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2020-04-22叶晓琴
叶晓琴
[摘要]深度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深度閱读教学以触动学生心灵、挖掘文本核心信息、展开问题解决为基点,直指阅读素养的关键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阅读教学的内涵和本质,聚焦文本核心信息,整合文本的核心问题,紧扣文本关键的字、词、句等,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阅读素养;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0-0015-02
从2019年起,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全部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称为统编教材。统编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强化阅读,要求小学和初中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良好的阅读素养的形成将是有效完成这一阅读目标的基本前提。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提出,阅读素养是指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无疑,这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从重理解走向重反思,从再现文本信息走向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表达。而深度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深度阅读教学以触动学生心灵、挖掘文本核心信息、展开问题解决为基点,直指阅读素养的关键要素。其中,教师对文本核心信息的把握是深度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纵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任意一篇课文可挖掘、讲授的知识点不计其数。在教学时,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的阅读就会浮于表面,他们的阅读能力就难以形成。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为使学生能深入阅读并有自己个性化的感受,教师要从文本的众多信息中提取核心信息,抓住文本的精髓,围绕核心要素展开教学,让文本内在隐藏的情趣和意蕴随着学生的深度阅读而逐渐呈现在学生面前。为此,笔者对指向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深度阅读教学展开了研究,形成了粗浅的教学认识。
一、整合文本的核心问题,搭建深度阅读的平台
聚焦核心问题是深度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根据实践经验,核心问题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的,是能够涵盖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整合性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整合一个能统领全篇的核心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深层感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深度阅读教学方式。
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支笔》时,要集中解决“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样,让学生根据核心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先合作读有关描写母亲的段落;再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进行批注,对文本内容、情感形成深刻的感悟;最后,进行交流、汇报、分享等。在深入研读、勾画、批注、交流后,一个任劳任怨、为儿子着想的母亲形象便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同时,由对母亲形象的认识,学生自然能理解作者珍爱那一支笔的原因。其实,许多写人写景的文章都可以聚焦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如,教学《修鞋姑娘》可以问:“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教学《海底世界》时可以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底世界?”带着问题,学生自觉学习文本,从具体的语言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提炼文章的主旨,并逐步对文本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总之,抓住开放而又统领全篇的核心问题,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感悟,启发学生结合自身认知结构去展开深度阅读,才能陶冶学生情操、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享受审美的快感,从而获得阅读素养的提升。
二、抓住关键字,构建深度阅读的空间
鲁迅先生说:“要快速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运用“画眼”的方法,高效地提炼文章的精华,这便抓住了文章的点睛之笔。这一笔也许只是一个字,也许只是一个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炼字的传统,王安石千锤百炼只为一个“绿”字,贾岛忘我琢磨只为一个“敲”字。凡是优秀的作家都非常注重文字的锤炼。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准贯穿全文的关键字,就能轻松突破整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如,教学北师大版的《和氏献璧》一文时,大多数教师觉得这个故事太短了,一读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多读几遍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就能发现学生是很难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的。几番思索后,教师便找准“献”这个关键字,并把与“献”有关的重点词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首先,教师从文章的题目人手,引导学生理解“献璧”的含义,要求他们查阅字典词典,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了解什么是“献”,初步感受卞和的忠诚,为后文的深入理解铺平道路。其次,教师以“卞和捧着这块石头,连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血都流了下来”这个句子作为例子,带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把‘献换作‘拿如何?”通过阅读体会,学生一致认为用“献”更胜一筹,再次感受卞和的忠诚。其三,教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就是卞和,因为连续两次献璧失去了你的腿,你会第三次去献璧吗?为什么?”这样,牢牢地抓住“献”字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内涵。
在课堂上,教师巧妙地抓住“献”字,循序渐进,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文本的理解向纵深发展,构建一个深度阅读的系统空间。
三、紧扣关键词,触发深度阅读下的表达
寻找文章的关键词,特别是一些动词、形容词,用来引领全文阅读,能让学生读出文章不寻常的味道。比如,教学《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一文,紧扣“企盼”一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企盼?企盼什么?企盼有什么意义?”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紧扣“痴迷”一词,引导学生思考:“法布尔痴迷什么?他是怎样痴迷的?”教学《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抓住“愚不可及”一词,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先问:“旅行团做了一件什么事?(抱起幼龟,引向大海)这样做妥当吗?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或哪一个词来形容?”通过阅读,学生便可以找出“愚不可及”一词。此时,教师顺势出示句子:“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并追问:“‘愚不可及具体表现在哪?”这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3~11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体会,并由此理解“鱼贯而出”“结伴而出”“结群而出”三个重点而又容易混淆的词的不同含义。紧扣一个关键词展开教学,使学生顺着文章中心思想展开深度思考,实现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紧扣文章的关键词,展开由表及里、从浅人深的教学,既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能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四、理解关键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和谐共振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时,总能抓住课文的主线进行引导,使教学脉络清晰,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其实,主线一般是文章的中心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它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和时间赛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教师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度阅读,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指导学生读课文中爸爸的话。爸爸认为,昨天过去了,他就再也回不到昨天;当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永远不会回到一个美好的童年……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感受便不会这么深刻。其次,引导学生读5-6自然段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经历。在读中,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时间的感叹。当看到太阳一点一点地沉入山中,作者知道明天会有新的太阳,但明天的太阳永远不会是今天的太阳。其三,当学生真的能感觉到时间一去不复返时,教师及时链接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时间是那么快、永远不会回来,以此唤起学生心中的焦虑和伤心。其四,巧妙结合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看看还有什么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永远消失了,并把想到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其五,让学生从身边事物的变化中再次深度思考:“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理解为什么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体会与时间赛跑的好处。最后,相机出示林清玄简介,使学生明白林清玄的成功是他不断与时间赛跑的结果,鼓励学生要像他一样做到坚持不懈,这样就一定会成功。
整個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深度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使学生真正做到珍惜时间。
综上所述,聚焦文本的核心信息,就如航行者找到了灯塔,指引学生撬开整篇课文,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吸引学生阅读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进入一种思想活跃的深层次阅读的状态,使学生对社会、自然、生活有更深的思考,从而获得阅读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娜.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C,2016(05).
[2]余玲艳,代建军.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7(08).
[3]卢晓惠,李丹.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17).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