因外群体而造成的身心发展差异及不平衡在家园共育的统一思想下得到补充、强化、发展。意识形态价值的实现势必促进家园互信,家园互信有思想,进而使意识形态下的家园共育具有更强的活力,把内外群体可能的资源、知识,甚至一些所谓的不足转化为幼儿身心发展的高效强化剂。因此家园共育的内容要体现意识形态思想,家园互信要体现“提升、包容、参与”思想,以两种思想不二来开展家园共育,构建家园互信,才能让家园共育的价值最大化,而且家园共育价值的创新和发展。

2.家园互信中“提升、包容、参与”内容与价值的认知和实现规则。

家园互信的内容和价值需要界定明确、清晰、具体、准确,让每一位家长知晓、理解,甚至在分享、沟通、讨论中深化内容和价值的界定,这是权利再分配下的认知规则。带着这些认知,通过家园共育活动形式,达成实现规则。一方面让内外群体在参与家园共育时有了印象管理的自我觉知的内容,进而不得不这样做,通过统一思想下的多次行动进而调整态度并形成认知、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一方面让内外群体对家园互信的内容和价值有了认同和理解,并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一方面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家园互信内容和价值,以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加灵活的应用内容和价值;再一方面内化的家园互信内容和价值使得内外群体更愿意维护群体的稳定性和群体认知的一致性,进而使内外群体形成无懈可击的群体极化[12]。因此家园互信机制“提升、包容、参与”思想必须一致性的、一贯性的加以贯彻,以家园共育为依托,以参与家园共育为行动,进而实现家园互信内容和价值的认知和实现规则,为家园共育下幼儿的身心发展及再语境化助力。

3.家园互信不离家园共育而独存。

以幼儿身心发展及再语境化为体,家园共育和家园互信皆为用;以家园互信为体,家园共育及家园互信的内容与价值皆为用。因此家园互信不能脱离家园共育而存在[13]。在开展家园共育中要始终保持两条线,一是家园共育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二是家园共育活动中内外群体的参与的权利必须坚守“提升、包容、参与”一体的思想。同时亲密关系的建设在于接近性、相似性以及同一性群体,家园共育活动是内外群体接近的基础与保障,统一的团队思想和群体内的意识形态是构建相似性的基础,把群体内、群体外、群体间构建成统一意识形态下,具有统一行动准则的团队,在家园共育活动的实践行动中形成强大的任务凝聚力和关系凝聚力。因此家园互信不离家园共育而独存,把每次家园共育活动即看作是一种活动形式,又看作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更要看作是建构家园互信的契机与手段。

4.家园互信中的三位一体(互信信念、身心信息、互信信息)。

家园互信是实现家园共育价值的保障,家园共育是构建家园互信的基础,面对家园内外群体,外群体思想的不平衡性和知识分配的多元性与内群体思想的统一性和认识的单一性相融合,共同的为幼儿身心发展及再语境化服务,家园互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把“提升、包容、参与”作为家园互信和家园共育的信念,在信念中调动内外群体一切可以分配的权利规则,这种权利规则旨在调动每一个人的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和再生产知识的意识,在这种权利规则分配下让每一个群体成员的知识、能力等资源在信念和统一的意识形态下再语境化,并通过信念的评价规则意识和幼儿身心发展的情况,评价自身筹码的实现情况,并适时的调整这种筹码以实现筹码为家园共育及孩子身心发展价值的最大化。这种家园互信信念下,全员权利分配规则、再语境化规则知识、评价规则意识构成了家园互信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生产、再语境化、再生产的发展场域,在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家园互信和家园共育下信息的传递、获取和创新。因此家园互信要坚守互信信念下,把成员权利调动、再语境化知识调动、和统一的评价规则意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家园互信建设机制,并为实现家园共育价值及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提供强力支持[14]。

5.书写和实施家园共育体现家园互信之功用。

不管什么形式的家园共育,都有建立家园互信、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目的,体现家园互信和孩子身心发展不离家园共育而独存的思想。家园活动行为的目的性是信息,家园活动行为的形式性是符号,体现符号性有利于激发参与者的兴趣和积极性,体现信息性有利于参与者权力再分配下的自主控制、调节和运用信息。进而实现家园共育的符号和信息下的“情知”不二思想。因此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形式的符号性,更要考虑活动形式的目的性,尤其是突出家园共育形式的互信价值和幼儿身心发展价值[15]。不管是虚拟信息下的家园共育,还是直接行为参与的家园共育;不管是有目的性的家园共育形式还是偶发性的家园共育等,在设计和实施、沟通和交流上都要坚守符号和信息一体原则,坚守孩子发展和家园互信价值原则。所有的家园共育设计和家园共育行为都要围绕这两个思想原则加以思考、落实和实施。尤其是在描述参与者参与过程中能够给家园互信带来的价值方面,体现参与者个人和集体“提升、包容、参与”下自信、道德、权利价值体现方面要凸显出来,使参与者思想上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参与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集体的价值,进而在参与和思想的统一下构建为孩子身心发展及再语境化发展的家园互信统一体。

6.明确回应和理解的力量。

外群体的不稳定性和内群体的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发生关系后,权利分配规则是调动权利者积极性的基础,“提升、包容、参与”思想是在保持群体内意识形态统一性的基础上的权利再分配,目的在于尊重每一个外群体成员,使每一个外群体成员都有权利在内群体意识形态性让内外群体实现自身资源的再语境化,并有权利和能够运用统一的评价意识进行对参与的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以调整和适应自身权利的再语境化,进而实现家园互信目的下的幼儿身心发展和再语境化。因此家园共育活动参与者的统一思想性及“提升、包容、参与”思想原则下对幼儿身心发展及家园互信目的的实现程度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回应是一种自主的权利控制,这种自主控制下必然驱使参与主体维护行为和印象进而约束自己主动参与;回应更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调节参与者态度和行为的方式,回应过程中参与者会维护行为的合理性,进而不断的调整态度,在家园互信的思想下使行为和态度保持一致,进而构建可理解的家园互信态度;回应是一种理解,在行为不断调节态度的基础上,使态度更加的趋向于家园互信的思想,使行为更加的符合家园互信的规则,使行动和态度更加一致的维护家园互信思想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六、小结

家园共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再语境化,在信息化时代、幼儿教育多元化、全球化发展下,解放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实现参与者权利再分配与控制下的再语境化,幼儿身心发展及再语境化能力不离幼儿教育而独存,幼儿教育不离教育者而独存,教育者不离幼儿园内群体教师和幼儿外群体家长而独存,内外群体参与者不离统一意识形态下的家园互信而独存,因此构建“提升、包容、参与”一体化权利再分配的家园互信机制是实现幼儿身心发展和再语境化的根本。但家园互信机制核心在于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下实现参与者权利的再分配,让每一位参与者感受到自己的权利,而且权利是受到尊重的,在家园共育活动参与中感受到权利和筹码的价值体现,以激发参与者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参与者再语境化知识生产,形成明确的评价意识,进而参与者权利下创造的信息通过家园共育得以传递,并通过家园活动模式得以实现。家园共育是实现家园互信的基础,家园互信是促进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实现幼儿再语境化的强化剂,家园互信就是家园共育,家园共育就是家园互信,家园共育要体现幼儿身心发展之价值,更要体现家园互信“提升、包容、参与”之价值。构建内外群体统一意识形态下的权利再分配是实现幼儿身心发展和再语境化的根本保障,也是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帆.家校信任与家校合作关系的研究——以无錫市育红万科小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3.1.

[2](英)巴兹尔·伯恩斯坦著,王小凤等译.教育、符号控制与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美)戴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兹、露丝·费尔德曼著、李西营等译.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243-247,299.

[4]朱丽.基于民主视角的家校合作审视[J].基础教育,2018,15(04):87-92+112.

[5]熊十力.体用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8,121.

[6]熊十力.乾坤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2,183-195.

[7]王阳明.传习录[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0:26,168-170.

[8](美)戴维·迈尔斯著,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8:85-89.

[9]刘宏,王长丰.幼儿园万能游戏思想案例分析及应用[J].新课程,2018(6):78-79.

[10]李湘菊,王长丰,马文蒂.3-6岁幼儿动作模式序列发展任务约束结构体系和实践应用 [J].各界,2018(6):138-142.

[11]赵刚.家长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237-304.

[12]赵刚,李学义.家校合作之亲师协同[J].中国教师,2016(10):28-32.

[13]安海霞.理性、互信让家校沟通更畅通[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05):73.

[14]何祥国.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2+6.

[15]李芳.家校沟通从“心”开始开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10):59-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家园“提升、包容、参与”一体互信机制构建研究》(编号:〔2019〕-JKGHYB-152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包容参与提升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省域基础教育改革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加藤嘉一:不妨“包容”外国对中国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