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融合”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创新实践
2020-04-24印贤文
印贤文
摘 要 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宗旨,通过同吃同住同学习,手拉手“多轨”结对,多种家校沟通方式等,不断创新并完善内地新疆高中班教育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民族融合;内地新疆班;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4-00-03
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新疆各族人民人才培养步伐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对促进新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广州市玉岩中学自2010年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宗旨,不断创新并完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了新疆学生和本地师生在情感上的相知、相交,形成了相融、相和的民族大团结格局,切实提升了民族教育品质和民族融合境界。
一、同吃同住同学习,促进“融合”交流与交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新形势下做好民族教育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广东省教育厅和广州市教育局要求内地民族班全面推行“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混合就餐”,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全面提升民族教育质量。基于此,学校在新疆高中班实施混班、混宿和混餐“三同三融”管理模式,即新疆班学生和内地学生同学(混学)、同住(混住)、同吃(混餐),力求实现融情(交往)、融通(交流)、融心(交融)。
混班教学即新疆班学生与当地学生混合编班教学。新疆学生到校后,高一上学期独立成班,下学期综合考虑学业成绩、选科、性格、地区、民族等因素,将学生分流融入本地班级混班学习,形成混合编班的教学模式,并采用指导帮助,夯实基础;一人一策,导师助力;朋辈帮扶,结对互助等方式,为内地民族班学生开通学习的“绿色通道”。
混合住宿、混合用餐,即新疆班学生与当地学生混合寝室住宿、混合餐厅用餐。学校按照新疆班学生和本地学生1:1比例安排混合住宿。在混合住宿中,学生在国家认同、习惯养成、文化融合、学业成绩、安全意识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学校自2018年5月开始推行混合用餐,经历了从民族餐厅向本地学生开放到逐步实现全体学生同一餐厅分窗口用餐的过程。考虑餐厅、厨具设备、厨师等加工能力,以及餐厅容纳人数,结合混住情况,学校最初每天安排20~30名本地学生轮流到新疆班餐厅用餐。2019年8月后,学校在本地班食堂开设了新疆餐窗口,所有学生都可在此用餐。混餐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增加了饭菜品种,提升了饭菜质量,提高了餐厅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受到了新疆学生和本地学生的普遍欢迎。新疆美食和广东美食在这里交流碰撞,学生们在同一餐桌用餐,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同三融”促进了民汉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新疆生学业进步。学校通过混班学习混合住宿混合用餐,本地学生和民族学生同窗读书,同室居住,同餐共吃,一起上课、一起锻炼、一起活动,新疆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本地老师,结交了更多本地朋友,普通话讲得更好了,有些学生还学会了说粤语,同学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不断加强,感情融合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感。
二、手拉手“多轨”结对,增进“融合”理解与情感
新疆的孩子初到内地,普遍存在语言交流困难、生活不适应、学习基础较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加之从到校至放假有一年的时间不能回家,非常需要各种生活和情感的帮助。为帮助新疆学生尽快适应内地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采用了“多轨制”结对子形式,不仅满足了新疆学生的“适应”需要,更丰厚了师生、家长和校外相关人士的民族理解和情感。
一是“民漢学生手拉手结对”。学校建立朋辈帮扶机制,组织混合班级的优秀本地生和民族学生在学习上互帮、在生活上互助,实现民族学生和本地学生、家庭之间结对全覆盖,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每学期,结对本地学生及家长会邀请民族学生到家做客,进行友好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多彩,如汉族学生介绍见面礼节,包括上茶、落座等汉族礼节,介绍家庭成员,新疆学生则介绍自己和家庭成员;汉族学生教学毛笔书法;汉族家庭教新疆学生做粤菜、介绍粤菜有关知识,新疆学生则教汉族学生做拉面;新疆学生和汉族学生还互赠带有地方色彩的小礼品,相互交换民汉学生友谊信物等。同时,学校要求结对同学“同读一本书、同看一部电影、共唱一首红色革命歌曲、共绘一幅民族团结图画、共办一份手抄报”,通过这些交流,民汉同学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每到暑假或毕业季,为民族学生送行的本地学生特别是结对学生络绎不绝,学生们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场面感人,大家在交往中深刻理解了各民族相依相融的真谛。
二是党员教师与民族学生结对。学校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为每个新疆学生安排一位结对党员教师,直至学生毕业。活动主要采取“三进两联一交友”的形式,“三进”即结对党员教师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搭建多种沟通桥梁;“两联”即联系学生、联系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一交友”即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交朋友,导师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其思想动态,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爱国意识和感恩意识。结对期间,党员教师深入了解和关爱学生,以新疆班学生第二父母的身份,与结对学生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交流学生的成长情况;走进结对学生的宿舍,了解个人物品配备情况;在新疆班学生餐厅与结对学生共同用餐,了解结对学生的饮食情况;陪结对学生参加十八岁成人仪式,参加新疆部学生家长会,重大节日与结对学生共度佳节等。对于家庭困难、学业成绩不理想、生活适应不佳的学生,学校党委还特意安排校长、副校长、党委委员等率先与之结对,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使新疆班学生真切感受到异乡第二父母的关爱。
三是校外人士与新疆班学生结对子。黄埔区党代表、机关领导干部、企业、社会公益人士等积极帮扶和关心新疆班学生,区党代表、医保局、萝岗街道、区团委等领导与部分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新疆班学生结成对子。他们每月来校看望新疆班结对学生,了解其在校情况,并定期给予学生一定生活补助,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勤奋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他们的行动既帮助新疆班学生解决了生活困难,更使其感受到党和政府、社会的温暖。黄埔区部分党代表还组织新疆班学生外出开展社会实践,如赴从化看望孤寡老人、考察林则徐虎门销烟旧址、到梅州为偏远农村小学捐书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爱心,加深了友谊,也使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三、多维家校沟通,深化“融合”行动与策略
家校合作共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才能为新疆班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出现偏差,实现全面发展。为此,学校注重加强家校沟通,不断深化“融合”行动策略,构筑尊重、信任、互动、合作的家校融合机制。
一是组织新疆班学生给家长寄家信活动。学校要求学生每年给家长寄三封信:国庆前后寄一封“平安信”、春节前夕寄一封“感恩信”、暑假前寄一封“学业汇报信”,内容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自己写给家人的信、玉岩中学校长致新疆班学生家长的信,以及学生在校内外的各种照片、空白的家长建议表等。信件用特快专递寄出,确保家长能收到。通过家信让家长了解、理解学校的工作,进而认同和支持学校工作,共同教育好学生。
二是邀请新疆班优秀学生家长来校访问。为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学校新疆班的办学情况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亲身体验和感受内地办班城市、学校对新疆各族青少年的关爱和对新疆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勤奋学习,学校每学期会邀请四位优秀民族学生的家长来校,参与为期一周的参观交流活动。在这一周里,家长参加班级欢迎家长、欢送家长主题班会,与教师一起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亲身参与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生命成长;参观陈家祠、沙面、黄埔军校等岭南历史文化建筑和白云山、海心沙公园、广州塔等城市景点,与孩子一同感受广州城市魅力;与学校领导座谈,与老师共用午餐,亲自到餐厅烹饪民族美食,全面深入了解学校民族班的办学理念和后勤保障工作的具体情况。一周活动结束后,學校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并以此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优秀学生家长来访活动,家长们切实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又感受到了内地办班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各民族学生的关心关爱,更坚定了维护民族团结的决心和意志。
三是开展暑假赴新疆进行家访活动。学校每年暑假组织教师到新疆家访。通过组建教师家访团,每三、五人一组走村串户开展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及学校的办学理念,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大力支持。借此,老师们深入了解了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家长、学生、当地民众交流了感情,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开展家访活动不但达到了家校沟通的目的,而且增进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之间的情感。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同吃同住同学习、手拉手“多轨”结对和多种家校沟通方式的创新举措,实现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
(作者单位:广州市玉岩中学广东广州 51053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