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短视频何其多,俄罗斯可为中国镜鉴
2020-04-23胡成
胡成
自2003年俄罗斯更加严格的禁酒令实施以后,俄罗斯全国范围内的饮酒量减少40%,与酒精有关的死亡人数随之降低,人均寿命亦因此提高
2019年某日坐在甘南偏僻山区的通村客车里,乘客浏览各种短视频App的背景音不绝于耳。
短视频App无疑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传播媒体,而且随着技术与资金投入,App越发智能,即便你没有刻意搜索,哪怕只是在某些短视频上的观看时间超出平均值,App也能准确地分析出你的喜好,并且在后续不断推荐类似短视频。
前些日子浏览了一组短视频,拍摄者生活在俄罗斯边境地区,环境严酷寒冷,几名俄罗斯工人嗜酒,于是他便不断向他们提供伏特加,拍摄他们的痛饮与长期酗酒导致的诸如手颤等慢性酒精中毒症状,满足国内浏览者的猎奇心理。
随后类似短视频不断被推荐过来,酗酒者当然更多是中国人,生活境遇不佳的中老年人为主,还有一些年轻人则为追求流量与关注者而刻意模仿,豪饮大杯烈酒。
在他们模仿的俄罗斯,酒精早已成为社会公害,在情况最为严重的1990年代,俄罗斯平均每两个工作年龄的男性中就有一个因酗酒而过早死亡。其后俄罗斯颁布禁酒令,伏特加、白酒和啤酒的价格被抬高,销售的时间和数量受到限制,饮酒场景被从电影中剪辑掉,并且禁止任何公共场合的饮酒行为。
俄罗斯的禁酒令行之有效。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3年俄罗斯更加严格的禁酒令实施以后,俄罗斯全国范围内的饮酒量减少40%,与酒精有关的死亡人数随之降低,人均寿命亦因此提高。
积重不易返,从100下降40%远比从10增加100%还要多。我几次在俄罗斯旅行,旅行中最大的风险仍然来自酗酒者。法律禁止公共场合饮酒,但是一来不少酗酒者无家可归,二来毕竟不可能监控与管理到公共场合的每个角落,于是在一些较为隐蔽的街心花园或公园深处,总会有酗酒者聚集。而在酒精支配下的人们会做出怎样的事情,可想而知。
2014年在远东哈巴罗夫斯克,黑龙江畔并不算偏僻的公园,两个痛饮2.5升装啤酒的年轻人盯上了坐在长椅上吃午饭的我,于是过来勒索钱财,好在借着忽然走来的人流躲过,不然后果必然不妙。同样的遭遇,在苏联遗风浓郁、酗酒问题同样严重的蒙古国巴彦洪格尔再度上演。这也让我后来不厌其烦地告诫所有打算背包前往北方邻国的朋友,躲开酒鬼是旅行安全的第一要务。
积重不易返,终归在返。100终将下降至10,而若不防微杜渐,10也终有一天会增长至100。根据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各国人均酒精消费量调查报表显示,俄罗斯每年人均消费酒精10.58升,中国则为4.45升。虽然人均酒精消费量不及俄罗斯的一半,但是考虑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酒精消费问题无疑是极其惊人的。
更加严重的是,酒精的危害在中国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更加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遑论专门的禁酒令。
比如公共场合饮酒,我们没有任何约束。而受众广泛,年轻用户又居主导地位的短视频App,其实也是公共场合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最大的公共场合之一。而在这里,不但饮酒没有限制,宣扬与诱导饮酒更是成为许多视频制作者追求流量与关注者的主要手段。众所周知,许多国家禁止烟草广告、禁止影视作品中出现吸烟镜头,正是基于预防诱导消费、预防对于国民健康造成更大伤害的考虑。而危害并不逊于烟草的酒精则不受限制,这显然是某种管理缺失。
更有甚者,部分视频制作者为达到拍摄目的,主动向酗酒者提供酒精,纵容酗酒者的自我伤害,这无疑又存在道德与伦理问题。曾有过几次公众讨论,但是因为缺乏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短视频平台自然也不会加以限制。
于是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衣着光鲜的视频拍摄者,施舍般给予酗酒者一瓶酒精度足够但未必高价的烈性酒,却换来酗酒者的感恩戴德,用他们呈现慢性酒精中毒震颤的手接过来,震颤地倒满酒杯,一饮而尽。
许多观众点赞,难道不觉得残忍? 难道不觉得我们应当为之做些什么吗?
(作者系作家、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