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0-04-22王天宝

关键词:实践研究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王天宝

摘   要:作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聚焦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探索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方式,可以给初中历史教师以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2-0033-04

作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相对于高中核心素养培育、评价体系日益成熟,关于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尚且比较少见,而其中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因此本次河北省优质课评比加入了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明确了历史教学导向。希望通过笔者的观感,能够帮助初中历史教师理解核心素养,并给以启发和帮助。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体系”概念首次被提出。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具体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它所呈现的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其表现是学生具备能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教师教学如何落实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初中学段关于历史学科素养应把握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有几个比较突出的教师,在核心素养教学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我觉得值得学习。

案例一 某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按照课标要求、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三个层次对教学进行了规划,通过对课标要求的解析、三维目标的选择和设置以及对核心素养的细致解读,体现了课标要求、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在教学要求中的递进关系。

案例二 某老师把课标要求归入核心素养之下,对教学进行了规划。

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

明确了解鸦片战争相关的基本事实;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认识近代中国和古代中国的区别。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根源,鼓励学生从屈辱史中获得启发,观看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感受和认识。在老师的帮助下构筑历史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案例三 某老师基于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进行了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维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

3.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种姓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佛教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了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案例四 某老师直接以核心素养的要求为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草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是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的开篇课,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下一课五四运动的发生莫定了思想基础。包括两个子栏目: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我重新整合了本课教学内容,把第二个子栏目进行了拆分,设计了以品读《新青年》杂志为主线,通过“观封皮、看目录、读文章”三个教学环节来分别对应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自我研读能力,但对材料的研读尚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及深入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学法方面的指导。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文白之争,使学生能够辯证地看待不同文明的优缺点,从而形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的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间和地点的自学,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重大事件的时空观,并能和前后知识形成联系。

3.史料实证:以三组镜头的形式呈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史料,以陈独秀和鲁迅的文章节选探充新文化运动的主题,通过近现代各类报刊摘要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分析史料和陈述表达的方法,进而形成“论从史出”的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而且能对“民主与科学”这一运动口号的历史内涵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5.家国情怀:通过导入对金庸先生的追念以及后记部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引用,结合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的事迹,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文化自信的意识。

通过摘抄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这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在教学中对核心素养做出了各自的探索,这种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值得广大教师群体借鉴,同时也反映出大家对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还存在分歧。

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曾经在他的《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一文中说过,“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还说“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核心素养时不应该把核心素养等同于课标要求或三维目标,应该把核心素养作为高于课标要求和三维目标的一种教学要求来对待。

在河北省2018年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中,首都师范大学的曹小文副教授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虽然这是针对高中课标要求中的核心素养,但是其他学段可以从中借鉴一些东西。

笔者把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要求简单归纳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正确的时空观下,通过史料实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情怀。当然,这只是一种粗略概括,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核心素养的要求和课标要求并不矛盾和冲突,只是在不同教学阶段提出的更高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并把握好在教学中运用的尺度。具体操作还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教學环境进行调整,制定过于细致的教学要求会限制教师的发挥。通过初中阶段的教学实践,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唯物史观的意识,让其在正确的时空观下进行思考,结合史料实证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形成正确的家国情怀即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以培养,不能苛求一蹴而就。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可能在对课标要求和核心素养方面的认识还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崔允漷.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3~5.

[2]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郑   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历史.7~9年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