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读者群体差异对其借阅行为和阅读偏好的影响研究

2020-04-23施国良张潇潇杨小莉

图书馆 2020年4期
关键词:硕士生本科生群体

施国良 张潇潇 杨小莉

(1.河海大学商学院 南京 211100;2.河海大学图书馆 南京 211100)

以高校图书馆借阅数据为基础的统计分析有利于把握馆藏资源利用现状,将读者群体进行聚类可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反馈精准信息。为客观衡量高校读者学历及性别等差异对其借阅行为和阅读偏好的影响,笔者以X 图书馆十年的图书借还记录为基础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分析不同读者群体借阅行为和阅读偏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 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普遍应用和电子图书的冲击严重影响传统纸质资源的利用。电子图书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阅读市场呈繁荣态势[1]。据统计,国内各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图书借阅量逐年递减、馆藏利用率低等问题[2]。国外的研究同样表明,目前高校购入的电子资源丰富,纸质馆藏的使用正在减少[3]。由于图书馆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将90%的时间用来寻找非图书馆资源,如Google、Netflix、Amazon 等数字媒体上的实时资源[4]。

为改善纸质资源利用现状,李伟等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利用的现状,对优化馆藏建设和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提供建议[5]。贾玉文指出国内图书馆研究更关注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个性化服务[6]。李丹通过分析读者入馆行为数据构建用户画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7]。谭云江等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读者行为进行关联性分析[8]。张丽萍等得出影响用户借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等[9]。邢荣华等通过借阅日志发现本科生借阅行为的变化规律[10]。赵春辉通过分析2012—2013年的好书榜,总结了好书的特征和集中的类别[11]。吴汉华等对我国“985 工程”高校图书借阅排行榜进行分析,得出最受高校读者喜爱的图书特征[12]。

相比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目前国外的研究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多元化融合以及图书馆的创新管理[13-14]。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对改善图书借阅现状有积极的影响[15]。从用户借阅行为出发,掌握读者阅读规律,对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此外,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相比于看似有趣的复杂推理统计,描述性统计凭借其更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更受研究者欢迎[17]。

如何有效把握不同读者群体的借阅特征?如何通过可行的个性化服务提升高校纸质资源利用率?这是图书馆第三代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学历和性别维度探讨不同读者群体的借阅特征,通过供给侧改革将多元化和创新管理运用到图书馆服务中,有助于推进图书馆服务向多元化和创新服务成功转型。

2 高校读者借阅行为的研究

2.1 高校读者借阅行为的总体情况分析

使用Python 对X 图书馆2008—2017年图书借阅记录进行数据清洗和筛选,最终得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2233481 条有效借阅记录,在馆阅读未借出的图书不计入内。

图书借阅量与外借周期是反映高校图书借阅情况的重要指标。外借周期指一定时期内图书借出至归还的时间,即在读者手中停留的时间;平均图书外借周期指一定时期内每册书借出至归还的时间;人均借阅时间指一定时期内每个人借阅图书的累计时间。为方便统计,文中及图表内出现的时间均以“天”数为单位。

表1 2008—2017年馆藏可外借纸质资源借阅数据

十年图书借阅数据的变化反映出高校学生借阅行为的改变。表1 数据显示,人均借阅量由2008年的18.07 本逐年递减到2017年的9.4 本,按期还书率由73.74%逐年递减到64.13%。人均借阅量和按期还书率逐年降低,平均图书外借周期逐年升高,“少借迟还”的借阅现象普遍存在。

图书借阅人数、借阅量和外借周期大致都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类数据在2015—2016年均有小幅回升,可见X 图书馆为改善图书借阅现状长期推行图书阅读推广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借阅数据再次下降,这与X 图书馆馆藏建设有关,图书的搬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借阅,图书馆环境的改善吸引了部分读者选择在馆阅读。

人均借阅量和人均借阅时间大致呈逐年递减趋势,平均图书外借周期大致呈逐年递增趋势。使用SPSS 非参数统计中的相关检验计算相关性,相关系数介于-1 到1 之间,正数表示正相关,负数表示负相关,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显著。检验得到人均借阅量与人均借阅时间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988,显著性水平为0.000,两者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人均借阅量与平均图书外借周期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890,显著性为0.001,两者呈高度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从降低平均图书外借周期为出发点提高人均借阅量以改善图书借阅现状。

2.2 学历差异对高校读者借阅行为的影响

2.2.1 以年为单位的借阅行为分析

以每个年份为区间,对X 图书馆有借阅行为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总体和平均借阅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每个群体借阅行为的特征。

表2 2008—2017年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可外借纸质资源总体借阅数据

表2 数据显示,2008—2017年本科生的借阅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2015—2016年下滑速度减缓;借阅量和外借周期呈逐渐递减的趋势,2015—2016年有明显回升。可见十年间社交媒体和电子图书的冲击及阅读推广活动都直接影响到本科生的借阅行为。本科生的借阅行为与学生群体借阅行为的总体趋势相符,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很强。

不考虑研究生群体的招生政策带来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借阅人数在2008—2011年逐年上升的影响,只分析2012—2017年的借阅数据。数据显示,硕士生的借阅量和外借周期与本科生的借阅趋势无显著差异。博士生的借阅人数、借阅量和外借周期在2014—2017年呈逐年递增趋势、与学生群体借阅行为的总体趋势不相符,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不强。

结合表3 数据,本科生的平均数据与其总体借阅趋势无显著差异,再次印证本科生的借阅行为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很强。不同的是硕士生人均借阅量逐年递减,无回升趋势,说明硕士生的借阅行为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一般。博士生人均借阅量和人均借阅时间呈逐年递减趋势,仅2016年回升,再次印证博士生的借阅行为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不强。2008—2017年本科生借阅数据与学生群体借阅行为的总体趋势最为相符,博士生借阅数据与学生群体借阅行为的总体趋势最不相符。最终得出随着学历的提升,高校学生的借阅行为受外界因素(如阅读推广活动、电子化冲击)的干扰越小。

表3 2008—2017年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可外借纸质资源借阅数据均值

硕士生的按期还书率最高,均值为74.81%,博士生的按期还书率最低,均值为62.19%。图书馆的借还管理制度有待按群体制定个性化策略。此外,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人均借阅量无显著差异,年人均借阅量约为13 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平均图书外借周期分别为26 天、64 天、77 天,人均借阅时间分别为324 天、780 天、1019天,可见博士生的平均图书外借周期和人均借阅时间最长,硕士生次之,本科生最低。这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层次和对知识挖掘深度的差异性相关,研究生学习强调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可见随着学历的提升,高校学生的平均图书外借周期和人均借阅时间呈递增趋势。

2.2.2 以月为单位的借阅行为分析

以2017年有借阅行为的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博士)为研究主体,每个月份为时间区间进行统计。对1—12月本科生和研究生借阅数据作折线图,如图1—6 所示。虚线代表本科生,实线代表研究生。

总体的借阅人数、借阅量和外借周期在1月、7月及8月有明显下降趋势,同时在3月及9月有明显上升趋势,并达到该学期的最大值。表明寒暑假在校人数的减少给借阅数据造成的直接影响很大,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是借阅高峰期,借阅量逐月下滑,在寒暑假分别降到最低点。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人均借阅量无显著差异,且借阅曲线未出现大的波动。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本科生的人均借阅量大幅度上升。对比当月借阅记录,发现本科生借阅中“数学建模”和“考研英语”的相关书籍占比增大,说明本科生借阅受到“数学建模比赛”和“考研复习”的影响,再次印证本科生的借阅行为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此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平均图书外借周期都在1月和7月达到最高点,人均借阅时间分别在7月份和8月份达到最高点,这是由于部分读者放假前未按期还书带来的平均图书外借周期和人均借阅时间的“被增加”,同时可能存在部分读者把图书带回家阅读的现象,有待进一步验证。

图1 借阅人数

图2 借阅量

图3 外借周期

图4 人均借阅量

图5 平均图书外借周期

图6 人均借阅时间

2.3 性别差异对高校读者借阅行为的影响

以X 图书馆2014—2017年有借阅行为的男性读者和女性读者为研究主体,以每个年份为区间进行统计。X 图书馆属理工类院校,男性占比大,男性的借阅人数、借阅量及外借周期都高于女性,此处不作赘述。表4 的平均数据显示,男性的人均借阅量低于女性,人均借阅时间和平均图书外借周期高于女性,该现象与2018年京东全民阅读报告中的“男性阅读重速度,女性阅读重深度”[18]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研究生群体的平均数据高于本科生,且理工类院校男性研究生占比普遍高于女性;X图书馆理工科教参占比较高,教参类图书的必需性导致其外借的数量和周期普遍高于其他类图书,且理工科学生群体男性占比很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男性群体的借阅特征。可见高校类别对高校男性、女性读者的借阅行为有直接影响,在分析高校学生性别对借阅行为的影响时不可一概而论。

此外,男性和女性的平均按期还书率分别为63.93%和68.13%,男性的按期还书率略低于女性且下滑速度更慢。这说明男性在公共图书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借阅行为更稳定,女性在公共图书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更遵守规章制度。

表4 2014—2017年男性、女性读者可外借纸质资源借阅数据均值

3 高校读者阅读偏好的研究

图书借阅排行榜可以反映图书热度,掌握不同读者群体阅读的高频图书、最受欢迎的作者等信息,能实时了解阅读偏好,为图书馆的个性化导读服务提供指导。检索2008—2017年图书借阅的有效记录,逐年统计该年借阅次数位居前100 名的图书,最终得到十年的图书借阅排行榜,记为“图书借阅Top100”。同理,按学历和性别划分读者群体,以2014—2017年为区间,统计结果记为“本科生借阅Top100”“研究生借阅Top100”和“男性借阅Top100”“女性借阅Top100”。此处将书名相同,卷、册不同的书记为一种图书,即以图书种数为单位。“图书借阅Top100”共计246 种书,教参书占比40.7%。为使借阅偏好的研究更具普遍性,以下分析教参类图书不计入内。

3.1 高校读者阅读偏好的总体情况分析

表5 以借阅次数为排名依据,排名越靠前,受欢迎程度越高。登榜年数指该书在2008—2017年间单年登榜的次数之和,登榜年数越大,受欢迎的持久性越长。数据显示,借阅次数前20 名的作品登榜年份均在5—10年之间。结合借阅次数、登榜年数及年均借阅次数(借阅次数/登榜年数),近十年来最受高校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为《平凡的世界》。此外,十年间热度持续高涨的作品还有《飘》《傲慢与偏见》《红楼梦》。《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等经典文学作品虽年均借阅次数不高,但持续登榜。

表5 2008—2017年图书借阅Top100 中前20 名的登榜作品

《明朝那些事儿》《了不起的盖茨比》《盗墓笔记》《冰与火之歌》等后起之秀,登榜年数不高,年均借阅次数却非常高,表明这类图书在高校群体非常受欢迎。为避免遗漏近期热度很高的作品,笔者用同样的方法统计了“图书借阅Top20”,发现未在表5 出现的《十宗罪》《鬼吹灯》也陆续登榜。这类登榜年数不高、借阅次数较高的作品的共同特征为出版年份较新且与社交媒体密切相关。可见,经典文学作品在高校借阅排行榜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影视剧等以及社交媒体推动的新兴文学作品也很受高校读者欢迎。

3.2 学历差异对高校读者阅读偏好的影响

“本科生借阅Top100”共163 种书,教参类图书占比35%;“研究生借阅Top100”共198 种书,教参类图书占比67.2%。可见高校本科生对文学、史学类作品的关注度高于研究生。排名前20 位的图书重合种数为17 种,重合率高达85%。此外,“研究生图书借阅Top100”中共65 种文学、史学类作品,与“本科生图书借阅Top100”重合63 种,重合率为97%。由此可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阅读偏好无显著差异。

3.3 性别差异对高校读者阅读偏好的影响

“男性借阅Top100”共164 种书,教参类图书占比58.5%;“女性借阅Top100”共180 种书,教参类图书占比30%。可见高校女性读者对文学、史学类作品的关注度高于男性读者。统计结果显示,2014—2017年“男性借阅Top100”和“女性借阅Top100”中借阅次数前20 名的作品登榜年数基本都为4年,可见高校男性及女性读者阅读偏好的稳定性很强。

两个排行榜共同出现了98 种图书。其中,男性与女性读者共同关注的热度较高的作品包括《明朝那些事儿》《平凡的世界》《冰与火之歌》《盗墓笔记》《了不起的盖茨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与影视剧和社交媒体相关的作品。此外,《货币战争》《银河帝国》《国富论》《全球通史》等财经类和历史类作品,以及《笑傲江湖》《诛仙》《天龙八部》等武侠类作品在男性读者群体中更受欢迎;《小王子》《简·爱》《呼啸山庄》《茶花女》《红与黑》《京华烟云》《瓦尔登湖》等经典文学作品在女性读者群体中更受欢迎。

以图书种数为单位对2014—2017年男性、女性读者借阅图书的重合度进行计算数据。表6 显示图书重合率由32.58%逐年递减到26.86%,表明男性和女性读者的图书阅读偏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差异性也十分明显,且随着年份的增长差异性越来越显著。

表6 男性图书借阅和女性图书借阅重合度数据

此外,对高校读者最受欢迎作家排行榜进行分析,排名依据为登榜作品的种数。统计结果表明中国的南派三叔、王小波、余华和日本的村上春树是高校男性及女性读者共同关注的作家。男性读者最喜爱的作家为中国的金庸和古龙,女性读者最喜爱的作家为日本的东野圭吾,同时中国的桐华、八月长安、张爱玲、唐七公子、杨绛也很受女性读者欢迎。

对登榜作品的国别进行统计排名。男性读者借阅的作品中,中国作家的作品占比52.9%;美国占比17.6%;法国占比10.3%;日本和英国均占比7.4%。女性读者借阅的作品中,中国作家的作品占比55.6%;日本占比11.9%;英国占比9.5%;法国和美国占比8.7%、7.9%。可见中国作家撰写的作品占比超过一半,深受高校学生喜爱。美、法、日、英四个国家的作品也吸引了大量读者,男性读者更偏爱美国作家的作品,女性读者更偏爱日本作家的作品。

4 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个性化建议

互联网媒体及图书电子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高校读者的借阅行为发生改变[19]。研究得知学历差异对高校读者的借阅行为有显著影响,性别差异对高校读者阅读偏好有显著影响。因此从学历和性别维度出发,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对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多元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提出可行性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4.1 开展以读者驱动为主导的创新服务

了解读者兴趣、进行图书推荐并充分满足读者需求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20],可考虑从读者阅读偏好的视角出发提供实时图书专区服务,比如在网站和实体大厅设置实时的高热度图书展架,实现图书馆的“O2O模式”。研究得知高校男性和女性读者的阅读偏好存在相似性,差异性也愈发显著。因此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区分男性读者专区和女性读者专区,定期更新和共享两个群体最受欢迎的图书、作者等信息,并以不同读者群体的偏好为依据、以智能技术为支撑进行图书个性化推荐。此外,高校图书馆要引导读者正确看待图书热度和借阅持久度,把握经典图书和高热度图书的平衡建设。

转变服务理念,多维度地理解阅读推广[21]。可考虑将图书馆使用和发展历程纳入课程并开展以读者驱动为主导的阅读讨论及阅读推广活动。研究得知本科生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高于研究生。因此针对本科生群体制定具有传播效应的阅读讨论和推广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优势推动更多本科生加入阅读行列,最终实现持久性的图书借阅;针对研究生群体要注重提高推广图书的质量,并实时捕捉该群体的借阅需求以进行精准化推广。还要注重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动态调整推广策略以保证图书借阅的持续性。

4.2 将多元化服务融入图书馆建设

处于图书馆3.0 时代,除了满足读者需求外,还要注重包括人员配置、馆藏环境、文化氛围、资源融合等因素的多元化服务。合理的人员配置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舒适的服务环境和浓重的文化氛围能有效吸引读者到馆借阅。科学的馆藏建设要结合高校特色,扩大室内空间,关注周边环境的建设,注重馆内交流的便利性,通过“图书足迹”与用户建立沟通体系。图书馆还可以通过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体系,充分融入AI,融合纸质及电子资源,并借助趋于成熟的馆际互借模式以及先进的设施设备给予读者最优的阅读体验。

图书采访工作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读者学历及性别的差异性。将当下的社会热点融入采购计划,注重考虑不同读者群体所需的教参类图书比重、借阅需求和阅读偏好,并结合图书热度排行榜制定图书采购计划,以实现馆藏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提升读者满意度。

4.3 为不同读者群体定制全新的个性化服务

4.3.1 动态的图书借阅规则

学历差异对高校读者的借阅行为有显著影响,且本硕博的借阅量和外借周期随时间动态变化,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制定动态的图书借阅规则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纸质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在借阅期限制定中应遵循博士生的借书期限最长,硕士生其次,本科生最低的原则;最大借书册数的制定不必按读者群体区分对待,可借鉴中山大学图书馆“借阅无限量”政策[22],对借阅量进行无限量管理。通过借阅规则的动态调整以观察图书借阅情况直至找到最合适的图书借阅规则。此外,人均借阅量与平均图书外借周期呈高度反相关关系,可考虑以适当降低平均图书外借周期为出发点提高人均借阅量。综合可知提高图书最大借阅量、适当缩短图书外借周期能有效提高图书流通速度和馆藏资源利用率。

4.3.2 特色的图书归还制度

按期还书率逐年递减说明高校学生按时归还公共资源的意识薄弱,值得引起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得知学历及性别差异对按期还书情况存在一定影响,为方便图书馆的实际管理工作,针对不同学历读者群体进行图书催还工作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不仅要加强对本科生图书归还的监督工作,还应充分考虑博士生的在职比例及特殊性,提前发布催还通知并通过沟通调整还书期限。

此外,寒暑假前管理人员要及时提醒读者按时归还图书,还可制定特色的假期图书借阅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借阅图书带回家阅读,避免馆藏资源的过度浪费。逾期罚款制度在具体情境下所起到的作用是存在差异的[23]。制定超期还书的罚款制度并不能完全改善图书归还情况,笔者认为可适度结合超期豁免制度,并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公共资源意识教育和借阅行为的规范管理,以有效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

猜你喜欢

硕士生本科生群体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赵燕磊
Younger and Older learners’Advantage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Settings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