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的三维审视

2020-04-22张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梦建构新时代

张瑜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意义重大。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首先要“定站位”,即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从生成逻辑来看,是对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继承与超越;从实践逻辑来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要义;从历史逻辑来看,是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凸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方面。其次要“明理路”,即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方向目标和基本思路。最后要“显价值”,即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内在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价值,凝聚全社会力量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提升民族凝聚力、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高国民总体素质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总抓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必须对其进行多维审视和研究。

一、新时代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历史定位

理论的产生源于实践的发展,理论的深化离不开时代的推动。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要突出其“新时代”特征,就应结合时代和具体实践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和体悟。从生成角度来看,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是对传统的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精神家园建构的继承和超越。从我国发展现实来看,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方面。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在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收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并不断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一)“旧邦”与“新命”: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继承和超越

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儒家“五常”价值观念为核心,以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为准绳的完整而又丰富的理论体系。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所包含的“崇尚仁义”的处世之道、“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爱国重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应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但正如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的那样:“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受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限制,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与当今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冲突之处,如整体主义与追求个性发展的冲突、重义轻利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物质利益等方面的冲突等,这种冲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精神家园建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从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经历了一段徘徊时期,在某种程度上有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才步入正轨,其突出的表现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曾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2]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适时地实现从传统向新时代的过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鲜明任务。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制度与法制建设为保障,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的完整而又丰富的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要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尤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过去精神家园建构的成果,借鉴他国精神家园建构的有益成分,理论上不断创新,阐明其生成逻辑和基本理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不断丰富其内容体系,从而以精神家园的建构来凝聚人心,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打好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气,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指引和群众基础。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要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3]32新时代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要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目标要求,要牢牢地将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结合起来,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索二者的契合点,从实践中不断探索二者结合的新路径,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更好地为我们的梦想服务。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主要在文化层面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契合之处。实现中国梦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层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但同时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予以了一定的重视。因而,在社会发展中,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到我们当前来说,文化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方向引领和智力支持。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列宁后期著作中,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曾一再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没有文化建设,苏联就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就不能稳固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破解了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难题,也在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问题,将文化自信看作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自信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对于文化自信的重视和提升,使全体中华儿女都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道德素養,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度,有助于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有助于我们向世界展现中国价值、发出中国声音,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4]

(三)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价值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依据自身所处的时代,在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新的文明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在建立现代性的同时也具有了自身无法超越的局限,集中于“异化劳动对人主体性的侵蚀、资本主义无法走出自身发展困境,以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从属性世界体系”[5]。马克思指出,要规避资本主义现代性带来的困境,就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历经沧桑巨变,有过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当然也有变迁的反思和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突破苏联模式的富有生机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向世界人民展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同时中华民族亦是一个懂得忆苦思甜和不断进取的民族,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找寻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旨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这是我们的责任担当,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而此时,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以文化为纽带来促进本国发展的同时,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价值,提出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贡献,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从生成逻辑上来看,是辩证地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并指向未来发展的理论体系。因而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有助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有益思想价值,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借鉴他国有益方面,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化负责任大国的胸怀和气度,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以自身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品格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力量。事实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文化理论、制度和政策保障以及具体的实践措施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进步和飞越,我们的“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6]5。从历史逻辑来看,历史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思想价值理论和文化实践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察觉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风姿更加坚实;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协和万邦”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姿态更加坚定;中华民族“美美与共”推动共同进步的文化担当和文化责任更加坚挺。当然,我们的文化建设方面仍旧有很远的路要走,这是一条“重新发现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艰难历程,是从‘中国文化理念向‘文化中国理念转变的历程,是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伟大征程”[7]。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在此过程中必将推动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用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有力摒弃“普世价值”“文明冲突”,做到“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8]258。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向前迈进。

二、新时代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理路

相比于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和其他国家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目标方向更加清晰,建构思路更加明了。

(一)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指导思想像是一条红线,贯穿在其建构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的一条“底线”,必须加以明确并不断强化。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尤其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应时代之变迁、领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接续推进中国社会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新时代……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这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3]78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诠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3]1。这一思想是我们实现历史性变革的根本指针,也是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心骨、定盘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只有明确这个总的指导思想,其建构的方向才能明确,建构的思路才能明晰。

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其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持从实践中总结建构经验以深化认识和进行进一步探索。其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将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看作是一个不断实践升华认识的过程。其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念,将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不断发展而又与时俱进的过程。其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全体人民的精神境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中心主旨和核心要义。

(二)方向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11这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指明了方向,即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建构目标。因而,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在一定意义上是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家园,她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下。根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科学制定阶段性目标。如在当前要做好进一步提高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工作,探索增强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化水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的长远目标是实现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其基本目标为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却是必然的过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有极高的物质财富,而且也是“人”的精神境界极高的社会。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从长远目标来看,就是为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培养有高尚境界的人。因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培养新时代有价值有追求有情操有志向的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所肩负的重大使命。

(三)基本思路:脉络明而主线清

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明晰的目标方向,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

便有了清晰的思路。具体地看,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在关系为建构的立足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构的内容基础;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为思想主线,以实现传统精神家园向新时代精神家园的转换为逻辑主线。[9]

搭起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桥梁的是文化,当前我们更加强调文化自信,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不仅仅是因为文化对我国的各项建设和改革起助推作用,而且也是对我们的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充分肯定和自信,只有这三者肯定了,我们才能从“实体”层面的自信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自信,才能对我们的文化有充分的肯定。因而以文化作为中国梦与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立足点,会使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的目标、思想、策略更加清晰和明了。同时其内容较为广泛,涉及价值观、伦理观、道德文化素质等多方面,而这些内容的培养和提高都要从我们五千多年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华民族先驱们浴血奋战所创造的红色革命文化中汲取能量,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程中汲取经验,这三部分文化融入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里,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时代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基因和底色。

三、新时代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价值蕴含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6]14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理应不负时代要求与人民嘱托,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因而,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不仅定位明确,特点鲜明,并且蕴含着鲜明的价值追求,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全社会共识、积聚全社会力量推动改革发展,运用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价值内涵,深刻反映着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的宗旨、要义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的价值追求和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最终决定力量。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要为人民,就要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过程中摈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对人的压制和束缚,构筑真正属于人民的精神高地,从而为将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新时代是人民的时代,在新时代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必须秉持人民至上、凸显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求、依靠人民共建的原则,总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容体系,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更好地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从而为我们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力量支持。

当前,“我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11,人民群众不仅在物质文化生活领域提出更高要求,并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应紧扣时代要求和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情况,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和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目的,使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着眼于激励和带领广大人民埋头苦干,从而握好我国改革发展的方向盘,高举坚持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旗,披荆斩棘,携手并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凝聚全社会共识推动改革发展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凝聚全社会共识,是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在要义和价值蕴含。而要凝聚全社会共识,就要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前提。这是因为,文化认同“承载着人们基本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和价值诉求。如果说一种文化具有强大的内在凝聚力,那是因为它体现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一般社会生活中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诉求”[10]。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态度和诉求为价值取向,以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一般社会生活为实践导向,以为广大人民群众确立目标导向和满足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为发展导向。换言之,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我们的方向、旗帜、道路明确,“立地”就是要与老百姓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国民的思想教育、文化的传播与老百姓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一般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过程中,做到精神家园的“共建、共享”。同时,要凝聚全社会共识,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气。习近平强调:“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3]196因此,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通过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来塑造人、感化人和教育人。总之,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内在包含着提升国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凝聚全社会共识的价值诉求。

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就是要为社会成员提供价值导向和方向引领,进而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邓小平曾经指出:“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11]在当前,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招的改革,我们更需要重视人的因素,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3]95 。“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3]95。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并坚持不懈将改革进行到底。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培养人、塑造人和教育人,培养不仅有坚定理想信念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从而为我们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因而,凝聚全社会共识推动改革发展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的内在价值蕴含。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要具有整体思维,从历史的纵向和社会发展的横向进行交叉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较为具体地阐述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世界日益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2]。当前,面对世界新的形势,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8]272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面对挑战层出不穷、风险不断增多的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共同发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期许和愿望。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不仅为我国人民提供思想指引,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方向指导,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孟子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行仁义的责任,国家也应当有正义感;国与国之间相处,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要讲究仁义,如此则能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13]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将尊重文明多样性、互利共赢、平等相待的国与国相处理念进一步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同时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期盼和愿望,推动我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话语权的掌握使各国人民摆脱“大国崛起,必有一战”的悖论,摆脱“中国威胁论”的错误观点,从而共同应对风险挑战,“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14]。因而,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内在包含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蕴含。

四、结语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个层次,最核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处于中间层次的是价值目标理论,处于最外层次的是实现路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重点夯实的是中间层次,但它以第一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第三个层次具体措施的规划和实施为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它具有新的站位、起点和使命,它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使命,肩负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担当,肩负着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文化重任,同时也肩负着为最广大人民谋求思想和精神归宿的文化职责。因而在当前,齐心协力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恩格斯.1883年德文版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0.

[2]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4]马健永,费聿辉.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性[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4):37-42.

[5]孟鑫.马克思现代性视阈下中国道路的价值与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2):30-36.

[6]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贾文山,纪之文,刘长宇.改革开放40年“中华文化”到“文化中国”的演进与挑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0-38.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刘友田,张瑜.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构的基本理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8(10):132-138.

[10]邢媛.文化认同的哲学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9.

[11]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1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13]韩震,章伟文,等.中国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89.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6.

责任编辑:陈可阔

猜你喜欢

中国梦建构新时代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