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

2020-04-23江,王

关键词:高校学生互联网+政治

王 江,王 蕊

(1.辽宁工业大学 人事处,辽宁 锦州 121001;2.渤海大学 党政办公室,辽宁 锦州 121013)

一、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式,是互联网不断演进的结果。“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理念下,完成思维和模式的创新[1]。

“互联网+”的“+”,既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2]。“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以互联网技术及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通过起初的微博以及应用日趋广泛的微信等app 为工具,以朋友圈、微电影、微小说、微视频以及微课等为形式,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目标的全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形式还很单一,并不能撼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但是,“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构建“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却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突破口。

“互联网+”背景下,WIFI 以及移动4G 网络几乎实现了校园的全覆盖,移动终端设备在高校学生中基本普及。另外,随之而来的以“QQ”“微信”为代表的实时通讯工具的普遍应用,带来的“微文化”的传播更广泛更具影响力。“互联网+”的思想传播信息量巨大,但却以碎片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大学生,使得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呈现出传统化、精英化与人性化、个性化的综合特征。高校学生在追求个体价值的过程中不再是“受众”而是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主体”。从这一角度来讲,“互联网+”促进了高校学生思想的进步。但是“互联网+”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互联网+”是各种文化与价值观的矛盾集合体,这种文化和价值的融合与冲突导致高校学生在思想、心理、性格乃至人格等方面具有不稳定性。另外,“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缺乏责任感,甚至导致违法的严重后果。

所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互联网+”形势的发展,契合高校学生个体发展特点。从这一角度来讲,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主要功能

(一)为学生展示个性化提供了平台

“微文化”是“互联网+”模式下校园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微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内容简单、更新快捷等特点,这与高校学生追求个性化、生活化的特点相一致,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展示自我,促进个性发展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高校学生可以进行人际交往活动,实现信息交流的无缝化对接。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全方位地融入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去,使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主动参与者同时又是受众,在“微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激发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鲜明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多元化平台

“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和思维。首先,“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工具更具多样化。随着移动网络在校园中普及,移动智能终端在学生中的广泛使用,思想传播的工具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微信等已成为学生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次,思想传播与“微载体”的结合使高校学生在交流方式、学习资源的获得、娱乐乃至消费模式以及网络语言等方面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多样化的传播工具以及多元化的思想载体,更加贴近高校学生追求鲜明个性的喜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依托“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够吸引高校学生自觉参与其中,使其更具实效性。

(三)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交互化学习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选择上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移动网络以及智能终端设备可以突破传统学习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自主开展学习。“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还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搭建了良好的桥梁,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性向“互联网+”模式下师生交流多元化、互动化转变。传统、互动转变过程如图1所示。

在“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师生提供了更“轻松”的互动化模式。在“互联网+”模式下,老师和学生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方式,而是完全平等的交流方式。通过朋友圈推送、点赞、评论、分享信息、转发信息等方式,既能充分表达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又能便于老师积极关注学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即时化、虚拟化转变。

(四)“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信息传播快、紧跟时代步伐的特点

思想传播由传统的点对点模式向多元化链式网络转变,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实现了快速大众化传播,同时也实现了虚拟化和远程化传播,还实现了内涵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的资源共享。“虚拟化”和“远程化”的学习方式在加深师生交流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为此,高校应注重高校“互联网+”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整合校内、校际资源,构架大格局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

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其自身发展的新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

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适应高校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状态。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立原则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不断发展的,所面对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所处的环境也是不断转变的。目前,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方式相对滞后,反而认为网络是“洪水猛兽”避而远之,或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登大雅之堂”。这种相对滞后的思想源于落后的观念,因此,转变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十分重要。

坚持兼容并蓄。诚然,“互联网+”时代,确实存在着有些学生不正确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现象。例如有些学生上课玩手机,看视频,刷朋友圈,沉迷网络游戏,有的学生甚至在直播平台肆无忌惮地用学费、生活费“刷礼物”等不良现象。但“互联网+”具有信息存储量大,例如“云存储”;时间灵活、内容丰富,例如网上“公开课”、微课、慕课等这些优势,恰恰与当代大学生追求简洁、充满激情、想象力丰富、探知欲强等特点相契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看待“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战略高度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设备的正面作用,建立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消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教”与“学”的隔阂,充分调动“互联网+”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有效地传递到学生灵魂深处。

坚持淬砺致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因此,关注、了解学生现实问题及思想特征,对“互联网+”模式下学生喜好的工具和形式加以“淬砺”,从而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是引领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探索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就是以党的思想为引领,运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息”“微文化”“微平台”的技术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引领学生成为平台的主导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平台,学生与老师充分地交流,从而碰撞出真理的火花。

坚持科学把控。“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在于充分挖掘“互联网+”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积极功能。为此,“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必须配套相应的监管体系。一方面,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其遵守法律以及国家有关网络监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学生网络使用管控,过滤不良信息,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监管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思想以及心理特点构建有针对性的监管评价体系。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内涵

建立网络课程平台,促进资源开放与共享。通过建立网络课程平台,针对学生习惯和常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特点,定制与之相契合的教育内容,实现大学生与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通过开发简便快捷思政课程形式,例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以及手机公开课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渗透率”,从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微课等思政课形式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鲜明、课程时间短、内容精炼等特点,一方面便于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立足日常微生活,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内化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具灵活性、参与性以及体验性。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以及手机公开课等教学模式的日益兴起,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定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平台也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将教学的课件、参考资料等学习资料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生和老师下载。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通过各类学习资源、软件、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高年级学生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辅导等。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能够通过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之间的网络互动模式,加强教师对学生思想状态的实时动态掌握,从而加强学校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控。另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搜集的学生反馈信息,也可加强教务等职能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强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规范性。

建立网络服务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传播的方式改变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必须打破以往封闭、单一、静态的思维模式,建立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思维模式。通过建立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时政热点问题、在线学习、在线测验、在线咨询等服务,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喜闻乐见的方式,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同时,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微信、QQ、微博等实时交流工具搭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交流平台,可以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另外,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分级制度,形成“金字塔”式的学生信息网络,即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学校应急处理学生突发事件。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是教育发展自身的需要,更具时代特征,更加贴近大学生不断追求创新和变化的需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教师更应主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互联网+”模式下不断探索、创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互联网+政治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