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开放性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研究

2020-04-24任彦萍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4期
关键词:操场开放性边界

任彦萍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中小学校的公共性

在我国相关的发展规划文件中,越来越提倡共享的发展理念,2017 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学校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一部分,应该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共享模式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学校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能够更广泛地服务于社会,有利于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提高学校开放性的过程中,也扩大了学校与社会的接触面,加强了学生群体与社会的交流,让学生可以接触、了解到更真实的社会生活本身,从而更直接、深刻地理解和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 中小学校建筑的现状问题

在对多个中小学进行研究后,笔者发现了校园的设计和使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 消极的校园边界

笔者经过调研后,发现大多数现有中小学都喜爱使用实体围墙将校园与外界隔离起来,用这样的方式创造舒适安静的校园环境,但强行隔离却使空间封闭起来,阻挡了中小学校园与城市互动的机会,让校园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变得自成一派、缺乏沟通。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早有提到,如果使用单一的元素建造边界隔离,必定会造成不良的城市现象,因为城市被这些边界切成了细小的碎片,不同区域的人根本不会,也不愿意踏入除了自己所呆的其它城市领域[1]。这让城市缺少了交融性,但如果城市中的边界能用合理的设计做出接合处,流动性带来的交融将会使城市更有活力。而现在大多数中小学边界,正处于封闭状态,没有与城市达成重合和交叉,就没办法为日常活动带来交流和休憩。

2.2 单一的校园功能

山西省内多数中小学校园用地紧张,建筑格局局促拥挤,建筑形式为单一的长条一字型布局,教学楼呆板、单调,一些老旧校园如太原市后小河小学、杏花岭小学、第三十六中学等学校,校园内部无完整的活动操场,学生除上课外几乎没有课余活动空间。狭窄单调的校园环境仅适用于填鸭式的错误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2.3 忽略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

现在国内的大多数学校,还是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与学校的能力标准,这与提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是不相符的,因为忽视了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同时学校的建设受限于规范制度,还是以非常单调的行列式布局出现,建筑与建筑间排列缺乏层次感,视觉上非常单薄。同时,建筑内外的交流互动空间也十分受限,呈现出不足不够的现状。

3 开放性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

笔者以为开放性的理念包含两方面的概念:一是指校园规划设计的开放,将校园内各个建筑单体、室外活动场地有机相结合,创造开放性的校园空间。二是指校园对社区外部的开放,向社会开放校园公共设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下面以山西某县城一座九年制寄宿学校校园规划设计为例来对此开放性设计理念进行分析。

3.1 多层次校园空间

“建筑像一首诗,它集社会和生活为一体;所以建筑要为人们提供合适的生活空间,和社会活动所需占有的公共空间,这是人们共同所拥有的空间,它包含了整体社会的运作。”

设计空间更应因地制宜,做出最符合当地学生们和周围社区居民需求的校园。

该校区的地形属不规则刀状,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基地的北侧、南侧、西侧临城市街道,东侧为新建大型居住社区。项目总用地面积:87250 m2,总建筑面积:50400 m2,容积率0.55,包含4轨制小学和8 轨制初中,共九个年级的学生,学生全部为寄宿制,并设计一部分单身教职工宿舍。

基地现状高差大,西南角为最低点,再从东、北方向逐渐升高,最大高差在18m 左右。本方案合理的利用改造现状地形,经过地形分析后,将整个基地分为四个标高的场地,由低到高分别为中学操场、小学操场、行政教学区域及后勤生活区域。基地西侧为城市主干道,为最大噪声源,南侧、北侧为城市支路,车流量相对较小。因此,将校区主入口设在南侧,用地西侧布置中小学操场和体育场馆形成“动区”,东侧布置教学区形成“静区”,北侧狭窄区域自成一区为后勤生活区,校园餐厅位于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中部地带,方便使用,并在餐厅附近城市道路设后勤出入口(如图1 所示)。

图1 校园设计总平面布局图

校区各个标高的台地设计成半开放式的空间与道路。台地之间用坡道、台阶的方式处理高差,这样的区域既是交通空间也可以作为功能区,用于交流互动,将活动、学习和交流在此空间进行打散并重新结合,不仅跳出了单一的建筑布局模式,也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互动,拓展素质教育模式。让单纯的行走空间变成了互动的行走体验,通过不同的场景设计,引导学生们打破固有思维,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方面发展(如图2 所示)。

图2 区域剖面图

以地形高差形成的紧邻操场曲折圆滑的平台将各种迂回、围合和半开放空间融合一体,使其有承载多种活动的可能性,这就是一种规划布局上的“软”属性(如图3 所示)。校园东侧教学区域与操场间距满足25m 的规范要求,教学楼建筑是一种“硬”属性,通过4m 宽连廊及室外大平台将各个楼座有机相结合,既可满足教学过程不受干扰的要求,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建筑的外立面以白色为基调,辅以活泼的橘色、红色,各个单体相互呼应,形成一体化的建筑体系。

图3 操场局部示意图

校园规划中建筑师巧妙的使用底层架空、柱廊、活动广场等空间架构方式,更好的将室内教学与外部活动场地衔接起来,这样的过渡空间,更能使师生们在边界空间内互动、停留并且参与活动(如图4、5 所示)。

图4 教学楼及围栏局部示意图

图5 教学楼底层局部示意图

3.2 面向城市的柔性边界

(Kevin Lynch)凯文· 林奇,在《总体设计》的书中,就针对学校设计提出了学校的整体设计,应该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衔接和开放,这样以便加强校园的内部环境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因为中小学属于城市的公共资源,服务对象不但局限于学生,也包含了对城市的贡献。在边界设计上,如果考虑了与城市的衔接,便能对外部消极的城市环境起到活动、缝合的作用,设计应当重视这样的效果[2]。

在边界设计上,本方案采用通透的铁艺围栏(如图4 所示)。这是一种不会完全封闭,又可以将空间与空间进行过渡的一个区域。起到了很好的与城市空间衔接作用,边界间相互渗透和填补,创造出更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并且在视觉上和谐统一。

3.3 城市共享的功能空间

为响应政府号召及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本设计方案考虑校园公共区域可以分时段的有效利用,比如学校的运动场地、艺体楼等体育设施,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对附近居民开放,这样的衔接,便会使校园和城市外部的互动变得更加生动[3]。

校园的设计要适应外部的环境,避免封闭,达到真正的校园与外部的资源共享。因此,中小学的公共空间要建立在与城市相容的边界处,让空间为社区交流发挥积极作用,为城市带来活力。

4 结语

学校不应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具有更多社会功能的开放性共享校园是符合现行政策的设计理念,尽管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诸如如何协调开放性和安全性的问题,但应勇于尝试,积极面对,这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及社区与校园的衔接互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猜你喜欢

操场开放性边界
守住你的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我们的操场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我们的操场
学校操场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