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

2020-04-22郑维林周晓海

关键词:红色资源意识形态高校

郑维林 周晓海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历尽艰辛,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发展现状、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红色资源的内在发展需要,论证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红色资源;高校;意识形态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led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unswervingly to the socialist road after all the hard work. It leaves rich and colorful of red resources behind making one legend after another.It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cavate the realistic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hidden behind it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nherent development needs of red resources.To demonstrate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red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ace the dilemma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red resourc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

2014年12月28日至29日,習近平主持召开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主流文化。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载体,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建设。高校又是培养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王炳林教授认为,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也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红色资源

资源本是一个经济学名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援引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的话,“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指出“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诞生了一系列以“红色”命名的新词,例如“红军”、“红旗”等。“红色资源”主要在“红色”二字,“红色”是对概念的本质界定。首先,红色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不仅本身具有先进性的特点,而且能够激发革命精神的先进性。其次,红色资源是在特殊历史阶段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最后,红色资源是社会正能量,具有育人的性质。它承载着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不但对社会教育有正向作用,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促进作用,还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有领导作用。本文认为“红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前者以历史遗址遗迹、纪念碑和烈士墓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为载体,后者以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为载体。

(二)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法国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Destutt deTracy)在其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中首次提出的,并将其界定为是一种中立的“观念科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在其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无意识及其理论体系。具体而言,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对人类的精神生产进行引导,影响人类对文化的创造和创造文化的方式,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意识形态作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场所,体现了文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会性。简单地说,意识形态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本文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观念,它具备历史性、系统性和群体性等特征。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仅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而且要求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持党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是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建设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任务。红色资源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载体,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蕴藏中国故事、承载中国精神、积蓄中国力量,富含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价值导向和精神塑造等功能。红色资源本身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精神,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以文化形态的姿势展现在高校大学生面前,有利于其传承先进文化,弘扬先进精神,完成价值导向和精神塑造的意识形态教育任务,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接受优秀红色资源的熏陶,树立勇于拼搏、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将红色资源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可以为大学生注入一股新时代的精神动力,激发其努力为社会分担、为国家奉献的决心和毅力。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和潜在价值

(一)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革命家,再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及进入新时代的历任领导人,他们对意识形态教育都有着重要的论述,为进一步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支撑。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认为,社会意识起源于物质生活,依存于社会关系。它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社会存在和物质生产在人们观念上的发展。但是,意识形态并非被动反映社会存在,而是主动参与社会关系的建设,先进的意识形态在充分的社会条件下还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人类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然而,无产阶级意识不会自发产生,所以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宣传。列宁则又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强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性,赋予了意识形态鲜明的阶级特征。

2.中国共产党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过渡到了意识形态领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意识形态发挥的重要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成了从欧洲形式过渡到中国形式的任务,围绕着“改造中国、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产生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诞生,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该阶段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其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1949年到1957年,为抵制腐朽没落思想的影响,党的意识形态教育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注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1957年到1976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逐渐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忽略了物质基础,开始了错误的批判。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改革开放,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意识形态建设的认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1982年12月4日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是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之后一段时期内,中共中央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决议和实施纲要。2006年3月,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提出了“八荣八耻”。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提出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具有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稳定功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科学发展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新时代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入宪法。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综上所述,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发展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主旋律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走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造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党的十九大高度肯定了革命文化的历史地位,并将“继承革命文化”写入党章,进一步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意识形态高校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