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清代文人绘画教育特征

2020-04-24张璐

牡丹 2020年6期
关键词:画谱芥子文人画

张璐

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不求形似,但强调神韵。清代文人画教育集中体现在四王、四僧、八怪、海派诸家及其传派的思想和师承中。明末清初人物画家陈洪绶是创新派的代表人物。清代中叶,扬州画派逐渐兴起,文人画教育形态随时代风尚的变化而有了新的内容。晚清成立的“飞丹阁书画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时代变化。另外,清代《芥子园画谱》系统介绍了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为后世绘画学习提供了重要参考,自问世以来被广泛流传并孕育了代代画坛名将。

一、文人画特征

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又叫作”士夫画”。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与民间画工和院体画家所作之画有所不同。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不求形似,但是强调神韵,重抒发情感,重视绘画者的文学修养、品德以及作品的意境。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士大夫借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高风亮节;菊,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文人、士大夫借此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抒发内心或豪迈或抑郁的情感。

文人画重意境抒发。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讲:“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即是白,即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文人画作品当中都表现出来了一种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

二、清代文人画教育全新发展

清代,文人画达到其鼎盛时期,也出现了很多顶级的文人画家。清代的文人画教育,秉承了宋、元、明以来形成的基本教育思想,在或仕或隐的文人阶层中蔓延,在内涵和形态上都有了全新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四王”“四僧”“八怪”海派诸家及其传派的思想和师承之中。

明末清初,人物画家陈洪绶是创新派的代表人物,“笔笔皆有来历”,其在师古中求创新。在关于如何向古人学习的态度上,“四王”与“四僧”着眼点不同。四王,是指清朝初期以王时敏为首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王时敏的绘画曾得到董其昌、陈继儒的指点,后临摹黄公望,摹古水平很高。其崇尚学习古法,认为不可随意抛弃古法并将摹古发挥到极致。他的绘画笔墨含蓄、构图变化较少。而“四僧”之一石涛与王时敏的观点截然不同,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他“搜尽奇峰打草稿”,从而“法自我立”。石涛所画山水、花鸟、人物,富于变化,讲求革新,一反当时的仿古画风。

王时敏崇尚古法,是由于王时敏的山水就是靠临摹古人的山水画学成的。王鉴也是以临古、摹古见长,其早年绘画由董其昌亲自传授。董其昌曾向王鉴传达“学画为多仿古人”,王鉴学画最早从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的作品入手,之后又临五代著名画家、僧人巨然和元四家的作品,少年时期便临遍五代宋元时期的名画。王翚师从王时敏、王鉴,王翬的启蒙老师张珂,就是从事仿古为生的。王原祈继承了董其昌、王时敏之学,受元代黄公望影响,其仿古笔意功力极高,中年以后的作品从摹古中脱出,作品备受统治者推崇,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其《自题山水轴》则曰:“仿摹古人必须以神遇,以气合,虚机实理,油然而生。”

“四王”的前辈董其昌有云:“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也就是说师古是学习绘画的最好方法。董其昌又曰:“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也就是说初学绘画者应当以古人为老师,这是入门的方法,然后当以大自然和天地万物为师,方能自成一体,成长为大家。师古人在先,师造物在后,是中国古代文人书画教育思想的精要所在。

清代中期,扬州画派逐渐兴起,其中体现的文人画教育形态,随时代风尚的变化而有了新的内容。“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风格追求自然、创新,甚至揭露一些社会的阴暗面,因此也损害了一些统治者的利益,被统治者视为“异趣”“歧途”。另外,晚年王原祈也曾云:“广陵白下,其恶习与浙派无异,有志笔墨者切须戒之。”陈淳、石涛对“扬州八怪”影响很深。“扬州八怪”的言论中,非古之声较盛。“扬州八怪”中的李方膺等主张自立门户,自诩“笔笔无师自学”,例如,李方膺题梅花卷诗云:“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意思是作画要师法自然,不要拘泥于王冕和杨无咎这样的前辈,要自立门户,有自己的风格。早年师从清代著名画家上官周学画的黄慎也是“扬州八怪”之一,曾云:“吾师绝技难以争名矣,志士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后人哉。”认为作画不要拘泥于古和师,要开创自己的风格。

朱雪田与曹重等人在上海的华亭县发起组织了“墨林诗画杜”,是我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有组织的文人书画会。自乾隆年末至同治以前,上海的文人书画会有李廷敬主持成立的“平远山房书画集会”,蒋宝龄主持成立的“小蓬莱书画集会”,吴宗麟主持成立的“萍花书画会”等。通过书画会的集体活动,众多文人画家相互观摩、品鉴,进行切磋交流,逐渐形成了当时有组织的一种书画教育机制,成为清代中后期文人书画教育一种影响广泛的形式。

晚清时期,随着清朝的逐渐衰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皇室推崇的文人画也逐渐衰落。同时,上海商业经济崛起,“海派”随之成为清朝后期最有影响的画派,书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内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是民间文人书画会组织的出现,二是对金石学养、笔力的着重强调。在上海成立的“飞丹阁书画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时代变化。“飞丹阁书画会”内设有茶室、书画买卖部及宿舍,既是书画会社团总部,又兼营会员的书画售卖和接待客寓会员的功能。此类书画会通过引入书画经营的商业因素,自给自足能力大大加强,推动了该类组织的活动能力。可以说,晚清上海等地有组织的书画会的设立以及交流活动,对推动中国近代的书画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清代课徒稿及《画谱》传授

清代一些画家在教学时还经常画一些小品或步骤图也就是课徒稿,供人理解与临摹,一般是介绍绘画对象画法要领的文字与绘画对象相结合的形式,这种课徒稿较适合初学者临摹或自学。

清代《芥子园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绘画的基本技法,简洁易懂,非常适合作为初学者学习中国画的教科书。《芥子园画谱》编著为清代沈心友、王概、王蓍和王臬。芥子园本是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渔在金陵的别墅之名,因支持其婿沈心友等,便出版时将书以芥子园命名。《芥子园画谱》初集山水画谱5卷,由康熙十八年(1679)木板彩色套印;二集梅兰竹菊画谱,8卷,康熙四十年(1701)木板彩色套印;三集为草虫、花卉、花木和禽鸟,4卷,康熙四十年木板彩色套印;四集为人物画谱。光绪年间,巢勋又将《芥子园画谱》重新增编。《芥子园画谱》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并被广泛流传,出版300多年来不断拓展出新,为后世绘画学习提供了经典课本。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都是把《芥子园画谱》当作最可贵的经典范本,并反复临摹,从中汲取营养,开始了画家生涯。《芥子园画谱》的问世孕育了代代画坛名将,可谓利在千秋。

四、结语

中国清代文人绘画教育随着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时代风貌。不同时期文人对于师古与否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清代文人绘画教育到达文人绘画教育的鼎盛时期,并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画谱芥子文人画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法]蒋友仁《中华造纸艺术画谱》中的造竹纸图(之晾干纸)
论晚明书籍的设计与审美
——以《诗馀画谱》为例
《宣和画谱》由宋入元传播考①
多出来的空间
材料作文“芥子之灯”导写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历代画谱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