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中的价值
2020-04-23夏德君於婧婧王英宋慧玲张文奇
夏德君 於婧婧 王英 宋慧玲 张文奇
2019 年12 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 年1 月12 日,WHO 将其命名为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020 年2 月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1]。作者对10 例确诊NCP 的临床及影像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NCP 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2020 年1 月20 日至2 月10 日本院共确诊NCP10例,男7 例,女3 例,年龄28~67 岁,平均(47±7)岁。其中重症1 例。发病前均有与武汉人或核酸阳性者接触史,入院时发热4 例,咳嗽5 例,咽痛2 例,1例伴腹痛;9 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 例弱阳性,4 例外周白细胞降低,4 例淋巴细胞比例降低,5例CRP 升高。6 例进行胸部DR 和CT 影像学检查,4例仅行CT 检查。检查设备为飞利浦移动DR 和西门子4 排CT,首次检查时间在核酸检测后1~3d,住院期间多次复查DR 或CT,所有病例后期均行CT 扫描。
2 结果
2.1 DR 胸片表现 4 例首次进行DR 胸片发现病变,表现为肺内散在斑片状、小片状高密度影,界限不清。病灶均位于肺中外带,其中左肺上叶及左肺下叶各1例,1 例病灶内局部密度增高(见图1),另2 例位于两肺下叶,2 例胸部未见异常。
2.2 胸部CT 表现 10 例均在两肺多叶发现病变,多位于两肺外带胸膜下,以两肺下叶为主,病变多沿支气管束分布,表现为两肺多发结节状、斑片状、片状磨玻璃密度影,边界清晰或模糊,病灶内可见血管影(见图2)、充气支气管影、实变、边缘少量条索影、少量胸腔积液等。
图1 X线胸片左上肺斑片状影,内见高密度影
图2 CT示右肺下叶磨玻璃密度影,界清,内见血管影
2.3 疾病动态影像学表现 (1)动态X 线表现:4 例阳性病例行床边DR 复查,间隔2~3d 复查;2 例出现病灶增大,其中1 例在其他肺叶又发现新病灶,1 例发现病灶缩小,另外1 例无明显变化。(2)动态CT 表现:早期多表现为结节状、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边界清晰或模糊,位于两肺中外带。所有病例均间隔2~4d 复查CT,有9 例在8d 内病灶增多、范围增大、血管影增粗(见图3),其中2 例原病灶明显吸收,两肺另见新发磨玻璃密度影、边界不清,2 例部分病灶有融合趋势(见图4),6 例磨玻璃影内见实变、充气支气管影(见图5),3例病灶边缘出现条索影。通过积极治疗,5 例病灶范围缩小、边界渐清、实变减小、密度变淡,核酸检测2~3 次阴性,肺内病灶有明显吸收,最快1 例10d 出院,出院后7d 复查,2 例肺内阴影基本吸收消失(见图6),另 外5 例,4 例实变影增多,1 例出现胸腔少量积液(见图7)。
图3 A:两肺斑片磨玻璃影,内见增粗血管及充气支气管影。B:治疗后两肺下叶病灶吸收
图4 CT示两侧胸腔少量积液
图5 A: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影,边缘模糊。B:4d后复查,右肺上叶病灶增大,内见增粗血管影,左肺下叶新发病灶(箭头)
图6 CT示两肺下叶实变,左肺下叶充气支气管影
图7 A:两肺下叶结节状斑片状磨玻璃影。B:6d后,两肺病灶增大,血管增粗,右肺下叶病灶有融合趋势,左肺下叶实变明显
3 讨论
由于NPC 主要病理表现在肺部,因此放射学检查是重要手段之一,检查方法包括DR 和CT 等,二者比较DR 具有使用方便、成本小等优点,但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较多,判断上又有较多的主观性。而CT 有更高的空间及密度分辨率,特别是HRCT 扫描可以更早发现肺部病变(尤其是磨玻璃结节),有助于NCP早期诊断,有利于及早防控,同时CT 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细微变化,对临床病情判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CT 检查是早期检出NCP 肺部病变及其判断病变过程的重要方法,对于病变的精准判断,CT 检查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组10 例,有2 例DR 胸片正常,而CT 检查均阳性,因此本组病例后期均采用CT 复查,作者认为,DR 胸片仅限于筛查,早期发现及精准诊断首选CT 检查。
NCP 病变早期胸部X 线平片检查可无异常发现,进展期可表现为肺外带局部的斑片状,边缘模糊,以两肺下叶多见。CT 表现多为两肺多发结节状、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边缘模糊或较清,病灶多位于两肺外带胸膜下沿支气管束分布为主,可有实变及充气支气管影,病灶周围条索影,少量胸腔积液等。按疾病发展可分为:(1)轻型:两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结节状、斑片状磨玻璃影,多数边缘不清,病变多位于肺下叶,肺外带胸膜下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为主,磨玻璃阴影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征、增粗血管影、少许实变。(2)进展型:肺内有新病灶出现,原有病变范围扩大,病灶内血管增粗,出现大小、程度不等的实变区,病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胸腔积液,原有病灶可融合或部分吸收,病变范围和形态常发生变化。(3)重型:两肺呈弥漫性改变,实变明显增多,呈白肺状态,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及气胸征象;本组无重型病例。(4)NCP 转归:绝大多数NCP 患者经过综合治疗,病情趋于稳定、好转,表现为肺部病灶数量减少,密度变淡,磨玻璃影完全吸收。部分患者病变可以演变为纤维化,少数具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程中病变进展,肺内病变范围扩大,结构扭曲、实变,严重时出现白肺。本组5 例患者1 周后CT 复查,其中1 例肺内病灶加重,但临床症状好转;1 例出院前3 次核酸检测阴性,肺内病灶基本吸收,但1 周后核酸检测又出现阳性,表明影像表现与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有不一致现象,同时该患者病毒是否仍有活性,尚待于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