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文本个性 强化有效教学
2020-04-22钟亚男
钟亚男
[摘要]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这是教材文本独有的个性。有效的语文教学要关注文本个性,并以此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品读重点语句,从而提高统编教材的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本个性;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 10-0010-02
正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在浩如烟海的文章宝库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文本。不管是哪一类文本,必然存在着具有自身特点的一面,我们称之为“文本个性”。好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文本的独特性,并由此展开有效教学。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为例,做简要分析。
一、文本个性的形成要素
(一)文本自带
为了表达需要,作者会选择自认为最恰当、最准确、最能体现个人意图和想法的材料、语言、结构、写法,使文本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原生价值。女作家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童趣盎然的散文。其原生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篇幅较长,叙事较多
《我们家的男子汉》原文2700字左有,写了5件事。入选教材时虽有所改动,但也有1000余字,叙述了小男孩对食物、对独立和面对生活挑战等三件事,体现了男子汉成长的过程:从对生活的基本要求——吃的追求到关注自我的成长——对独立的要求,再到沉着面对生活——对未知的挑战,写出了一个天真不乏执着、可爱不乏睿智、聪敏不乏沉着的男子汉形象。
2.结构独特,主题鲜明
这篇课文结构比较独特,除开头和结尾外,中间部分以人物性格特点来分类组织材料,把小男孩成长中的众多事件分成三个板块,每个板块一个小标题。这类文章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比较少见的。板块的区分,看似独立,其实不然,各个部分尽管故事内容不同,但互有关联,都指向“男子汉”这一特性。因此,“我们家的男子汉”囊括了全文三个部分,可谓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3.语言风趣,描写细腻
“哭声响亮,并无伤感,似乎只为了参加一个仪式”“他不愿死,似乎是深感活的乐趣的”等,读来忍俊不禁。“男子汉”的醉拳“足以乱真”“耍起来,眼神都恍惚了,十分入迷”,使人如见其人。
(二)编者赋予
一个文本被选人教材作为课文时,在保留其原生价值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教学价值。这一教学价值是教材编写者所赋予的,作为教师要认真解读。
1.编入哪个单元
统编教材虽然沿用单元组块的传统编排思路,但因“语文要素”的提出而焕发活力,并对入选课文的价值与作用产生影响。单元不同,语文要素不同,教学目标自然也不同,因此明晰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至关重要。《我们家的男子汉》所在单元的阅读要素为“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习作要素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这就决定了本文在阅读和习作两个方面的不同教学功能。从阅读要素角度说,虽然都是篇幅较长,但本文不像《小英雄雨来(节选)》那样集中描写雨来保护交通员老李这件事,而是事例多、内容广。比如,“他对食物的兴趣”部分,不长的一段话就讲了吃饭、吃青菜、吃包子、吃大拇指、学醉拳、想当少林寺和尚等内容,非常适合“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项目训练。从习作要素角度说,本文在材料选择和排列顺序上是有讲究的。从全篇来看,对食物的兴趣、对独立的要求、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这三个部分有机联系,条理清楚,有序地写出了男子汉的成长过程。从局部来看,也是条理清楚。如,“他对独立的要求”中,到门口小店买东西从陌生、紧张到熟悉、老练,整个过程清晰可见;“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中,从两岁入托儿所写到四岁回安徽,时间顺序一目了然。这是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极好范例。
2.排在哪个位置
统编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语文要素为基点,进行整个单元的系统编排,一般由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习作、口语交际组成,不同部分承担着不同的职能,最终共同完成单元训练任务。这样的单元编排形成了教读一学读一白读一总结的教学梯度。可见,课文在单元中的排列顺序,也是影响其功能定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家的男子汉》是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重在“学读”,即学生学习运用从第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中学到的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师只在学生学有疑难、学有困难时,扶把手、助把力就行。
3.属于哪种类型
统编教材课文主要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不同的类型,教学目标、方法、策略都不一样。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运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我们家的男子汉》是带*号的略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自主阅读,初步形成阅读能力。
4.提出哪些问题
课文的导读既是阅读的导向,也是教学的抓手。本文的导读是:“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情感。还可以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这表明教学任务有下面三个要求。一是默读要有“较快速度”,但只“尝试”,不严格要求;二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三是列小标题。其中,列小标题为重點,关系到阅读要素落实的问题。
二、依据文本个性的教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根据本文个性,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运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徽”“谜”等15个生字。
3.继续尝试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如何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
4.品读重点语句,结合课文小标题,感受男子汉的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目标1是由阅读要素和课文练习要求决定的。“运用”二字表明学生已有列小标题的体验,凸显了本文“老二”的单元位置,体现了“学读”的价值定位。目标2中,生字识记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课文学习的“规定性动作”,马虎不得。目标3中,“继续尝试”既延续前篇课文的默读教学,又落实课文的练习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是单元的习作要素,“了解”强调了单元习作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从而为习作训练做好知识储备。目标4,文本的语言形象、蕴含情感,需要细细品味。这样的目标,保证了语言学习、导读问题和童年生活单元人文价值的落实。
(二)支架式教学的运用
在相对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中,有了学习支架,学生就有了抓手,能更好地穿越“最近发展区”,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1.范例支架
要准确地列出小标题,需要阅读理解、信息整合、提炼概括等能力的综合运用,无疑有较大的难度。尽管通过前一篇课文的阅读,学生对列小标题的步骤与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但是由学生自己来操作,还是存在不小的困难,他们需要“拐杖”撑一把、“模板”学一下。课文的三个小标题就是“拐杖”,就是“模板”。对具有极强模仿能力的小学生来说,有了它,就有了示范和榜样。
本文的范例支架作用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帮助理解感悟。三个小标题是三个部分内容的高度概括,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比如,“他对食物的兴趣”,关键词是“兴趣”,表现在哪里呢?学生顺着这个问题阅读,边读边圈画出相关的语句,就能归类出“对食物的兴趣”的具体表现。如此以小标题为阅读线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了。
(2)帮助换小标题。“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就是内容大意,“变”的只是语言表述。换而言之,“换小标题”变的是表达,不变的是意思。这样,原有的小标题为“换”提供了总体基调和方向,至于语言表达上,可以迁移《小英雄雨来(节选)》中学到的经验,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用书上的原话。如“他对食物的兴趣”可换成“超级爱吃”“迷上吃东西”,“他对独立的要求”可换成“自个儿买东西…‘不要你帮我”等。教学时,重点放在指导第一个小标题,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不同的小标题;随后的两个部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作用,让他们去讨论研究选择更适合的小标题。
(3)帮助辨析比较。学生自己列的小标题与课文的小标题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展开辨析比较,让他们发现异同,取长补短,精益求精。这既是阅读理解,又是非常好的语言训练。
(4)帮助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小英雄雨来(节选)》的学习,学生懂得要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得用好小标题。用自己列的小标题说主要内容当然允许,用文中的小标题也是不错的选择。
2.问题支架
问题是思维的导引,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以问题为支架,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和解决的有效策略,承载着学生思维发展的任务,助力学生的理解深化和问题解决,符合以生为本的自主学习理念。问题可以是课文思考题,可以是课堂临时生成,还可以是教师的预先设计,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疑问。
考虑到略读课的教学性质,本文问题的主要来源是课前导读。如,“嘗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四年级学生对默读并不陌生,但“用较快的速度”从未有过,操作起来一定困难很大。好在只是“尝试”,不做硬性规定,所以只要学生比平时的阅读速度快一点、尽量不经常回头读、能一行一行地扫读就可以了。不过,由于默读不出声,别人看不出、听不到,很大程度上是个别活动、内心活动,为了防止漫不经心、不求甚解地读,有必要提出要求或布置任务,还要及时检查反馈。比如,第一次默读,要求说出文中的男子汉是谁、写了他的哪些事、课文分几部分来写等,读后汇报交流,以增强默读的指向性,提高默读质量,这样为五年级上学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语句的教学
1.词语学习
如,“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刚学会一样新本领,任何一个人都会充满热情,乐此不疲地去用,这是一种生活常态,再自然不过了。小男孩也是如此,从买山楂片的失败沮丧到买橘子水的成功体验,使得小男孩开始热衷买橘子水,进而“日益熟练”“情绪日益高涨”,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可是,过犹不及,一个“可怕的狂热”虽未明写小男孩是如何找各种机会往小店买橘子水,但可以想见其疯狂的行为表现。“可怕”“狂热”两个词,看似责备,表示不满,实则形象地再现了一个执拗、倔强的小男孩形象,表明他对独立的强烈愿望。多妙的贬词褒用!
2.语句学习
如,“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一个“倔强的活鱼”的比喻,一个“挣扎”的动作,一下子就把小男孩不愿受束缚、盼望独立自由的样子和性格写得活灵活现,触手可及。又如,“当别的孩子们哭的时候,他才想起了哭。哭声嘹亮,并无伤感,似乎只为了参加一个仪式。”哭,竟然可以不是出于本心,也毫无伤感,只是因别人都哭了自己也要哭,让人哭笑不得,又忍俊不禁。这样,小男孩的哭体现出童真与童趣,小男孩也因此而显得可爱、有趣起来。
(3)语段学习
如,“他攥着钱,走近了柜台……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东西了。”这段话写出了小男孩初次买山楂片的心理变化过程:从“攥”的坚定到“忽然胆怯”,从再三拒绝帮忙到“神情有点儿紧张”,从“勇敢地开口”到“忘了买什么”,整个过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个敢于尝试、渴望独立的小男子汉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责编 韦雄)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立项课题“部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课堂落地实践研究”(编号:KCX-20190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