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马店市博物馆藏明代金器赏析

2020-04-24张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4期

摘 要:1970年4月,上蔡县城西南3千米处的邵店镇金井吴村发现了明太祖朱元璋之孙顺阳王朱有烜与吴妃的合葬墓。文章对墓葬出土的带盖双系人物故事纹金壶、凤凰形金饰、龙首金镯、金簪等金器的工艺、纹饰、用途等进行鉴赏分析,对研究明代顺阳王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金壶;凤凰形金饰;金镯;金簪;顺阳王

1970年4月,上蔡县城西南3千米处的邵店镇金井吴村发现了明太祖朱元璋之孙顺阳王朱有烜与吴妃的合葬墓。根据墓志铭文考证,墓主人为明朝顺阳王朱有烜,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周定王朱橚第三子,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五月二十九日,薨于永乐十三年(1415)六月初四日,建文四年(1402)八月初六日封为顺阳王。在这批出土文物中,尤以金器最具特色,现择其部分介绍如下。

带盖双系人物故事纹金壶(图1) 口径1.4厘米,底径1.5厘米,高4.1厘米。金壶有盖,细颈,鼓腹,圈足,肩部双耳对称。盖上刻有流畅匀称的花朵纹,颈部刻有精巧构图的几何图案。此壶重点在腹部,镌刻着一幅生动的月夜送行画:两棵大树,一棵为柳树,一棵是阔叶树,树丝间透出一轮高照的圆月。画中四人为早晨送行状,其中一人荷担前行,一人向后站立,向送行的二人拱手作揖作辞行状,嘴巴稍张,似在说:“请留步,多谢关照。”二位送行者,一停立眼角挂泪,似张口含泪说:“请多保重。”一掩脸抬袖作返身欲走状。端详此景,使人不禁感叹诗仙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所表达的那份真挚深情,赞美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思意境的清新自然。

凤凰形金饰(图2) 长6厘米,宽5.6厘米,高1.3厘米。镂空,凤凰呈展翅欲飞状,尖喙,羽冠,昂首挺胸,双翼外张,羽毛层层叠叠,尾羽向上翻卷,伫立于如意形祥云之上。这种金饰最初仅有皇后可以使用,后来一些贵妇也有使用。此金饰除凤首由金片锤揲制成外,凤体外廓、鳞形羽瓣及云朵均以金掐丝、累丝等技法制作而成,金丝空挡均匀,疏密一致,无断丝,无接头。凤凰飞翔的图案本就罕见,金丝编织的工艺更属鲜有,累丝工艺制作使明代金银器手工制作达到了精细之最。此金器编织紧密,虽以纯金制作,但薄如轻纱,工艺技巧登峰造极。

龙首金镯(图3) 直径7.4厘米,厚1厘米,一双。金镯采用锤揲、范铸、錾刻、浮雕等工艺精制而成,手镯呈玦形,镯体为圆形颗粒连接,两端开合处的端口各錾刻一螭龙首相对而视。龙首双目圆睁,张口翘舌,须发向后。金色纯正柔和,纯度颇高,形态立体生动,气势浑然,尽显富贵之气。据明《礼部志稿》卷二十述皇家婚礼制度,其中“纳征礼物”一项列出腕饰四种,即金钑花钏一双、金光素钏一双、金龙头连珠镯一双、金八宝镯一双。这差不多包含了明代腕饰的主要式样,出自顺阳王墓的龙首金镯也正好与之对应。在明代镯子又有“金压轴”之称,金龙首镯是明代手镯流行样式之一,盛行于元代,为明代所继承并发展至顶峰。在明代金银器纹饰中,龙凤图案或形象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龙凤纹饰受特定时代风格的限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如唐代的龙为古朴三爪形象,一般以单个出现,而明代的龙为山龙赶珠,神采极富凶悍神情,多成对出现。

金簪(图4) 长12厘米,宽1.1厘米。金簪由簪柄、簪面组成,柄呈细长圆形,与簪面连接,簪面为金丝盘绕成的花之形状。明朝已婚妇女要挽发髻,可以根据各自喜好在发髻上插入各种发簪、钗环等成套头饰,正所谓“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宝石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厢倒垂莲簪”等华丽美好之称。在顺阳王墓出土头饰中,以簪饰最多,包括如意形首金簪、凤凰形金簪、花纹型金簪等。簪柄长短不一,簪首形态多样,多数成对。明朝贵妇在注重发髻造型美观与多变的同时,非常喜欢使用镶嵌名贵宝石的显示荣华富贵的金簪,如顺阳王墓出土的这支镶宝石金簪,簪首空间有限,小小的簪头上便共镶嵌了7颗红蓝宝石和珍珠,妙用掐、缀、堆、编、填、织等细巧花丝工艺,极富丽之能事,周身有部分宝石现已脱落。

明朝对金银矿开采和熔炼实行非常严格的控制,专门设置宫廷内府银作局监管,专供帝王及后妃们需要的金银器制作。金器更多的是宫廷皇室、高官权贵及富裕人家才能拥有,故明代金器风格一改宋代首饰倾向典雅清秀之风,趋向富丽堂皇、华美繁缛,与宫廷装饰艺术的总体风格和谐一致。明代金器制作继承了前代技法,纹饰结构趋向繁密,生产工艺更加精湛,大量采用浮雕和镂空技术,结合锤揲、镶嵌、拉丝、焊接、錾刻、范铸等工艺,使器物更加精美轻灵,立体生动。明代金银器造型与制作均讲究美观与精细,器物素面者少见,通常花纹组织布满器物周身,除细线錾刻外,亦有不少浮雕造型装饰,以致流之于繁琐,与贴近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银器迥然有别。

明建立以后,朱元璋以前朝为鉴,推行分封制,共同“夹辅皇室”。在“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藩封政策下,藩王府的冠服、器用都由国家负担,其所用金银器物首饰,虽大多来自中央内府银作局的定制,但也有部分是地方王府典宝所承造。朱有烜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孫,周定王朱橚第三子,生于洪武十八年,17岁时被封为顺阳王,身份非同一般,所以在死后才能享用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在顺阳王墓出土的随葬文物较多,且造型精美,其中金银器占了很大部分,这里面最具特色的要数明代的金银首饰。在明代,皇族成员所佩戴的饰品亦为彰显政治地位之物质载体,装饰品的材质、图案和形制之选择,无不彰显了配饰所有者在皇族宗法关系中的地位与身份,饰品也成了皇室亲属表现其尊贵身份的美学展演场。

顺阳王墓为河南省出土最大最完好的明代墓葬,不仅是明代藩王精致生活的真实缩影,也再现了明代宗室成员的威仪与优雅。随葬器物的出土,对明代王室贵族社会生活、美术工艺、乐舞学术等研究具有珍贵的实物资料和文物价值。墓志铭的出土,还对研究《明史》起到了补充作用。《明史》中,朱有烜的资料缺载,对其出生和死亡时间、死因及陵墓位置等均无记载,它的现世填补了《明史》不载朱有烜史事的空白,纠正了《明史》记载的错误,为研究明代王室贵族的墓葬习俗、社会生活和明代经济发展、工艺美术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辛革.明代顺阳王墓所见金簪[J].中原文物,2009(4).

[2]张燕芬.明代内府金银器的制作机构与作品风貌[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3).

[3]厉宝华.金银器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文物天地,2019(9).

【作者简介】张芳,就职于驻马店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