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金属加工》杂志的情缘
2020-04-24徐正平
■ 本刊特约撰稿人 徐正平
徐正平
《金属加工》杂志称得上是新中国制造业的见证者。它的前身《机械工人》诞生于1950年,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各阶段篇章,当之无愧是一幅宝贵的历史长卷。
作为中国第一本机械制造业的普及杂志,确实深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们的青睐,当时一般规模较大的工矿企业,有关科室与车间都会配订一本。而我和《机械工人》的关系, 亦可谓源远流长,既有曲有折、亦有怨有情,屈指算算也要将近50年了。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机床厂车间劳动,于1973年初调入技术科做工装设计,因此《机械工人》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特别是许多小窍门、小经验都可直接应用到我所绘制的夹具中去。譬如我设计的单臂平衡吊,其原理和方法,均依赖刊物中所提供的资料。
然而我与《机械工人》亦有积怨,因为生平第一篇论文“ 刨齿心轴伸出长度的计算”投稿却遭封杀。退稿的滋味真不好受,尽管该文后来在《上海机床》上发表,但从此我对《机械工人》只是敬而远之,凡有技术文章便改投《夹具技术》、《机械制造》及《上海机床》等刊物。之后随着我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单位变动,与《机械工人》的接触也渐渐减少了。
转折发生在21世纪初,有缘的情分总会走在一起。于2000年秋,《机械工人》由栗延文社长带队来沪搞了一个“精彩亮相上海滩”的活动,我有机会代表上海机床工具集团参加了大型读者座谈会。会上我斗胆谈了三点看法:一是杂志必须打出名牌效应; 二是应该发挥名记者、名编辑的作用;三是要站在读者立场上去开拓稿源。谁知这一讲引起了栗社长的兴趣,会后他十分谦逊地和我打招呼,两人交谈甚欢, 久而久之便成了朋友。
庆幸的是,随后我的几篇拙作“机床工具行业入世后的挑战、机遇与对策”、“有关加工中心的定义综述”、“浅谈加工中心的发展趋向”和“SECO山高之行”等也先后被杂志录用,总算圆了我的投稿旧梦。尤为高兴的是,我的一篇“从读者到作者”还荣获了杂志征文的一等奖。
朋友的挚爱贵在于能敞开心扉作交流。由于我们在更改杂志刊名上有一定共识;并且我对杂志的发展方向若干建议也获得了杂志社人员的认同,所以相互关系便越来越熟,杂志社还曾邀请我去北京作过一次关于机床基础知识的培训。
砥砺前行、业精于勤,多少年来,我对《金属加工》所干的实事是相当赞许的。例如我所在的机床工具行业,发展数控机床的瓶颈之一就是数控系统。使我感动的是,杂志社竟把理应属于我们干的份内事“抢”去了,他们所搞的“数控系统千人调查”、“数控系统用户调查”以及“切削刀具应用调查”等均是奉献给机床工具行业的财富。因为调查报告将形势与现状、市场与需求以及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各类相关要素及建议等讲得一清二楚,还邀请专家及用户进行分析点评,充分把媒体的优势及作用发挥了出来,故而社会影响反应良好。
同时,《金属加工》杂志还很注重在第一时间将各级政府的有关信息,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向读者发布,这也相当受企业欢迎。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发展总是硬道理。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发达的网络通讯与不断诞生的新能源相互碰撞,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瞬息万变,促使社会变革也越来越快,谁独具慧眼看准了形势,谁踏准了前进的步伐,谁就成为强者。可喜的是《金属加工》能高瞻远瞩,较早地调整结构,由纸质平面媒体向全媒体立体转型,故而成为了当今制造业媒体中的佼佼者。
《金属加工》转型发展的成功业绩很多,我有幸也参与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当今的《金属加工》,其内容已完全走出了原来的传统范围,从而全方位为金属加工制造业服务。譬如目前金切机床行业,大家所关心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机床,他们就经常发表一些导向性文章,从五轴联动机床的设计原理、系统配置、刀具及夹具等诸多方面向读者介绍,尤其是张曙教授的“五轴加工机床:现状与趋势”,其影响面相当广。值得指出的是,杂志所刊登的当然不仅局限于铣削,而是涉及到整个机床范畴。鉴于金属加工的应用极其广泛,因此杂志己将机床工具、工业机器人、增减材制造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广泛推向到汽车工业、航天航空等众多领域。此外,从市场角度而言,他们经常报导一些日本、中国台湾及欧美地区的机床年度生产、消费及进出口分析等内容,这对企业也是很有帮助的,故而杂志始终受到读者欢迎。
承蒙编辑的厚爱,本人的几篇拙文也能入选刊登,如:“从CCMT2016看机床智能制造”、“智能机床的应用与未来展望”、“ 机床工具行业创新成果拾零及加快我国机床创新发展步伐探讨”和“浅谈机床运动学的若干创新”等,其中有的还受到读者们好评与认可。
《金属加工》杂志社另一个声名鹊起的原因,在于他们所搞的展会与会议直播受到业内广泛认同,尤其表现在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CIMT、CCMT和CIMES等国际大展,以及上海、广东、玉环、宁波和重庆等地方展览会,均请他们进行现场直播。因为既懂专业,又有质量,转播效果几近电视台水平。
机床工具展览会的现场直播,他们还会邀请一些业内人员对典型展品进行点评,我也有幸当过几次评论员。虽然是展海拾贝,但毕竟可以选择一些重点内容向大家介绍,尤其能为外地不能到场的广大观众解其所渴,因此反响也比较好。鉴此,2020年的多家大展主办方,依然邀请他们继续当直播伙伴。
当今,机床工具行业的技术论坛比较多,我也经常有机会充当演讲嘉宾作讲座,如“机床制造技术的创新”、“加工中心机床的选型”等,这些论坛大多由《金属加工》杂志组织或承办,故此我还要由衷道一声谢谢。
辉煌七十年,弹指一挥间,展望新征程,任重而道远。最后我衷心祝愿《金属加工》杂志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与时俱进,为振兴中华、振兴中国制造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