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德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2020-04-22李清萍
李清萍
【摘要】国家从2019年开始,重新修订了德育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德育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大纲内容,规划教学思路。面对中职生生源较差的客观现实,在新课改的今天,怎样才能更好的激发中职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已经成了每一个中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了。
【关键词】中职生 德育 学习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206-01
中职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个别同学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存在较大问题,特别是个别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所以,开设德育课是当务之急,非常必要。但是,针对中职生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怎么才能提高中职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博学多才,用知识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立足于教材但必须高于教材,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讲解要有深度,能让学生钻到里面去,讲解要有广度,从课本到课外,从当代到古代,从天文到地理,能深入浅出,把知识讲懂讲透。这就需要老师勤于学习,不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其他学科知识,做到知识的交融,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定能叩响莘莘学子的心弦,既教活了德育课课,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提高了自己,又感染了学生。当然,这对于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时常要学习,时常要更新自己的知识,时常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上这门学科,爱上这个老师,也理所当然的对学习这门课感兴趣了。
二、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机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注重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重大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职老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满堂灌的方法,或者是照本宣科的做法,这些做法早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了,结果是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的麻烦。所以,教师必须借助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通过图文并茂、色彩变化、声响效果等“特效”更能开启中职生的思维闸门,让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情景中。
(二)创设课堂讨论的情景,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增强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讨论的情景,以便于学生从讨论中掌握知识。讨论法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较大,教师必须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组织工作,找好讨论主题。讨论前必须分好组,每组必须有组长负责,组员精心准备,分工明确,组长要做好总结发言的准备,课堂秩序必须组织有序等。
2.教师要做好点拨的工作,对于知识的点拨,资料的搜集,教师都要参与其中,以便把讨论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参与,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收集,掌握反馈信息。
4.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讨论中,学生一定要配合协作,各抒己见,也要保护好少数人的意见。
5.讨论结束后,必须做好总结和反馈工作,把学生表现积极的方面予以表彰,把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一一点到,以便于下次注意。
三、创造展示舞台,提振学生信心,增强中职生学习兴趣
德育课是中职教学中一门较新的课程,以培养中职生德育养成和职业规划为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努力之后的获得感。如我在教授人生职业规划时,首先讲授了职业规划的含义意义等,让学生对职业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举例讲解一些成功者的人生规划,如马云、王健林、马化腾的人生规划的事例,让我们的同学也学着做人生规划,之后组织人生规划报告会,让学生在讲台上规划未来。在学生的发言中,我惊奇的发现:有的從自身出发,正确定位,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设计未来;有的则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短期学习目标,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还有的信心满怀,对未来充满信心,有勇气有自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台上学生激情飞扬,台下学生深受启发,觉得没有规划的人生就像没有目的的小船,随波逐流,也开始转变观念,主动开始设计人生。通过学生作“学术报告”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理解与体会,把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总之,培养学习兴趣是教师的永恒追求,对中职生更是如此,唯有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唯有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靳艳玲.简论中职生德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J].广西教育,2009(27):20-21.
[2]冯力.对中职生德育课学习兴趣培养的探索[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3(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