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文化中心方案设计思考
2020-04-24陈学锋杜信池
陈学锋 杜信池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8)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海门市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用地位于海门市区中南部,江海博物馆的南侧。区域整体总规划地上建筑面积约43 000 m2,室外演艺广场10 000 m2,地下面积约20 000 m2,如图1所示。
设计将通过文化中心项目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海门市文化事业发展。项目将整合艺术展演、文化传播、图书阅览、市民活动、休憩游览等于一体,打造具有国际化标准的综合性文化中心,它既服务于高标准文化活动的要求,又为社区生活带来便利。因此,本项目应向现代、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体现“好看、好用、省成本、利施工”的设计原则,同时还应承载区域特色,体现和展示海门文化的特征,成为海门市新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图2所示。
2 设计思考
文化中心不仅应容纳大量的展演,也应为大众提供活动的场所,突出文化活动本身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如果文化中心能够超越本身的局限,让其空间、功能和活动成为城市文脉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那建筑及场所就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在设计愿景中,我们将该文化中心描绘为一座有标志性造型、高质量空间、生活化场所、便利的连接、成功的文化推广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通过对基地的调研以及任务书的解读,我们发现了海门文化中心开发设计所面临的设计挑战:作为海门市最核心的文化中心,什么样的规划模式才能使方案在各具魅力的同时形成一个整体,在用地范围的巨大尺度内,我们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方案才能聚集人气,充满活力,面对未知的命题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大剧院、百姓剧场、图书馆等功能的设计构思,才能使其具有长久的活力和适应性。
3 城市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标和理念,项目在城市设计层面将随着以下思路进行:
策略一:响应城市发展脉络的空间关系:项目从城市空间发展脉络上延续了海门市整体格局。考虑海门老城—海门新城—长江的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延展趋势,与新城片区中央绿轴、现有公共文化建筑、行政中心项目等无缝衔接。
策略二:呼应周边用地的功能布局:通过现场考察和上位规划研究对周边用地进行梳理,项目西侧用地以公共建筑为主,东侧用地以住宅为主。考虑项目内业态与周边功能的关系,将礼仪性标志性的剧场及配套商业置于西侧地块,将日常性服务性的百姓剧场及图书馆置于东侧地块。
策略三:向心性的文化建筑组团:项目考虑与用地北侧现有的江海博物馆,将文化中心与其构成文化建筑组团,强调公共建筑的功能整合,构成了行政中心向长江瞭望的前景。文化中心与新城绿轴相呼应,构成立体的市民活动平台。
策略四:全天候的城市公共空间:本项目打造24 h全天候的积极城市公共空间,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市民文化生活场所,打造文化生活新地标。海门文化中心不仅是新的文化展演空间,也将是新的多元化活动空间,其势必会给市民的文化生活方式提供新的选择。
4 建筑设计
海门,江与海、奔腾与浩瀚的交织,它们的共存一直呈现于风景和绘画之中;它们的融合,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中的理想借镜,它们的诗意将继续被珍视、重新诠释和延续于未来。
由此,我们提取出江浪海潮内涵的“奔涌”为本项目的美学意向,以江水的形态为建筑形体的设计基础。
海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为长江、东海、黄海交汇地,是全国为数不多既有大江、又有大海的城市。三水交汇,江海交融,不仅孕育了江海大地,也孕育了长江入海口的江海文化。江海文化创造的气概、包容的气度、开放的气势。本案设计以奔涌为意,以江水为象,实现有力度有动势的江海特色建筑形态。建筑形式由水而来。南北向的建筑动势连接了行政中心和长江,鸟瞰之下,文化中心向行政中心有江水奔涌海纳百川之态,突出江海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本案基本造型提炼自江浪海潮起伏的形态,飞扬的线条是海门这座城市风貌的最好体现,也寓意着海门文化破浪奋起。屋面均采用上扬曲线形式的坡顶,宛如奔涌的波浪,象征着奋勇向前自强不息的江海精神。而宛如水波的曲面平台则构成了流体基座,呼应长江的绵远流长。
本项目分为东西两个地块:
西侧地块布置海门大剧院、配套商业及演艺广场,其中海门大剧院居于场地中央,配套商业设置在其入口平台下方,演艺广场设置在用地北侧。地块人行主要入口设置在安康中路,车行入口设置在东侧及南侧。大剧院平面以综合演艺厅为中心,建筑前场为入口门厅及观众服务配套,后场围绕布置演艺配套辅助功能及设备用房。
东侧地块布置图书馆、东布洲百姓剧场、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其中百姓剧场和海门山歌艺术剧院连体设计,方便日后管理运营。地块主要入口设置在西侧规划次干道,在安康中路设置车行次要出入口。整个场地利用2层公共平台将两个功能体量进行串联,形成一体化的文化艺术建筑群体。图书馆置于场地南侧临河位置,安静内敛的环境适合其功能的展开。1层即平台下设置功能化房间,2层结合公共平台设图书馆及儿童区主入口,并在2,3层设置各类阅览、活动功能。东布洲百姓剧场及海门山歌艺术剧院置于场地北侧。百姓剧场以演艺厅为中心,艺术剧院则在底层布置功能化房间,2层布置办公及排列,3层为剧团生活区。百姓剧场与图书馆共同打造了东区的公共空间,实现艺术与文化的共生。
5 结语
我们遵从标志性、开放性、生态性的原则,从场地研究和文化脉络出发,提取特征化的设计概念,打造有标志性的建筑形象,营造海门市文化名片,由此引导城市活力,推动完善城市功能。建筑通过架空、广场等手段给市民创造一个24 h可达的开发的城市共享公共空间,为市民、周边居民、公务员、儿童等不同人群提供一个休闲游憩的舒适场所。以绿色生态为设计理念,将自然引入场地,打造一个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