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生命教育反思
2020-04-24刘新秀
刘新秀
摘 要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凸显出生命教育的意义,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从危机中深刻把握生活,学会尊重生命的价值。基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等角度对生命教育的深刻反思,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有效实施路径。
关 键 词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4-00-04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大疫情引发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唤醒生命意识,拓展生命连接,拓宽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使命,也应是当前学校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这次的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醒我们要对生命和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更要对生命教育进行反思。
一、痛中思痛: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突显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一)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开篇中写到:“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时不处在枷锁之中。人类向来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但事实上,他们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到的奴役都要多。”[1]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支配着很多人的思维,认为人作为高级生物主宰着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但我们千万不要忘了“自由”是有限度的,卢梭所讲的“枷锁”不仅包括社会层面,在自然层面铁的“约束”也无处不在。人类的生命首先跟万物一样都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是大自然系统中的一部分,当人们以为可以无节制地主宰万物时,大自然就会念起“紧箍咒”警醒人类:谁才是最终的裁判者。对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把野生动物搬上餐桌,过分追求“怒放的生命”,导致重大疫情中病毒的传播与肆虐,很大程度就是人类对人、对自然和对生命理解的偏差所致。在大自然面前,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人的生命虽然有社会性等其他属性,但始终无法脱离自然属性这个基本前提。要真正把握生命的本质就不能与这条铁律背道而驰。灾难再次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此时大家开始心里渐渐明白,谁都不可能成为灾难的旁观者,谁都不想在生命这场珍贵的旅程中被提前“红牌出局”。
(二)深刻把握生活的价值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的著名主張。事实上,人类的经验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育不是现成的,不是不变的,而是和生活互动的,在社会事件中成长的。因此,生命教育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在面对危机时的态度、应对的能力,如此,才能深刻把握生活。长期以来,我们的生命教育仅仅停留在呼吁中,停留在研究中,停留在出版物中,既没有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更没有得到社会和家庭的重视。要真正把握生命,除了要思考生命从何而来,更要理解生命的本质如何在生活中绽放。重大疫情导致的公共危机,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从常态化到非常态化,从平静有序到焦虑无序,这正好给生命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在危机中我们进行生命教育所传递经验的意识、传递经验的能力、传递经验的方式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我们在疫情还在持续时就要痛中思痛,从危机中把握住其所提供的生命教育最好的契机。透过疫情的发生和发展,我们从平常看到无常,对生命应有之意的生死,自由,责任,爱和希望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疫情让我们看到社会变化的多元性和不可预知性,从而让我们以更谦卑的心态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世界。这无疑比从书本、从课堂所能学到的经验更为直接,更为深刻。
(三)借机提升生存技能
一颗种子不放在泥土里就不能生长,更无法开花结果。要把握生命的本质,就要往生活的土壤里钻。重大疫情下,谁都不是旁观者,对重大疫情的防控与参与,某种意义上将拓展生命教育的途径,充实生命教育的内容,提升生命教育的效果,让人们在防疫中掌握基本的卫生防疫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得并不断丰富各种生活和生存技能。疫情发生后,人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正确洗手、如何保持通风和简单消毒、如何提升厨艺、如何“宅家”进行体育锻炼和开展家庭文娱活动......在疫情中我们不断细化和加强科学普及和生命教育,不断提高个体“抵抗力”和群体的“免疫力”,在特殊时期的生活土壤中更加深刻认识和丰富人生,让生命在平凡中静水深流。
二、化危为机:通过反思把握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生命教育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层面的反思,把握住这个契机,进一步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可尝试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标溯本,从本体论中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
疫情的到来,让人们开始直面生老病死,对生命的终极价值和存在发展方式的思考理应成为生命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柏拉图为讨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区别,曾做过一个“洞穴隐喻”。就生命教育而言,在疫情发生之前,我们大部分人都像处于“洞穴式的地下室”之中,身体被束缚着,看到的是墙壁上关于生命的表面“影像”,直到疫情发生后,强大的外力和人类的内在自省力结合起来,迫使我们身体和视野开始转向,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身和实在。这就是一个对于生命本质的启智渐进过程,我们开始努力试图“走出洞穴”。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命既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还是一种意识的存在及价值存在的统一体。他用犀利的语言一语道破人的生命本质是类存在,并指出生与死的辩证统一:“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死似乎是类对特定的个体的冷酷的胜利,并且似乎是同它们的统一相矛盾的;但是特定的个体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类存在物,而作为这样的存在物是迟早要死的。”[2]马克思还主张生命是一个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异化进行科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对人的存在状况和发展方式作出的深刻且本质性的思考,为生命教育提供了“走出洞穴”的科学指导。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生命问题空前凸显,生命教育的价值也更加彰显,生命的本质也更加备受关注和引发思考。在非常时期,灾疫导致生命无常给人们带来慌乱惶恐之际,大量的最美“逆行者”和战“疫”坚守者们却用爱与责任点亮了生命。也警醒每位生命鲜活的个体都不应做无意识无觉醒的生命旁观者,要将生命融入整体的存在,从更宏观的视野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整体视角定义生命,定义人类生命的本质属性,在灾难中接受教育,成全生命。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正是借助于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而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3]
为此,要做好特殊时期的生命教育,关键就在于正确把握好生命教育的本质。首先,要回归教育初心,真正做到向生命学习,以科学的生命观为指导,使教育实实在在地回到生命本身。其次,要以生命发展为教育对象和实践载体,全面厘清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实现生命教育由表及里,由标及本,由物及人的转化。最后,要进一步响应人本需求,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培育健康的生命情感,增强生命责任,凝聚生命精神,提升生命价值,使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得以和谐统一,使个体生命不断地向身心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由繁化简,从方法论中丰富生活方式的选择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好的生命教育除了让人们知道生命为何而活,更应该让人们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成全生命。经过疫情的洗礼,人们面对疾病开始学会如何做好生命自保、自养和自救,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将进一步认识并悦纳未知的自己,更加清醒地选择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生命教育中生活方式的选择本质上是方法论的选择。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客观实际地、全面系统地、在事物发展中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方面在于要通过构建怎样的生命教育才能科学地过好生活,另一方面是指导我们应该怎样地选择生活。重大疫情让我们的生活由快转慢,由动入静,由繁化简,我们可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回归,由点到面,由偏及全。透过疫情,我们看到生命除了快节奏还有慢生活,我们的状态除了运动变化还有宁静安详,走出忙碌体验一把简单的生活同样难能可贵。简单其实就是生活的一种本身状态,以往人们用惯了加法不断给自己生活加码,此时就要学会用“减法”,找回生活中真正必不可少的东西,找回生活真正的快乐。
当然,当个体的状态还没完成自我调适时,管控与隔离会让人无所适从,疫情的传染和蔓延让人心存焦虑和惶恐。抓住这个时候做好心理疏导和调适,也理应成为思考生命教育的应有之意。此时,平心静气思考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深刻体会颜回不被物役的心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范仲淹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贤的精神品质中吸取养分,做好自我调适无疑是难得的机会和明智的选择。我们不妨摒弃浮躁和焦虑,静看庭前花开花谢,笑看天上云卷云舒,用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待疫情过去后,春暖花开时。由此,真正理解生命之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用全面、系统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做到惜时奋进,修身养性不停步,生命发展不停步,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且具有超越性的优雅生活方式。
(三)由用到体,从价值论思考生命教育内容的更新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5],这不仅科学界定了价值的概念,也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指出了价值的本体和功用的辩证关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呼吁”生命教育要实现由用到体,体用共举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6]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生命教育要实现其本质和功用的统一,理应构建和完善生命教育的智、德、体、美、劳五位一体的内容体系:
第一,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相结合,夯实生命的“智”育基础,引导人们把握生命本体之本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第二,敬畏生命和敬畏自然相结合,把握好生命的“德”育方向,有效落实生态环境教育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发展生命与身心健康相结合,做好生命的“体”育保障,努力养成自我实现型的人格,实现身体、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第四,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相结合,以培养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为生命教育目标,珍惜美好生活,重视家庭温情,提升幸福指數,实现生命的“美”育。第五,成全生命与热爱劳动相结合,把握生存教育的核心在于劳动教育和技能教育,撑起生命教育的“劳”育支点,在劳动和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
(四)由量到质,从认识论中考量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和丰富起来。为此,要做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生命教育可借鉴和利用认识论的范式,拓展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以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1.积极补位,推动生命教育量的拓展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教育从现实的教学环境走上了网络的虚拟空间,各个学校纷纷做出应急响应,落实“停课不停学,开学不返校”等措施,这无疑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种慕课、网络课程、云课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受教育者的面前。此时的生命教育课不仅不能缺位,更应该成为防疫期间的主课程,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虚实共建,完成生命教育量的积累。为此,要重视做好两个构建:首先,要凝聚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方共识,共同创建生命教育良好的环境,遵循学习和认知规律,让生命教育在良好的环境土壤中生根发芽。二是做好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研发,构建小学、中学、大学和终生教育多种形式并存且一脉相承的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将生命教育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经历的重大疫情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纳入跨学科的课程规划研究和各类在线课程安排当中,通过建立统一的课程理念,完成生命教育的整体设计,并把非常态事件的教育意义上升为常态化的教育理念并走进课程,实现生命教育常态化和终生化。
2.理性主导,探求生命教育质的飞跃
要真正理解生命教育的本质,往往只能从内部通过理性自省而实现。在疫情中,我们既看到了各类熙熙攘攘的教育形式创新,也看到了各类在线培训机构在很多学校还没有做好准备之时迅速抢占“在家上学”的市场。此时我们要理性地思考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两面性,要警惕应试教育利用这个契机,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华丽转身为网络变体。如果从课堂刷题转到在线刷题,用线上的各类应试课程大量占用孩子们的时间,甚至引领了在家教育的节奏,乃至最终绑架我们的生活,这将把教育引入歧途。这种教育的结果,很容易导致自我迷失,让生命变得无力,让教育变得无能;并且使跟着它的脚步的人,慢慢从新奇、无意识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甚至想逃之夭夭。因此保持足够冷静和充分的理性,才能实现生命教育质的飞跃。
3.持续改进,实现生命教育新的平衡
疫情将每位个体纳入了生命教育的“图式”之中,并通过个体的“同化”和“调节”不断引起知识更新、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从而实现生命教育新的平衡。我们所倡导的生命教育不仅是要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生活,更要以教育的力量,达到改造生活的目的。因此,这种平衡是动态的,是持续的改进过程。疫情过后,生命教育的范围不应该缩小,要进一步放宽,时间要持续拉长,将生老病死都纳入教育活动之中,贯彻终生教育全过程。如此,才不至于让疫情期间做的各种教育努力和生命实践付诸东流。
参考文献:
[1]卢梭.社会契约论(双语版)[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5.
[2]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4.
[3]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5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6]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