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语文要素 促进语感生长

2020-04-22张文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编织语感童话

张文

[摘要]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感教学为核心。所谓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的能力。教师必须深入文本,挖掘出语义、情感色彩和语法方面潜藏的语文要素,通过品味中间素材、探究熟词新义、品析关键词句、填补文本空白等言语实践活动来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感生长。

[关键词]语感教学;语文要素;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 10-006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新时代的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感教学为核心。如王尚文所言:“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

所谓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的能力,包含着文字的语义、情感色彩和语法方面的要素。而语感教学,则是教师深入文本当中,挖掘出这些潜藏的语文要素,创设多层次的言语实践活动,从而促進学生语感生长的过程。下面,结合施春梅老师执教的课例《沙滩上的童话》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品味“中间素材”

语感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学生利用内在的图式结构处理、加工外来的信息。所以,培养语感就是要不断重组、更新、优化学生的图式结构。类似最近发展区原理,提升语感的最佳训练素材是那些既有一定相似度而又超出学生原有图式结构的言语对象。教师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够挖掘出这种恰好处于学生原有语感水平和生长目标之间的“中间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原本不太熟悉的词句素材,从而丰富他们的语感图式。例如,《沙滩上的童话》一文,课后练习的第一题是“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这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读好人物对话,把握好提示语很重要。本课中,小伙伴们的对话中就出现了一个提示语——“反驳”。这不是个完全陌生的词语,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无法准确理解。于学生而言,这个处于中间位置的词语,就是一个语感生长的训练点。

[教学片段]

师:小勇士们打算怎么攻下城堡呀?

生1,:有人说要驾驶飞机去轰炸。

师:这个方法可行吗?

生2:不行,那时候没有飞机。

师:是的。课文里说“有人反驳”了这个办法。“反驳”是什么意思呀?

生3:说他不对。

师:嗯,“反驳”表示不同意。你们有没有反驳过别人?

生4:同学说放学要去玩滑滑梯,我反驳说我要回家。

师:你不同意他的提议,可以用“反驳”。还有吗?

生5:弟弟说的方法错了,我反驳他。

能否准确感知“反驳”这个中间词,直接影响着朗读的成效。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准确理解了“反驳”一词的意思和感情色彩;同时,还以说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当场练说,强化了学生对这个词的运用能力。接下来的朗读,学生的语气更贴切,情感也更饱满。因此,品味“中间素材”,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基底,让他们带着生活中的积累来感知、运用。教师巧妙调动学生的已知,以此为纽带来引领学生说一说、练一练,就能实现学生语感能力的拔节。

二、探究熟词新义

在文本中,除了寻找中间素材,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也需要重视,那就是熟词新义。面对已经非常熟悉的语言,人们常常会忽视它们。然而,词语含义并非一成不变的,词语的运用情况更是千变万化。就像李海林教授所说:“先有言语活动,然后才有规则,具体的语言活动总有超越规则的地方。”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贴近新时代,有许多含义更新的词语,甚至还有不少被课文赋予了临时意义的词。比如,《沙滩上的童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编织着童话。”显然,“编织”在本文的解释是引申的新义,表示酝酿、构思等思维活动。这种言语素材极具训练价值,能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的同时,提升学生语感的精准度。

[教学片段]

(师生合作朗读文中人物对话)

师:这件事真的发生了吗?

生1:不是的,他们在编织童话。

师:没错,编织童话的意思就是——

生2:编童话、讲童话、想象童话。

师:对了,课文里的“编织”是构思、想象的意思。我们平时还可以编织什么?

生3:我们还能编织毛衣。

师:好,咱们回到课文中,继续看看他们接下来是怎么编织的。

这里依然是围绕着朗读人物对话的重点目标展开教学。教师与学生合作朗读人物对话,这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既是承接上个环节的教学,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文本,便于下一步理解“编织”的内涵所做的铺垫。学生朗读了人物对话,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自然就能分辨出这里的“编织”和平时的编织毛衣绝对不是同义,从而进一步领会其引申义是构思、想象。可见,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辨析是探究熟词新义的好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亲近词语的语境,凭着直觉来感知,再将获得的认知与以往熟悉的经验作对比,就能使学生避免多重词义的混乱,做到精准无误地解析。

三、把握关键词句

依据格式塔心理学原理,阅读是一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学习活动。对一篇课文的感知,无须逐字逐段地啃,而应该提取文中的关键字眼来理解。学生透过关键字词,唤醒自身语感图式中相关的内容,再将这些意义节点编织成网。这张网,就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它远超文本其他的细枝末节。所以,提升学生的语感既要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也要指导学生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是一把钥匙,能让学生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吃透文本的精髓。教学《沙滩上的童话》,既要教给学生编童话的方法,又要给学生渗透编童话的快乐,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听童话、读童话、说童话、写童话。如文中有一个排比句:“我们欢

呼着胜利,欢呼着炸死了魔王,欢呼着救出了公主。”句子里三个重复的关键词“欢呼”,正是传达情感的关键词。它准确表达了课文的情感——编织童话是多么快乐啊!

[教学片段]

师:我们把城堡轰塌了,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生1:大家非常高兴!

师:你从哪句话感受到了高兴?

生2:我们欢呼着胜利,欢呼着炸死了魔王,欢呼着救出了公主。

师:是的,大家都在欢呼。他们会怎样欢呼呢?我们也来试试吧。如果今晚不用做作业的话,你们会怎么欢呼?

生:耶!(学生齐呼)

师:这次考试你们考了一百分!

生:耶!(学生齐齐鼓掌欢呼)

师:明天要出去春游了!

生:耶!(有學生情不自禁地发问:“这是真的吗?太好啦!”)

师:只要你们努力,就会美梦成真。就像课文里的勇士们,通过努力赢得了胜利。他们高兴得欢呼了三次呢!这是什么写作方法呀?

生3:排比。

师:知道为什么用排比吗?

生4:因为他们特别高兴。

师:那么,咱们也特别高兴地读一读吧。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情,围绕“欢呼”创设情境,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同时,还强调了排比这一言语形式,使学生通过反复欢呼的行为,深刻体会到这份欢乐中饱含的情感。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把握关键词句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不同的言语形式创设类似的情境,唤醒学生脑海中与关键词相关的知识和情感积淀,在情境中激活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振,最终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文本的情感内核。

四、填补文本空白

既然语感依赖于学生内在的图式结构,那么它的提升也必然要经过学生内在的消化和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感的生长与升华,是在学生一次次的实践创作中实现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文本的基础上,还要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让学生去填补空白,完成创作。《沙滩上的童话》一课,留下了不少可供学生发挥想象的语言空间,如文中解救公主、与魔王决斗的情节缺失,还有课后根据开头编故事的练习。

关于这一部分,施老师的教学包含了三个环节。第一步,带领学生绘制课文的思维导图,并结合这张图说故事;第二步,扩充思维导图,创编解救公主的具体情节;第三步,根据课后练习给出的词语绘制新图,运用“联想物”“想象事”“模仿精”三大锦囊编一个新童话——《沙漠里的童话》。创编童话,原本非常考验学生的语感水平。学生既要准确感知文本,沿着原来的故事脉络去想象,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有所突破。施老师的三个步骤却能环环相扣,螺旋式上升,保证了学生在合适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完成创编。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要搭好架子。

怎么搭架子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绘制思维导图就是搭架子。所以,填补文本空白可以从绘制思维导图人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抓住重要情节绘制思维导图。接着,将思维导图作为“中间素材”,帮助学生完成补充情节、创编童话等迁移训练,顺利填补文本的空白。而编写的过程也将是学生内化课文图式的过程。

以上几点,只是针对《沙滩上的童话》这一课例所做的思考。关于语感教学,新教材中还有许多语文要素有待研究。教师只要围绕着培养语感这个核心来解读文本、设计教学,就自然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感生长,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l]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庄泳程.行走在字里行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4]车文娟.诗歌教学中培养语感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7(12).

[5] 于勇.基于语感教学的文本内容选择浅议[J].小学教学参考,2019(3).

[6] 苏彦龙.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J].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19(4).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编织语感童话
体验编织的乐趣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