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建构的“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
2020-04-22朱金静
朱金静
摘要:结合教材,综合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平,从设计思路、材料选取和装置效果三维视角建构“尿的形成过程”物理模型,学生在不断完善模型的过程中,将这一抽象的过程形象具体化,并主动建构“尿的形成过程”相关概念。
关键词:肾单位,模型,过滤作用,重吸收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可以用实物或抽象符号等定性或定量表示,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自制物理模型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与掌握生物学概念。
1 教材和学情分析
“尿的形成过程”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教材利用文字说明、结构示意图和资料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该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但学生通过制作动物细胞模型和植物细胞模型的经历,初步具备模型建构的能力,为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能力基础。
2 教学目标
①阐述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尿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小组合作建构肾单位的相关模型,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能力。
③认同“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养成多喝水、不憋尿等健康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教學重点: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理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 教具准备
第一组实验器材:锥形漏斗1个,红色毛线1条(长60cm),蓝色毛线1条(长15cm)。
第二组实验器材:滤网1片(钓鱼抄网制作,滤网直径为10cm,网孔直径为4mm),曲别针1枚,不同大小的种子,1g铁屑,1g沙粒,100mL烧杯1个,50mL烧杯1个。
第三组实验器材:磁力纸1条(磁力书签制作,5cmx2cm),透明胶带。
5 教学过程
5.1 活动一:制作肾单位结构模型
教师提出问题,引入肾单位: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很复杂,由哪三部分组成?并引出活动“能否利用第一组实验器材小组合作制作肾单位结构模型”。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各材料分别模拟哪个结构?红色蓝色的毛线如何连接?如何模拟肾小球?血液颜色在哪个部分发生变化?血管和肾小管的关系是怎样的?
结合教材关于肾单位各结构的说明和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各学习小组合作首先明确各种材料模拟的结构:漏斗锥形筒——肾小囊,漏斗颈——肾小管,红色毛线——流入肾单位的动脉血管,蓝色毛线——流出肾单位的静脉血管。接着,小组成员共同制作肾单位模型,最后汇报成果、交流制作的方法步骤。
教师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将学生制作的肾单位模型(图1)投屏,辅助学生展示。
①将红蓝两条毛线的末端用打结的方式连接起来,红色毛线两端各预留15cm的长度,中间缠绕成松散的毛线团,模拟肾小球;
②将红色毛线团放置在肾小囊里;
③结合血液颜色的变化,将打结两侧的红色毛线和蓝色毛线缠绕在漏斗颈外。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制作模型过程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教师要提示注意事项,不能给出具体的方法步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模型制作过程中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准确辨识肾单位的结构,进一步养成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教师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将学生制作的模型投屏,辅助学生汇报,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展示效果。
5.2 活动二:制作“肾单位过滤作用”模型
认真观察模型,学生发现:肾小球两端均连接动脉;血液颜色在肾小管处发生变化,对“肾小球的特殊结构和肾小管的功能”产生了探究的热情。
结合教材对“过滤作用”的说明以及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差异,教师提出质疑: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是如何进行的?在制作的“肾单位模型”基础上,学生利用第二组实验器材,尝试制作过滤作用模型。小组合作首先明确各种材料模拟的结构:滤网——肾小囊内壁,锥形筒——肾小囊外壁;红豆——血细胞,黄豆——蛋白质,铁屑——血浆中小分子的葡萄糖、水、无机盐,沙粒——尿素。
教师提示滤网的折叠方法(参考化学用滤纸的折叠),并提出问题:哪些物质能被过滤,哪些物质不能?在学生展示时,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将模型投屏。
各学生小组合作带着问题,思考并制作过滤作用模型,最后汇报成果、交流方法步骤:
①将滤网按照滤纸的方法进行折叠,用曲别针将重叠部分固定在锥形筒侧壁上;
②将不同大小的种子、铁屑和沙粒倒入滤网中,认真观察各种物质的过滤情况。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缺乏滤纸折叠的经验,教师及时示范并讲解,为学生成功制作“肾单位的过滤作用”模型助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直观体验血浆形成原尿的变化过程,对“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5.3 活动三:“肾单位重吸收作用”模型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葡萄糖、水和无机盐对人体有利的物质被过滤到肾小管中。对比分析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发现尿液的葡萄糖减为零,学生提出质疑: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这样为继续探究“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提供内在动力。为解答疑惑,教师结合教材对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说明,在“肾单位过滤作用”模型基础上,利用第三组实验器材制作“肾单位重吸收作用”模型。小组合作制作并汇报成果、交流方法步骤。
教师活动: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将模型投屏,辅助学生展示:
①用透明胶带将磁力纸固定在漏斗颈上;
②将不同大小的种子、铁屑和沙粒重新倒入滤网,认真观察各种物质能被重吸收的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大部分铁屑被吸附在肾小管内壁,直观理解了“肾小管重吸收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小肠的吸收作用,使学生理解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时消耗O2,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从而解开疑惑。
5.4 活动四:讲述科普故事“我是流入肾单位的葡萄糖分子”
学生讲述科普故事:我是流入肾单位的葡萄糖分子,首先我到达了肾小球,肾小球像个迷宫一样,我和伙伴们在里面绕来绕去。很快,我与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分开了,它们被留在了血管里,而我和水、无机盐、尿素等小分子物质被过滤到长得像“小漏斗”的肾小囊里形成原尿。我很难过,因为我还没有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不想离开血液。我们几乎没有在肾小囊里停留,很快就到达了细长而曲折的肾小管里。幸好,肾小管及时发现了我们,它费了好大劲儿、消耗了大量的氧气,才把我们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送回血液。我又可以为生命活动做贡献啦!此时,我发现血液正不断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但智慧的肾小管没有重吸收对人体有害的尿素,最后它随着尿液被排出了体外。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设计,学生以科普故事的形式,讲述血液流经肾单位各结构时发生的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概述“尿的形成过程”,建构知识体系。6板书设计(图2)
设计意图:知识结构式的板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建构知识体系。
7 教学反思
整个学习过程均以问题为驱动,在学生的质疑和解惑中层层递进。学生借助模型和概念图,建构“尿的形成过程”知识体系,在领悟合作力量的强大,享受发现和获得成功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