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月“科学”流言榜

2020-04-24蝌蚪五线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编辑丙丁

科学生活 2020年4期
关键词:流言活性炭抗生素

文/蝌蚪五线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 编辑/丙丁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宣布,得到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所的支持。

1.化疗无用?

流言

近日,一篇题为《化疗5年存活率只有2.3%》的网文将“化疗无用”的观点推上了网络的风口浪尖。文章通过列举国外学者发表的多个研究数据和介绍化疗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来佐证“化疗的5年存活率只有2.3%,很多因癌症死亡的人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化疗”这一说法。

真相

此文的出现,不仅让公众疑心,更让那些准备和正在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忐忑不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小田表示,文中列举的许多数据不能找到研究根据,其中关于化疗有效性的表述与医疗界目前的研究结论相差甚远。

化疗与手术、放疗仍是目前全球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重要手段。它是一种全身治疗,通过应用化学药物来对抗恶性肿瘤,药物进入人体后很快就遍布全身,既可杀灭局部的肿瘤细胞,也可杀灭远处转移的肿瘤细胞,其效果是手术和放疗都难以达到的。虽然化疗对于不同类别的恶性肿瘤疗效不一,但提高患者5年存活率、降低复发率和延长生存期的效果毋庸置疑。

化疗的不良反应并没有公众想象的那么严重。针对肿瘤细胞长得快的特点,医生从实践中筛选出了目前最常用的几种化疗药物,这些药物对于生长旺盛的细胞杀伤作用最强,但不会杀伤所有的人体细胞,更不会杀死所有免疫细胞,因此在合理的治疗剂量之下对于人体的伤害并不会很大。

2.马铃薯食品有害健康?

流言

近期,一篇主题为“马铃薯食品有害健康”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引述了201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哈佛大学发表的三项课题研究结论。指出,普通人以炸、蒸、煮、烤等烹饪方式过多地摄入土豆会增加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发生,建议减少马铃薯食品的摄入。

真相

食品加工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表示,马铃薯其中含有大量淀粉,在常见的烹饪方式下,被人体大量食用后引起血糖上升的速度快,的确是一个高血糖指数和高血糖负荷的食物。但是,采取不同的加工方式,可以改变马铃薯的升糖速度。

未经过烹饪糊化的马铃薯淀粉被人体消化后对血糖几乎没有影响,可视为膳食纤维。烹调后又冷却的马铃薯中,淀粉会转为抗性淀粉,不易消化,再加热后也不会变化,升糖能力也大幅降低。

因此,中式传统的过水后快炒土豆丝和凉拌土豆丝都是很科学的食用方法,而西方常见的土豆泥、烤土豆等方式则加快了马铃薯的升糖速度。

将马铃薯加工为面条、粉条、馒头和面包等主食的创新方法,通过机械加工的强力揉搓挤压,马铃薯淀粉与面筋蛋白结合,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混凝土的稳定结构,人体摄入后,消化速度减缓,升糖速度也得到降低。

戴小枫建议广大公众,以科学的加工方式,适量食用马铃薯并不会产生健康风险,无须过多担心。

3.水产品养殖不能“用药”?

流言

不久前,华北发生的活鱼下架事件使水产品的违规用药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尽管国家和地方的多个抽检数据显示,水产品合格率近年来一般都维持在95%以上,但那些不合格的少数产品里,总能找到抗生素的身影。公众普遍认为,水产品完全不应“用药”。

真相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认为,养殖业用药是有必要的,如果不使用药物,一些疾病可能形成人畜共患的局面。合理用药可保证水产品的健康,最终保证人的健康。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主任刘文斌指出,抗生素、重金属等污染物,主要集中在水产品的肝脏、肾脏、肠道等部位,肌肉中很少有残留,“我们平时吃鱼也主要是吃肉,很少吃内脏,还是比较安全的”。

为什么我们的水产品不时地被检出药残超标?专家认为,这与养殖模式有关。养殖密度过大,水产动物很容易产生一些重大的应激反应和疾病,使用药物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不过,使用药物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安全。

只要规范合理、控制好药物残留,食用农畜水产品的安全性会得到保证。刘文斌认为,最切合当下实际的整治办法是生态养殖,适当降低养殖密度。

4.黑暗中看手机易失明?

流言

日前,朋友圈流传着这样的帖子:据华西医院眼科主任李丽教授透露,晚上熄灯后千万不要看手机,手机强光直射眼睛30分钟以上,会导致视力急速恶化,还会造成不可逆的眼睛黄斑部病变。

真相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医师张军军回应,他们眼科并没有叫“李丽”的医生。

黑暗中看手机易失明的说法也并不准确。手机上的光不至于引起失明,更别说看手机还能得眼癌。另外如果光线太强,人的眼睛就会不舒服。不舒服之后,人会自觉地把手机调暗,或者不看。

目前“黄斑病”的致病原因很多,常见的有高度近视引发的黄斑病和老年性黄斑病,还有先天性的黄斑病,会导致视力下降,但和看手机并没有直接关系。网络的传言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于文贞介绍,有研究证实手机发出的光线与太阳光成分类似,我们正常在太阳光下生活也没有导致失明,除非直接凝视太阳且时间较长,可以造成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手机发出的光的强度远远低于日光,所以看手机不可能导致黄斑病变。

5.“活性炭”能净化空气?

流言

改善室内、车内空气质量,许多人都会用上活性炭包。因活性炭有吸附功能,很多商家标称活性炭具有除甲醛、室内异味等功能。

真相

活性炭由含炭为主的物质做原料,含有大量微孔,能吸附有机污染物和某些无机物,其对物质的吸附能力取决于它的本身孔径分布情况和被吸附的物质的分子大小。

中消协近期随机选取了16个活性炭样品和4个火锅炭样品,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四氯化碳吸附值两项指标进行检测,前者衡量活性炭对与碘分子大小相当的物质的吸附能力,后者检测活性炭孔容的量度,是测定活性炭活化程度的手段。

公布的检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有些活性炭甚至还不如火锅炭。目前,室内活性炭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

6.喝酒能御寒?

流言

天气如果一变冷,在餐厅、饭店中,边吃饭边喝酒的现象也会逐渐增多起来,经常听到有人会说:“喝点酒吧,可以暖和暖和,御寒!”“酒越喝越热,水越喝越冷”,这是流传已久的话语和观念。

真相

酒进入身体后,酒精的吸收与代谢就开始了,酒精本身和其代谢产物,比如乙醛都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使人体肌肤上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随之加快。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人体内的热量较快地散发到体表,人体就会感到身体发热。

此外,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程度的麻醉作用,这样就让肌肤对外界温度的敏感性降低。

这种身体内部热量的散发,仅仅是短时间的过程,酒后的“暖意”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没有多少时间,饮酒者就会感到格外的寒冷,这是因为体内的热量散失的原因,所以越喝就越感到冷。

“酒后寒”更容易让人患上感冒或者冻伤。冬季饮酒诱发的出血性疾病比夏季多出十几倍,脑溢血、胃出血、心肌梗死多发在这个时节,酒精的刺激会加重这类疾病的患病概率和严重程度。

7.蒲公英根能在48小时内杀死98%癌细胞?

流言

癌症治疗又现“利器”,这次的主角是蒲公英根。根据社交媒体流传的文章,有科学研究表明蒲公英根可以在48小时内杀死98%的癌细胞。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利用蒲公英来治疗癌症似乎指日可待。

真相

加拿大确实有研究认为蒲公英根提取液能够杀死癌细胞,但这只是试验研究结论,临床研究虽在进行,还没有最后结果。

一些癌症患者把自己病情的好转归结为饮用了蒲公英根茶,但是这种方式未得到确认,医生建议不要轻易使用。

根据其他研究,蒲公英根能够促进激素敏感性癌细胞的生长,患有类似激素敏感性乳腺癌患者应该加以警惕。

8.雾霾中发现耐药菌?

流言

近日,“华北雾霾发现耐药菌,‘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将束手无策”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章转发了一篇发表于国际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的关于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提到北京雾霾的样本含有“最多种类的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北京雾霾是唯一“含有几种针对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的样本,而这种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很多重大疾病,因此文章称其为“一种可最后求助的抗生素”。

真相

首先,耐药基因与耐药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雾霾中发现的抗生素耐药性基因,能够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但只有出现在有活性的致病性细菌中时才会成为问题,不会对人类产生直接影响。

其次,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也是不同的概念,耐药性的增加不意味着致病性的增强。在我们周围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存在,不仅在空气中,在口腔、鼻腔、呼吸道、胃肠道都存在细菌或真菌,它们对人体是没害的,大量细菌和我们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体自身具有免疫力,这些细菌大多数对正常人没有致病力,甚至有些细菌是有益的。

而且,抗生素耐药性基因不会对人体带来直接影响,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很有可能普遍存在。任何环境都有耐药菌存在,包括南极和青藏高原,甚至普通人的肠道里都存在耐药菌。耐药菌是细菌在被消灭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不断升级、筛选的结果。与此同时,抗生素也在不断升级,并不能说某一种抗生素就是“最后一根稻草”。

总之,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只有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时才令人担忧:一是这种基因存在于空气中具有活性的细菌中;二是这些细菌具有致病性;三是空气中这些细菌的密度足够高。

9.洗澡先洗头,会让脑血管受热膨胀导致脑溢血?

流言

一篇关于洗澡顺序的文章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人的血管非常薄弱,遇上高温就会‘热胀’,一不小心就会爆裂。冬天洗头时一碰热水,血液一下子就集聚到头部,这时如果马上洗头,可能会导致头部血液流通不畅。长期如此,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脑溢血,日本每年1.4万人因此致死。

真相

脑溢血,又称脑出血,通常指出血性脑卒中。简单解释就是脑血管承受不住压力破裂,导致血液流出进入脑组织。因此,血压高是引发脑溢血的根本原因。

至于洗澡诱发的脑卒中,原因并不是大脑血管受热膨胀,而是因为洗热水澡时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用力过猛引起的血压变化,有可能诱发脑溢血。

而谣言所说的“日本每年1.4万人因此致死”,出自日本《日刊现代》杂志2013年11月21日的报道:日本每年因洗澡不当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1.4万人,其中约9成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12月、1月期间,由于温差使血管及心脏负担增大,在洗澡时摔倒从而溺死的情况尤为突出。

报道写的很清楚,原因是“温差”而不是“受热膨胀”。而且日本人喜欢泡澡,摔倒后因溺水死亡的情况也很突出,并不都是纯粹因为脑溢血直接致死。

10.塑料盆用起来真的有毒吗?

流言

老人不肯用塑料盆给宝宝洗漱、洗衣服,因为觉得“塑料盆加热后会有毒”,小孩子太小抵抗不了。

真相

塑料盆多由聚丙烯(PP)制成。聚丙烯是由丙烯聚合而成的,耐热性好,稳定度高。不仅被用于食品包装、器皿生产,而且在纺织品、玩具、医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甚至有些国家的钱币就是用聚丙烯制造的。

不过,聚丙烯的安全是有条件的。虽然聚丙烯的耐热性很好,可以承受一百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微波加热使用,但是油脂的沸点更高,在两百摄氏度左右,因此,聚丙烯不宜盛放滚烫的油脂。

此外,聚丙烯易老化降解,失去原有的透明度,表面泛黄、褪色,甚至完全粉化等。老化后的聚丙烯自然不再安全,所以,要注意塑料器皿的使用年限。

11.“食肉菌”真的会吃肉?

流言

广州一老人被螃蟹夹伤不治身亡,引发人们对食肉菌的恐慌。部分民众认为“食肉菌”就是一种能吃肉的细菌。

真相

所谓食肉菌并不是单一一种细菌,而是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肌肉组织损坏的一类细菌的总称。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原有化脓链球菌和创伤弧菌,其他的病菌还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感染后如果不能尽快切除坏死组织并接受大量抗生素治疗,蔓延的毒素和全身严重的应激反应将导致败血病及多器官衰竭,数天内危及生命。正是由于这类细菌的“残暴”特性,所以才被冠上吓人的“食肉菌”名称。

虽然名字叫“食肉菌”,但这类细菌可不是真的会“吃肉”。传染病专家指出,这类细菌主要通过伤口或发炎的咽喉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的繁殖能力很强,能迅速产生毒素,侵蚀肌肉和身体组织,溶解、破坏人体的脂肪、淋巴管、筋膜等结缔组织,使患者伤残、休克,甚至死亡。医学上将因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叫做“坏死性筋膜炎”。有的特定菌种还能侵犯人体的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溶解。

食肉菌感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局部体征与全身症状的轻重并不相符,起初患者可能仅感觉到乏力、头晕等不舒服,但病情很快进展,并出现发烧、怕冷、眼睛发黄等中毒症状,甚至不省人事。大部分感染在数天内蔓延到整个身体,产生休克、器官衰竭等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进一步危急生命。

12.核电厂有辐射,爆炸相当于核弹?

流言

不少住在核电厂附近的人担心核电厂辐射会对自身健康造成伤害。有公众担心,核电站一旦发生爆炸,其威力与后果就相当于核武器爆炸。

真相

认为核电辐射很危险是个伪命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辐射,包括去医院检查身体时拍X光片,使用电视、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还有喝的水、吃的米、抽的烟等,都会产生辐射。这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辐射,我们称为本底辐射。既然辐射逃不掉,树立正确的辐射观就很有必要。相关统计显示:核电厂员工平均每年接受的来自核电机组的辐射量比环境本底辐射要小得多;而周围居民接受的来自核电厂的辐射更是微乎其微,一般每年在0.01毫希沃特以下,相当于每年增加了5天的环境本底外照射,而现在国际安全标准是公众剂量一年1毫希沃特。所以说,住在核电厂周围的人可能受到的辐射剂量是相对安全的。

核电站不等于核武器——压水堆核电站使用的铀235燃料浓度只有3%至5%,而核武器使用的燃料浓度必须达到90%以上。此外,核电站不会像原子弹一样发生爆炸,因为两者的作用原理和机制不一样。简单、通俗地讲,核爆炸是通过高对称性、高同步性压缩,把高浓度的铀235压缩到超高临界发生裂变反应,瞬间释放大量的中子和能量,从而产生冲击波和光辐射。核武器的主要破坏手段是光辐射、冲击波还有放射性。核电站的核事故是由于超临界造成堆芯熔化,放射性外溢,这种情况下绝对不会发生核爆炸,因为核燃料的浓度比较低。

13.哺乳期妈妈恢复月经后就要给宝宝断奶?

流言

近日,一篇名为《汉民族儿童断奶与辅食添加建议》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引发了众多妈妈的关注。文中认为,“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妈妈恢复月经三个月内,应该断母乳”,因为“恢复月经后,母乳中就会出现雌激素”,如果长期吃这种母乳“对于小男孩来讲,会胆小,会变得没有男子汉气质。对于小女孩来讲,容易出现性早熟”。

真相

母乳是新生儿成长和发育重要的营养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出生后的头6个月,应该坚持纯母乳喂养,之后可以适当补充辅食,最好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更长时间。在国内,母乳喂养方面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妈妈月经恢复后就不该再喂奶”就是典型。

事实上,世卫组织的建议里并没有专门考虑妈妈月经恢复的情况。资料显示,月经周期返回后,乳汁确实会发生轻微的改变,直接的观察记录包括:在月经周期前后,乳汁的分泌量变少,婴儿也会频繁要求喂奶;有时候伴随着乳汁味道的轻微改变,婴儿可能会拒绝喂养。这些变化是正常的,原因被归于母亲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不过,正确的做法是继续坚持喂养,而不是立即给孩子断奶。

而“乳汁雌激素会让男孩变得女性化,女孩发育性早熟”的说法,也是危言耸听,目前尚未有任何案例或者研究报道证明。事实上,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一项研究发现,母乳中的激素会对婴儿肠道里健康微生物的产生有帮助,潜在保护婴儿免于发生肠道炎症、肥胖和以后生活中的其他疾病。

猜你喜欢

流言活性炭抗生素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玩转活性炭
抗生素的故事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流言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童年重负:“被摄入”的抗生素
改性活性炭吸附除砷的研究
直接合成法制备载银稻壳活性炭及其对苯并噻吩的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