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代相传的情绪病

2020-04-24陈露编辑南溪

科学生活 2020年4期
关键词:冲突婚姻丈夫

文/陈露 编辑/南溪

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有助于解释人类的许多现象和行为。传统的解决家庭问题的观点偏重个人内在的心理现象,比如孩子不想上学、不好好写作业,传统观点就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而家庭系统理论偏重于家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心理疾病永远不是单独的个人的现象,家庭治疗师更倾向于认为是家庭生病了,个人的问题意味着家庭系统在某个地方出了状况。

一对事业有成的中年夫妇,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所建树。可惜,妻子在内心深处一直排斥丈夫,觉得他木讷、不善言辞、令人讨厌。这对夫妇之间分床睡已有3年,对于昊昊妈妈来说,这么多年,他们不离婚就是为了给孩子维持一个完整的家。他们7岁的孩子昊昊(化名)从小可爱、聪明,是她全部的希望。可是到了上小学,昊昊常常在课堂上坐立不安、骚扰同学,因为成绩差被老师三番两次约见家长,说孩子是差生,甚至暗示孩子可能“有病”,需要家长带他去检查。所以她每晚再辛苦也要盯着孩子写作业。而对于昊昊来说,放学后常常不愿意回家,因为回家就要写作业;真正令他感觉烦躁的是:父母还常常因为他的事情而吵架。

昊昊妈妈觉得上次家里吵架的事是丈夫的错,她说:“我老公就是这样,管得很严,不让孩子动。我不想他们这么对立,让老公不要摁住孩子,结果他一松手,孩子就磕到桌子上了。”

昊昊爸爸说:“我觉得老婆情绪不好,说着说着火就上来了,所以我才来管孩子;结果,我管了,她又要来干预。”

夫妻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而昊昊说,爸爸之所以没办法成功地管好他,是因为“妈妈反对爸爸”。

我们不能单纯说昊昊的调皮、捣蛋、多动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从家庭角度来看,首先是父母的婚姻生病了,而昊昊只是一个症状携带者。

昊昊显然是父母的“替罪羔羊”,他的行为问题显示出父母之间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他的多动也许反映出母亲的焦虑;他的惹麻烦、不好好读书,也许是借着这些行为来表达父亲隐藏在内心的对母亲的愤怒。

因为昊昊爸爸的沉默寡言、不懂浪漫、没有品位,昊昊妈妈瞧不起他,自己也因此陷入独自承受孤单、寂寞以及对丈夫不能满足她要求的怨愤之中。此时,他们的婚姻在亲密关系上出现真空状态,而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就充当起了妈妈的“情绪配偶”来维持这段情感关系。同时,母子联盟也让父亲失去了对孩子管教的权威和功能。

孩子出于生存或者依恋的需要,他们需要仰赖成人,所以孩子常常会表现他人及自己潜意识里的期待和需求,通常是母亲的需求或欲望的延伸。尤其是处在父母不良婚姻中的独生子会承担所有潜藏的问题,父母婚姻的一切不正常都会反映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孩子是父母婚姻紧张关系中首当其冲的缓冲器,因此他们很难建立独立的人格。这些孩子看起来不介入冲突,但事实上非常投入,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学业发展。孩子会捕捉和收集家中未获得解决的紧张和冲突,经常想帮忙解决,但又觉得无能为力而产生了很大的焦虑情绪。

成为“替罪羔羊”的孩子通常是家庭问题的承担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是借着自己的问题行为来维系着整个家庭不至离散。孩子宁可使自己成为问题人物,目的只是想为家庭的完整带来一些帮助,而家庭也往往是因为孩子的问题行为而去寻求治疗,使家庭有机会面对真正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昊昊的母亲漂亮、能干、高学历、海归人士,怎么会嫁给她一直看不起的丈夫呢?这和昊昊妈妈的童年有关。

昊昊的妈妈说,小时候,她的母亲不爱她,家里没有人关心她开不开心。当她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她的妈妈还说,“你考这点成绩,你将来有什么用?”现在,她知道,在她六岁的时候,随着父母离婚、爸爸的离开,妈妈把对爸爸的气都发在了女儿身上。

昊昊妈妈说:“很庆幸我能硕士毕业,但我内心知道我一直不快乐。我的心里有爱的缺失,就像一个空洞,希望对方来填满。可是,我老公做不到,我就骂他没用、无能。这些语言就像当年我妈骂我的话。”

曾经遭遇家庭语言暴力或肢体暴力的人,容易在伴侣关系中出现焦虑型依恋反应,也就是极度害怕被抛弃、不被爱,常常不知不觉以激烈的情绪反应来换取伴侣的安慰,而这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只会让对方不能理解、无法接受,从而导致更多的冲突。

昊昊妈妈说:“我把童年的苦难都倒给丈夫,是希望他对我好。可能用的是刺激他、指责他的方式,结果丈夫更加不敢靠近。”昊昊爸爸说:“有时候骂得太狠了,到了第二天,我还反应不过来,我要花一整天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情绪。”

昊昊妈妈受到了上一代人的影响,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她虽然成绩优异,但是内心自卑。她的父亲一直看不起她的妈妈,觉得她母亲歇斯底里、脾气不好。于是,昊昊妈妈就找了一个老实、忠厚、好掌控的男人,但她还是像她爸爸看不起她妈妈一样看不起这个男人,像她妈妈责骂她一样责骂这个男人。

一个在身体或情绪方面遭受虐待的孩子,会和这种虐待的经验产生一种创伤性的关系。孩子会认同虐待她的父母,甚至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关系里运用这套把戏。创伤性的连接关系解释了病态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的事实,这也是孩子们自我防卫及为了生存而采取的途径。

而那个老实的男人,也是因为父亲的早亡和农村的寡母相依为命,觉得高攀了城里的漂亮老婆,而越发显得唯唯诺诺,用回避或沉默尽力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夫妻之间有一点宿命的现象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通常会选择另外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不成熟的个体结合。家庭系统的运作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按照固定的循环方式进行。因此,在任何家庭里,每个人对于家中的问题都有责任,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独自受到指责。

人类学家贝特森认为产生心理或情绪疾病的主要情形是夫妻两人各自带着跟父母未解决的冲突结婚,当婚姻中的亲密关系越发纠缠时,过去的冲突也严重的困扰自己,于是这对夫妇便试图借着情绪上的离婚——一种明显的情绪疏离来维持婚姻的存在,却始终没有真正的面对彼此的问题。

昊昊妈妈一直埋怨丈夫不爱说话,对妻子的孤单、悲哀无动于衷。当咨询师问昊昊爸爸为什么那么沉默时,他说,那是因为妻子过于唠叨,而且他并不认为妻子一定是对的,但怕说多了,又会引发争吵,他不想没完没了地吵架,因此沉默和唠叨产生了一个循环。

丈夫的行为影响着妻子,而妻子的反应方式又反过来影响到丈夫。丈夫因为不敢靠近妻子,也选择把注意力放在小孩身上。夫妻关系紧张,就会把所有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以此避免直面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他们的孩子从小便在这样不自觉的互动状态下成长,无意识地承接了这份不安全的情绪。昊昊说:“他们说离婚,我心里有数,我完全知道。每天都有印象,每天都记住了这些苦恼,心里好烦。”

当家庭有良好的婚姻关系作为核心及基础时,家中的孩子才会得到保障,孩子才能得到在他所属年龄段里的依赖性以及尝试独特性所需要的安全感。因为夫妻关系越稳固,孩子往往越能够被允许做自己。因为这样的父母才会透过自己以及彼此之间的力量,来获得各种需要的满足,而不会利用孩子来满足他们。当孩子不需要负担来自父母自身未能解决的潜意识冲突时,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走自己的成长之路,达到自我实现。

如果婚姻关系不良,家中的成员都会被迫做出一些不良的适应。“伤人”的父母往往也是曾经受伤的孩子。昊昊的多动,从他和家庭情绪体系的关系中去了解,这是家庭三代人的一种情绪传染病,而昊昊只是一个生病的家庭系统中的带症者。

所以,要解决昊昊的问题,本质上还是要解决夫妻关系的问题,让这对夫妻学会各自为自己的行为和快乐负起责任。婚姻关系需要两个成熟的大人一起脚踏实地、有商有量地解决孩子的问题,这个家才有希望。

猜你喜欢

冲突婚姻丈夫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